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不會好的

什麼不會好?簡單講,我們的台灣經濟不會好,就算明年換黨執政,一樣不會。當然,筆者不會說:「兩黨一樣爛。」這種鬼話,各打五十大板只會讓你感覺良好,自我認知是理性的中間選民,然後繼續把票投給習慣的那一個。
筆者之前說過很多次,如果論經濟問題,要拿數學來算,就算算的出來也看的懂,但畢竟不是念經濟的,所以沒辦法去跟專業的財金專家比。筆者看事情,向來是用戰略的整體觀去看,而在經濟上,走筆者這一派的看法,通常不會用市場自不自由去看。
我們用權力的結構去看事情。說白話文,就是掌握生存資源的權力,在我們手上有多少?(註:換成金融貨幣是可以比較數字化去比較,但這不對。)
資源是一種很奧妙的東西,好比一個鐵礦石,在人類發明出高溫爐之前,鐵礦石不過就是比較硬的石頭,砸人比較痛。所以在我們擁有鍛鐵技術前,鐵礦石不過就是零零總總的石頭之一,對某些人有用,但對多數人無用。(註:例如赤鐵礦顏色鮮豔的,搞不好有人會想拿回家把玩。)
簡單說,從戰略的角度來看,掌握開發與使用資源的技術,才是擁有掌握資源的權力,別跟筆者說哪一種賺錢方便,台灣有幾千億資金跑來跑去多好等等,從戰略家的眼光來看,這種錢流來流去,對「整體」而言意義不大。
首先,筆者要先聲明,不是說我們不要賺錢,筆者個人很討厭錢,貨幣做為現代社會的資源交換媒介,其意義是存在的。但就整體來說,貨幣本身不具有可以直接拿來食衣住行的功能。你不能吃銅板、住在鈔票蓋的屋子裡,你必須將之換取可以使用的資源。
再者,戰略是一種群體策略,基本思考都是一群人當單位,原因很簡單,除非是離群索居的深山大俠,不然人一多就會成群,有群就會有社會活動,社會活動就涉及資源的交換與加工利用行為。故,走筆者這一路子的人,基本上思考問題會採用群體當單位。
回到剛剛的鐵礦石,當人類擁有了鍛鐵的技術,可以把鐵礦石拿來鍛造成可以使用的工具,這會創造什麼需求?挖礦的礦工、運輸的工人、打鐵舖的師傅,這當然可以一個人自己全部包辦,但凡事都要專家做才會有效率,一個最早發現高溫爐技術的群體,很快的就會出現相關行業的專家,因為這對整體而言效率最好。(註:第一個發現的人,如果能力足夠,會一個人壟斷一切。但很顯然的要蓋一個高溫爐,再挖一堆礦石回家自己鍛⋯⋯還是找人幫忙好了。)
所以筆者才會說,技術才是根本,光有大筆資金,卻沒有可以利用與加工資源的技術,這就跟你住在金山銀山卻沒有食物可吃是一樣的意思。但這不代表資金沒有用,就好比某群體首先發現高溫爐的蓋法,然後可以利用附近的礦山來打造大規模鐵製工具,但除非是找奴隸來強迫勞動,不然你要怎麼去大規模開採與製造?
群體的社會活動,會產生出基本的交易行為,交易行為會產生貨幣,這一點不需要看央行怎麼幹,看四五千年前的埃及紅海貿易網,就知道貨幣的出現是正常的。
故而,這個群體可以提供實體的鐵製工具來當酬勞,也可以借錢來發薪水,那為什麼王公貴族願意拿宮殿裡的貴金屬,拿去給這群體當作資本?還不就是因為鐵製工具實在太好用了,內銷出口都可以。這群體甘願用高利貸,或是替這些王公貴族做免錢的工,要的還不就是日後的龐大利益。(註:所謂壟斷市場。)
以上的比喻,只是要告訴讀者,一個新技術是可以開拓出更多的工作機會,而且因為新技術的未來潛力,可以讓你的信用額度提高,別人更願意投資在你身上,這個資金的流動越來越雄厚、快速,就可以順便提高周邊的生活品質。這不是筆者在幻想的場景,中國這幾年一堆大計畫,基本上都是這種在賣夢想的,然後拿這夢想去申請一百億資金,拿這一百億來蓋基礎建設。(註:當然,基礎建設旁邊狂漲的地皮,都很巧的屬於特定人。)
到此為止,筆者只想問讀者一個問題,台灣要用來吃下一個十年的技術在哪?
