[永續建築專題]六零年代後 一個嶄新的契機:綠色建築的誕生(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工業革命開始,長久以來建設與生態環境水火不容,大規模的人為建設,就意味著大規模的生態破壞。這樣長此以往,地球的生態在這不到兩百年內,遭到前所未有的非自然改變,迅速減少。就如上文提到的,我們現在正處在六千萬年來,最嚴重的物種絕種期。根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報導,在正常的情況下,地球一年平均會有一到五個物種滅絕。但是現在物種滅絕的速度,是這個平均值的千倍到萬倍,這就代表著,平均每年會有五千到五萬個物種絕種。

這樣的情況與大規模開發絕對脫不了關係,但不可否認的是,人類文明的發展的確需要大量的開發,才能建立我們現在擁有的基礎建設、交通運輸,這樣才可以讓文明持續發展,持續興盛。在這難解的問題中,我們似乎只剩下一個選擇:想辦法讓人為建設與生態環境水火不容的狀態改善。

幸運的是,早在1960年代就已經有建築與環境共生的想法被提出,從六零年代的生態建築,到七零年代,綠色建築誕生,並設立了清楚的指標。一直到近年,更是有比綠建築更加前衛,甚至可以做到幾乎完全融入環境的建築型態誕生。然而不幸的是:第一,這樣的資訊並沒有在全球普及。第二,目前為止,全球多數國家似乎還沒有具備做出巨大改變的決心。

在綠建築方面,已經有極少數國家以大規模的政策強力推動,至於更加先進的建築型態,如循環建築、兩棲建築等,據筆者所知,目前只有小規模的實驗,尚未有大規模的實行。


What is 綠建築

綠建築是一種追求建築與環境共生共榮的建築型態,它從設計、取材、建設到保養各個生命週期都做到對環境友善與可持續發展。綠建築有四大原則,分別是: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生態指的是在建造建築的過程,最大程度降低對於生態環境的傷害。而節能則是在使用建築的過程中,最大量減少建築所製造的污染,至於減廢及健康,筆者在此就不贅述了。在這個原則下綠建築又分別延伸出了九大指標

raw-image


綠建築發展之弊端

在理論上,綠建築似乎是一種很理想的建築型態,可惜天下沒有那麼好的事,實際上,綠建築的發展仍然有許多不完備的地方。其一是它所追求的目標,是減低對環境的無染與破壞,這個目標雖然立意良善,但是以現在氣候變遷,及生態環境被破壞的速度,只是盡量減少建築對環境的衝擊,不改變最根本的建築與生態環境對立的關係,恐怕不足以改善嚴峻的現況。這就跟做單純的資源回收,回收的速度遠遠跟不上資源被消耗的速度一樣。

更重要的是,根據《潮流所謂的綠建築是真綠建築?》一文闡述,雖然綠建築的九大指標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所謂的友善環境建築,必須因地制宜的發展,然而台灣目前卻有許多綠建築,單純為了得到綠建築的標章,將九大指標所要求的內容直接套用,而不考慮當地環境的因素,去建造適合當地的綠建築。換言之,這樣的綠建築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綠建築指標的要求,不是為了友善環境。也因此,它在製造的過程,往往會耗費大量的建材與成本,而這似乎不符合綠建築的初衷---最大程度減少建築對環境的傷害。

以上種種的原因,也說明了綠建築的發展還有許多值得檢討的地方,也因為這樣,單靠綠建築恐怕不足以挽救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現況,雖然如此,但比起傳統不考慮對環境會造成怎樣影響的建築,綠建築仍然有很大的存在價值。


下文筆者會進一步介紹德國採取的友善環境建築政策,與台灣友善環境建築的發展,本專題後幾篇,會進一步分析,比綠建築更加永續的建築型態。

責任編輯:曹立寬 核稿編輯:賴澤霖

前往粉專了解更多

閱讀更多:

