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您在擇股建倉時,會參考當下的技術指標嗎?以避免長期買貴,比方以季均線考量,或是不要買到布林上軌這類的相對短期進場方法 (有點打臉自己,因為知道您股票一放就兩三年,這時間回頭來看,技術指標都已經拉上去了)
答:雖然我是基本分析派,但技術分析的書我也看了不少。在操作台指選擇權跟期貨這類指數型衍生商品的時候,除了技術分析跟運氣,也沒有什麼其他可以參考的。個人淺見是技術指標的根本就是-價跟量,幾乎所有的技術指標都是從價跟量為出發點,再加上一些變化。而且又可以再分拆成順勢、逆勢跟盤整指標這三大類。雖然技術分析易懂,但是難精,除了指標很多很雜之外,先不論不同指標之間的相互違背,同指標在不同時間框架下也常常會出現不同的訊號,以及指標鈍化時跟正常情況的解讀可能又不一樣這些奇怪的現象。所以,我沒有把他當成投資的依據。但是我還是有使用其中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來作為參考性質(均線、K線型態、布林通道線),但不是買進賣出的主要決策依據。
回歸主題,當我對一家公司進行完基本分析之後,只要公司的股票市價落在我估算的公司合理價以下,我就會開始建立基本持股,直到部位建立完畢,這個時候我是完全不參考技術分析的。之後就是每季檢視財報,如果公司的股票市價低於我建立基本持股的買進均價(5%~10%以上)或估算合理價(15%~20%以上)有一段距離,財報分析後又沒什麼問題,我會視個股的情況"參考"技術指標來進行加碼。通常能通過我量化選股的都是中小型的個股,大部分成交量都很小(正常情況都是零到十幾張,能破百的都算量大),對這種個股而言,技術指標在正常情況下毫無用武之處,但我會耐心地等待落底訊號出現再加碼。
我會綜合參考均線、K線型態、布林通道線走勢來決定加碼的時機跟速度。當還處於明顯跌勢的時候,我會先在場外觀望。並且把要買進的部位切成3~5份,當出現可能的止跌訊號時就進場買進一份,直到買完為止,而不是沿著下跌趨勢一路買下去。
出廠的時候也是一樣,當股價高於估算的高估價之後,一樣綜合參考均線、K線型態、布林通道線走勢來決定出場的時機跟速度,當還處於明顯漲勢的時候,就繼續讓獲利奔跑。跟買進不同,我會把要部位切的更細,可能至少10份以上,當初線可能的高檔反轉訊號出現時就先賣出一份,直到賣完為止,但是真的反轉之後,我會再下跌到我估算的高估價之前把剩下的部位盡速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