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7|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無意識地在其中尋找共鳴。在看完《退稿圖書館》之後

退稿圖書館,大衛・芬基諾斯。
這是一間專門收藏被編輯退稿的圖書收藏館,作者可以自行選擇架上存放的位置,在乏人問津的形式中找到安身之處。這裡不受理郵寄過來的書稿,作者必須親自出面寄存沒人要的作品,像是執行某種徹底放棄的最終遺願。
理查德・布勞提根在《墮胎:1966年浪漫史 》書中虛構了這個圖書館。1990年代,死忠書迷為了向他致敬,創辦了布勞提根圖書館(www.thebrautiganlibrary.org),讓這個構想在美國成為現實(現在遷址到加拿大溫哥華)。
至於《退稿圖書館》的背景,則是在法國布列塔尼克羅宗,在市立圖書館的深處,留有一個角落,專門收留遭到出版社回絕的書稿遺孤,人們長途跋涉而來,只為告別無緣出版的遺憾。
出版&退稿。
許多大獲成功的作品最初受到的都是漠視和怠慢,各個年代被出版社回絕過的傑作洋洋灑灑。而且比未能出版的辛酸更深沉的打擊,是出版之後卻乏人問津。
好作品也有可能賣不出好成績,人們似乎已經不再將書本視為文化的核心價值。相較在書中找到自己、全然忘情投入地閱讀,揭穿一切事物背後的真相才是這個時代的特點,在這個人們不惜代價要在一切大小事中尋求認可的時代。
這也是為什麼這個故事能行得通的原因:出版社編輯回老家度假的時候,無意間在「退稿圖書館」發現一本傑作,作者是不看書、不寫信、對文學也不感興趣、已故的披薩店老闆。
基於這樣的生平故事,《一段愛情故事的彌留時刻》大受歡迎,成為了暢銷小說,小說背後的小說感動讀者,呼應大家心中想要變成別人、想擁有祕密身分的幻想。
告訴所有人的說法。
這本書真的披薩店老闆寫的嗎?遺孀和女兒起初也覺得難以置信,不過他們還是被推到媒體的聚光燈底下,對他們記憶裡的先生和老爸侃侃而談。這樣的拋頭露面伴隨著矛盾的後果,生活或多或少地受到影響、因此改變。
由於已經沒辦法確定、無法再去問老闆本人(法國沒有擲筊的概念),只好對現有的蛛絲馬跡穿鑿附會,去翻找遺物、尋找陳年親筆信件,滿足人們「想知道作者身份的念頭」,讓這個故事變得更加穩固。
扣除掉版稅收益要給誰、還有作者名聲的實質問題,證明是誰寫了這本書有這麼重要嗎?應該沒有,至少對讀者來說沒有,雖然買書的人是對「小說背後的故事」買單,但其實大家並沒有真的那麼在意,這個只有名字的人到底是誰。
人們愛好八卦、追逐和揭發身份背後的「真相」,說穿了不過是想聽故事而已,故事的真假和自己的人生相比,只是路過的風景,一個告訴所有人的說法。有多少故事從沒在現實中上演,卻都是真實的體會。

我是壹肆說,用散文寫故事的人,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歡迎追蹤、留下愛心,支持我繼續寫作。我們下篇文章再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讀後記,比起書評更是讀書心得。 收錄從2019年1月的第一篇,到2023年1月的第一百六十篇。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