[高中生原創小說]第十二章 選社

寶特瓶方舟四處漂流 航向世界另一頭

當"綠色"在頭頂上發生 地球老婆會生氣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的沙龍
79會員
314內容數
我們是來自台灣不同學校的學生,在聽聞部分學校正在實施「減塑政策」,且在校慶園遊會有相關措施,團隊就打算撰寫一篇關於校園減塑的報導。 也因為有些學校推行減塑政策、有些則無,希望透過比較,藉此讓讀者了解園遊會減塑到底有沒有效果。另外,我們也收集 50 份網路問卷獲得學生對減塑園遊會的想法
2025/04/27
身為一個結合全台學生力量的環保組織,高循的成員們始終堅信高中生能為台灣做點不一樣的;我們發跡於社會,也想回饋於社會,高循持續在網路發布循環及永續議題等相關科普文章,高循相信:「那怕只有一點火星,只要持續累積,星火終究可以燎原。」
Thumbnail
2025/04/27
身為一個結合全台學生力量的環保組織,高循的成員們始終堅信高中生能為台灣做點不一樣的;我們發跡於社會,也想回饋於社會,高循持續在網路發布循環及永續議題等相關科普文章,高循相信:「那怕只有一點火星,只要持續累積,星火終究可以燎原。」
Thumbnail
2025/04/26
你曾造訪過長榮大學嗎?你知道「竹子」也能當作建材嗎?現代建築設計除了要具巧思外,也傳遞著循環經濟的社會責任;它就是長榮大學的長榮堂,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將現代與古典元素融於一體的建築吧!
Thumbnail
2025/04/26
你曾造訪過長榮大學嗎?你知道「竹子」也能當作建材嗎?現代建築設計除了要具巧思外,也傳遞著循環經濟的社會責任;它就是長榮大學的長榮堂,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將現代與古典元素融於一體的建築吧!
Thumbnail
2025/04/23
歐盟於2023年5月6日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這是全球首個針對進口產品碳排放徵收額外費用的機制,旨在防止企業將生產轉移至環保標準較低的國家。
Thumbnail
2025/04/23
歐盟於2023年5月6日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這是全球首個針對進口產品碳排放徵收額外費用的機制,旨在防止企業將生產轉移至環保標準較低的國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究竟「綠建築」是什麼呢🤔 又是如何從設計中與循環經濟產生關聯呢⁉️♻️ 這篇文將帶您簡單認識這兩者的關係🫶🏻 點進來跟我們一起認識吧‼️📝
Thumbnail
究竟「綠建築」是什麼呢🤔 又是如何從設計中與循環經濟產生關聯呢⁉️♻️ 這篇文將帶您簡單認識這兩者的關係🫶🏻 點進來跟我們一起認識吧‼️📝
Thumbnail
在多數人的認知中,綠色,應該最能稱為「環保」的代表色。這本書以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想告訴世人,追求環保與永續並不只是因為崇高的情操,而是這件事本身就符合人類長期的經濟效益,所以我們本來就應該做,也必須做。
Thumbnail
在多數人的認知中,綠色,應該最能稱為「環保」的代表色。這本書以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想告訴世人,追求環保與永續並不只是因為崇高的情操,而是這件事本身就符合人類長期的經濟效益,所以我們本來就應該做,也必須做。
Thumbnail
  打造新生的綠色城市,達成共存共榮並非一蹴可及的,但值得逐步推進,除了有力的政治決策、集體的經濟選擇,還要有每一個你我的支持與參與。請問,你準備好了嗎?
Thumbnail