不要跟筆者說,陸客觀光賺翻掉了這種鳥話,觀光業可以養活兩千萬人嗎?筆者再重申一次,筆者看的是整體,台灣的整體狀態。我們下一個跟過去食品紡織加工業、電子加工業、科技代工業一樣,可以創造出整體十年需求的產業在哪?更應該說,這個技術在哪?
光是有大筆資金在台灣亂竄,是不會有任何效果的,筆者很懷疑某些常在報紙上發言的總經學者,到底是真的假的知道技術的重要,還是他們真心相信,只要資金有進到台灣,技術就會慢慢出現。
筆者不相信那些經濟專家,會不知道資金跟技術是正相關但不是絕對的,技術確實需要資金去投入與創造,但並不是資金在台灣到處跑就有用。筆者在想,多數讀者大概也都有感覺到,台灣現在大批資金湧入湧出,好像都是在炒作房地產與股匯市,好像並沒有真正進入到民間各處。(註:這很像說狂打強心針,看著心電圖狂跳就說病人活過來一樣。完全無視內臟與四肢傷痕累累,需要進行手術治療一樣。)
這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國外的熱錢為什麼大舉進入台灣後又殺出,流動很但沒有存多少下來。第二個問題則是,資金要怎樣去創造出技術來。
第一個問題,答案非常的簡單,因為台灣現在的政府政策,並不想要在台灣真正創造出有效的建設,跟長久的投資。有錢人不笨,他們會去找投資的目標,如果一個國家都在玩金融投機,那他們理所當然就是陪你玩。但如果這個國家的資金都投入到基礎建設上,有錢人也會去估算看看,長期投資的效益有多好。
好比今天台灣訂立一個二十年道路翻修計畫,要把所有道路都鋪的跟日本標準一樣,根據這個計畫,我們可以估計出所需的工作人員跟投入的資金比,還可以估算基礎建設翻新後可以提高多少的經濟效益,以及這個投入的建設,可以創造出多少的工作機會等等。有錢人看到計畫,就自己會打算盤來評估,到底要不要把錢拿給台灣政府來收利息。(註:這裡先假設官員不貪汙、工作人員不打混。)
讀者請不要先說,這種計畫一定會虧錢,然後拿出一些計算方法等等來證明。依照戰略學到今天的進展,基本上只要超過十年以上的計畫,其成效就跟你拿水晶球預估沒兩樣,更不提現今社會的複雜程度比以前更高,目前地球上沒有任何方法,可以今天準確預估,一個大型計畫二十年後一定會賺錢或虧錢。我們頂多知道,就整體而言,某一個方向是應該對的。(註:所以,這是政府擔保的投資,到底怎樣就要看執政者到底有沒有眼光,來確認哪一個方向對整體比較好。)
第二個問題,就是標準的沒有客觀標準,資金要進入台灣,不是帳面上有出現就好,而是要實際用到該用的地方上。簡單說,要創造一個新的技術,你要把資金拿給真的懂的人,而不是拿給不懂的人去用。
資金拿給懂的人就是大問題了,因為各行各業是隔行如隔山,好比說筆者個人研究所的論文,是某一個多層薄膜的製作,這個題目跟細節,還有實驗的眉角,連筆者的老師都不知道,在台灣搞不好就筆者我一個人會。那假設某個技術,正好需要這種材料鍍膜來使用,這資金是不是要給我?(註:會這樣說,就表示筆者這研究到今天還沒人要,也應該不重要。)
