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8|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決策者的勇氣

    彼得杜拉克提到,「在任何時代,不論是個別成員或整個組織,任何公司結構都需要階級化的組織。也都必須有人做決策,否則,組織將退化成永不結束的閒聊」。
    其實公司內的每個人都在做決策。例如要不要簽約、人員的工作分配、對客戶廠商或同事說話的內容、甚至哪天要出差、email要不要按下寄出鈕、選什麼顏色的字體...等等,都是決策。
    第一個問題:有誰能說出,你一天做了多少個決策?如果連做了幾個決策都說不出來,你如何保證你的決策都是“正確”的?
    第二個問題:回憶一下你曾經做過的”重大決策“,這些決策會有什麼共通特性?我猜應該是,各方案有利有弊、有人會高興有人會難過、有人誇獎有人則暗幹。而且愈是“難定而重大的決策”,愈是天秤的兩端。
    但是,那當下還是得作一個決策。當然,不決策也是一個決策,不過照樣是天秤兩端。
    決策絕對是當下時空環境條件下的產物。隨著時間的過去、經驗的增長、參與人員的利益改變等等,決策會改變,也就是決策本質上需要持續檢討。檢討後的決策如果能變成通則,那就演變成制度或規定;如果無法變成通則,那就需要一個好而正直的決策者。
    先對“決策者”信心喊話一下:
    對於要做決策的你,你是勇敢的。但你不能甚至不該保證,你的決策絕對是對的。你應該保證的是,在決策的當下,你有用盡心力,找所有相關的人討論、假設了日後的狀況、定義了決定的理由,擬定了失敗後的撤退策略。更重要的是,清楚表達日後允許且非常渴望大家隨時的建議、檢討與及時調整。
    在管理理論中,雖然”決策者就需擔負起決策的責任“這句話天經地義,但還是容我解釋一下。因為決策本身只是”過程“階段,只有當”結果“出現時才有負責可負。所以決策者挑選了一條最可能的路之後,也要清楚表達,在結果階段抵達之前,希望大家願意隨時熱心的提出反饋與調整。
    接下來,要對“參與者”說些話:
    想想看,如果”決策後的結果“是“惡果”,參與者大概無異議認為是決策者該負全責;那麼如果結果是”好果“呢?參與者會認為”榮耀與獎勵“全歸決策者嗎?好像不會。所以思考一下,如果你不願做決策,原因是什麼?
    你可能因為認為自己沒有決策權,或沒有決策能力,或任何原因而不做決策,但你絕對要有“說明”能力。也就是說,要能了解與說明當初做出這個決策的原因。這很重要,因為你說得出決策的原因,才知道何時該跟決策者反饋,這個決策該調整了。如果你不知道為什麼做這樣的決策,你就應該在接受這個決策前確認清楚。
    最後,強調一下,公司不可有專制的決策者與頑固不變的決策。但,不是不聽你的就叫專制,也不代表不變就是頑固。決策絕對不能鄉愿,但一定要有道理。只要有道理、無私心、全面考量、夠透明,任何人都有決策權。
    做決策是需要很多練習的。但也永遠沒有練成出師的一天。無論大家是否習慣自己決定或都要交由某人做決定,都好,但別忘了決策前的充分溝通,與了解清楚別人決策的原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一人之下,營運管理; 年近五十,諸多經歷。 閉目仰望,風風雨雨; 公司治理,唯誠而已。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