  打造新生的綠色城市,達成共存共榮並非一蹴可及的,但值得逐步推進,除了有力的政治決策、集體的經濟選擇,還要有每一個你我的支持與參與。請問,你準備好了嗎?
Thumbnail
最近常接獲企業友人詢問,除了綠電、淨零碳排,還會好奇順帶一提,什麼是「生物多樣性」?深怕一不注意,就錯過了關鍵趨勢。 的確,生物多樣性一直是隱藏在後的議題,直到去年疫情當道,聯合國仍堅持召開生物多樣性峰會,全球64個國家領導人立下30x30目標,承諾2030年以前保護30%的陸地和海洋,以挽救未來
Thumbnail
最近常接獲企業友人詢問,除了綠電、淨零碳排,還會好奇順帶一提,什麼是「生物多樣性」?深怕一不注意,就錯過了關鍵趨勢。 的確,生物多樣性一直是隱藏在後的議題,直到去年疫情當道,聯合國仍堅持召開生物多樣性峰會,全球64個國家領導人立下30x30目標,承諾2030年以前保護30%的陸地和海洋,以挽救未來
Thumbnail
智能居家聽起來很酷,透過 5G 與物聯網,你可以輕易地操控一切居家設備;還有大數據的運用,也能讓生活增添不少便利。然而,在充分享受科技帶來好處的同時,無形中也消耗了更多資源,增加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建築與空間作為當代人的生活重心,舉凡工作、娛樂、日常作息……超過 7 成的時間我們其實都在「室內」度
Thumbnail
智能居家聽起來很酷,透過 5G 與物聯網,你可以輕易地操控一切居家設備;還有大數據的運用,也能讓生活增添不少便利。然而,在充分享受科技帶來好處的同時,無形中也消耗了更多資源,增加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建築與空間作為當代人的生活重心,舉凡工作、娛樂、日常作息……超過 7 成的時間我們其實都在「室內」度
Thumbnail
這些複雜的社會化過程都是後戰地/後軍事化的金門所必需進行的歷史反省及值得深化的課題;同時對應現代化下的低碳環保意識與島民嚮往城市化的階級夢,都是現在金門在歷經城市化的重要過程與反思,期許自己未來以永續循環經濟的思維與態度,實踐我對空間、社會、人文議題的關懷。
Thumbnail
這些複雜的社會化過程都是後戰地/後軍事化的金門所必需進行的歷史反省及值得深化的課題;同時對應現代化下的低碳環保意識與島民嚮往城市化的階級夢,都是現在金門在歷經城市化的重要過程與反思,期許自己未來以永續循環經濟的思維與態度,實踐我對空間、社會、人文議題的關懷。
Thumbnail
因為疫情的關係,想必大家都是要出門配戴口罩、不能出國旅行、很多活動也都被迫取消吧。筆者也和大家一樣,正經歷著各種疫情帶來的困擾。不過,這場疫情不只是為許多事物按下暫停鍵那麼單純而已,它更是一個警示,提醒人們重新思索環境的永續發展。 自從疫情開始延燒後,有不少自然環境開始"復甦" 的跡象。根據BBC的
Thumbnail
因為疫情的關係,想必大家都是要出門配戴口罩、不能出國旅行、很多活動也都被迫取消吧。筆者也和大家一樣,正經歷著各種疫情帶來的困擾。不過,這場疫情不只是為許多事物按下暫停鍵那麼單純而已,它更是一個警示,提醒人們重新思索環境的永續發展。 自從疫情開始延燒後,有不少自然環境開始"復甦" 的跡象。根據BBC的
Thumbnail
智慧城市是這幾年熱門的討論話題,幾乎所有主要的大都市,都在談論如何建構未來10年,乃至20年的都會樣貌。在相關的討論中,與新興科技相關的主題,諸如5G,AI,大數據,物聯網,生物科技,區塊鏈等,時常在各大活動上被長篇大論,甚至是產業轉型,城市治理,國家政策等話題,也不少在這些創新科技的領域...
Thumbnail
智慧城市是這幾年熱門的討論話題,幾乎所有主要的大都市,都在談論如何建構未來10年,乃至20年的都會樣貌。在相關的討論中,與新興科技相關的主題,諸如5G,AI,大數據,物聯網,生物科技,區塊鏈等,時常在各大活動上被長篇大論,甚至是產業轉型,城市治理,國家政策等話題,也不少在這些創新科技的領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