那到底要給多少、給多久,成效怎樣評估?如果筆者說拿一億來,你會不會覺得是在坑錢?那你是要拿一億給我換取多年實驗數據,還是去找新的團隊從新花一兩年研究?這些都是問題。
重點在於,政府的結構是否可以因應新技術的需求?為什麼我們通常會說,管制越多越沒有用?答案很簡單,因為新技術通常官員不懂,官員不懂就沒辦法有效監督,監督不良就會出現弊案。那如果在台灣,一個官員很有魄力與擔當的,將幾億元的資金交給一個專家團隊,去研發一個新的技術,這個技術成功後,預料可以在三年內創造十萬個工作機會,一千億的產值,產品更可大量外銷賺錢。
請問,會出現什麼結果?這位官員大概會被以貪汙圖利罪起訴,相關專家光打官司就要打幾年,結果什麼都創造不出來。簡單的講,台灣現在的狀況,就是海耶克說的:「有權力的人才能致富。」因為官員管的範圍太多,導致只有關係良好的人才能夠拿到大筆資金,關係不好的就有關係了,錢拿不到先不講,搞不好還會被司法查到身敗名裂。(註:老話一句,出社會前相信中華民國政府是天真,出社會後還相信就是愚蠢。)
最後,台灣的工業技術是我們自己變出來的嗎?別鬧了,都嘛是別人以前給的,差別在於是我們去當學徒或是當代理商學起來,而現在有廠商,已經從學徒熬成師傅,青出於藍,這才是所謂的自有技術。那麼這些在以前願意相信台灣,當台灣是合作夥伴的國家是哪一些,中國嗎?技術的轉移需要信任,不然有技術能力者為什麼要相信你不會出賣他?(註:當台灣的技術上游不信任中國的時候,台灣還在傻傻靠過去,真的是找死。)
回到開頭,筆者為什麼會說,不會好?以一個常在蘋果論壇發表意見的經濟教授來說好了,他最近一篇講的是,跟中國的貿易依存度高有什麼關係,反正中國也都是要出口到歐美,對台灣來說根本沒差。
以筆者的角度來看,這有兩個很大的問題。第一個就是現在多數讀者應該知道的事情,那就是上游的原物料囤積,以及從台灣工廠出口到中國的倉庫去堆貨,這代表所謂的最終消費市場,似乎也沒啥消費力道了。
第二個就是權力結構問題,既然台灣製造的商品,最終出口處都還是歐美,那為什麼不自己製造直接出口,隔一個中國會比較好賺嗎?現在的答案是:「是的。」就筆者的角度來看,這就代表在這個全球的生產鍊上,台灣擁有的技術力,只能在這個結構上擔任可以被取代的角色,所以必須不斷的降低製造成本,而不是以提高生產力的方法去改善。(註:降低成本是理所當然的,問題是哪一種降低法,扣薪水是一種,發明新的生產方法讓生產力翻倍也是一種。)
講這麼多,筆者只想說,目前這個政府,並沒有任何打算,想要把技術留在台灣。資金錢來錢去,都在告訴我們投資房地產,經濟有多熱絡,但實際上沒有進入到多數民眾身上。這個政府,一直鼓勵台灣要積極開放,將技術帶到中國去投資與設廠,根本就沒有心,想在台灣把這些技術留下來。
鎖國不是鎖在中國,真的想替這塊土地做點事,為這個群體好,那就應該把技術的根柢留在台灣,一個沒有技術的國家,充其量只能當其他強國的代工廠而已,隨時都可以被換掉。
筆者不知道,換黨執政會不會更好,但筆者可以肯定,讓馬政權繼續執政,上面說幾千字的問題,只會持續惡化,惡化到救不回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