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台股相關(三)-個人投資紀錄賠錢紀錄

問:昨日您有提到,這九年來您選出30多檔個股,大多績效表現很好,想冒昧請問,能否分享「績效壞」的個股,或是您有無再檢討反思,為什麼這幾年過去,這些個股反而報酬率不漲反跌,是這段期間公司做錯了什麼事情嗎?還是產業錯誤,或者資金產生風險了?

答:我只有對整體投資組合的報酬率做過分析檢討。沒有針對負報酬的個股仔細思考過。所以這邊剛好來檢視跟檢討一下我的負報酬投資紀錄。
我檢查了我從2011/1/1開始的交易紀錄,發現之前說投資過的30多檔個股的數字是錯誤的orz,正確的總家數為51家(扣掉0050跟0051兩檔ETF則為49家),其中有12檔是負報酬(大約25%)。報酬率的計算有計入手續費、證交稅、股利所得、補充保費及資本利得,不考慮個人綜合所得稅的影響。以下是我所有負報酬的紀錄,按股票代碼排序(見圖一~十二)。
圖一、2605交易紀錄
圖一、2605交易紀錄
圖二、2883交易紀錄
圖三、2936交易紀錄
圖四、3010交易紀錄
圖五、3702交易紀錄
圖六、4706交易紀錄
圖七、4999交易紀錄
圖八、6202交易紀錄
圖九、8099交易紀錄
圖十、9904交易紀錄
圖十一、9924交易紀錄
圖十二、9927交易紀錄
我想我沒認真檢視過我負報酬投資的可能原因是一來發生的比例不高,二來虧損的幅度都不算大幾乎都在5%以內,即使以金額來看也都不算大,12家中只有2家虧損幅度有超過10%(3702跟9904),最大的虧損金額大約是17萬,其他的虧損金額都在2~3萬以下。從年度分佈上來看大部分的負報酬投資發生的年度是集中在早期2013~2014年跟近期2018~2019年,中間2015~2017的賣出紀錄全都是賺錢的(2017年虧損的2936是下錯單,所以我沒把他算入檢討的案例)。
早期2013~2014年的部分主要是我也還在摸索跟建立自己的投資流程跟測試不同的交易策略,而且這兩年有使用技術分析來進行停損,但是後來發現這是很蠢的一件事XD,所以就沒再繼續用了。這個時期賣出的持股持有期間都很短,要說公司有甚麼變化才賣出有點太扯,主要原因就是採用技術分析停損。
2018年跟2019年的就比較值得檢討了。每個失敗的案例背後都有不同的原因,但我的這4個案例有一個共通的原因,就是我只是想找公司投資,不想讓資金閒置著,所以接受了一些我覺得沒這麼好,但好像還可以的投資標的。在這幾筆失敗的投資之後,我對兩個投資哲學更有體驗,第一個是李佛摩說的:有時候要作多,有時候要放空,有時該去釣魚。另一個是巴菲特說的:假設你一生中手上有一張只有 20 個洞的洞卡,你可以打 20 個孔,每當你做一個投資決定,就會用掉一個孔,一旦你用完卡上 20 個洞,你就不能再投資了。一輩子只有 20 次,因此你將會真正認真思考每一次投資,而且你可能會因為其中 3 個或 5 個決定而致富。
我覺得有可能是因為先前2015~2017年的零虧損,以及進行股票質借的成果太成功,讓我稍微輕忽了風險,把應該歸功於大盤的功勞放到自己選股的功力上,因此高估了自己的選股技巧。所以在錯誤的時間,用錯誤的價格,買進了一般般的公司。嚴格說起來,我覺得這四家公司的本質在我買進跟賣出時其實差異都不大,出問題的是我沒有預留足夠的安全邊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