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4/1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地緣戰略學簡介(二)

地緣戰略學的理論很雜,因為在古代這偏軍事地理,到了現代越來越偏國際關係,以下將對幾個主要地緣戰略常見的軍事理論,作一些簡介跟說明。
科學起初來自觀察,柏拉圖認為海洋會使國民充滿商人性格,亞里斯多德則認為氣候決定了人的性格,歐洲人太過勇敢卻無智慧,亞洲人聰明卻不勇敢,為於其中的希臘人則取得平衡,最為優秀。(註:從此觀點,東方的古中國,很早就有世界中心的想法,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地緣戰略的概念。)
這可以當成一個基本的切入點,地緣戰略來自於對世界的認知,你我如何認知這個世界,就會產生相對應的一套價值觀,並發展出理論。古代的理論也許現在看來是荒誕可笑的,但就古代來說這是一個具體觀察到的事實,我們不可忘記這種基本精神。以觀察到的事實為基礎是地緣戰略的第一個概念。(註:換言之,地緣戰略是很現實主義的。)
如果讀者有看古代的國家疆界,有時候會對其狹長的地型感到困惑,因為這似乎違反容易防禦的概念。事實上古代的交通極其不便,掌握天然地理的疆界會對統治更加有利。例如狹長的河谷,河川反而提供了軍隊防守的機動力,天然的橫貫山脈與大河提供了屏障。這些條件越接近中古、現代都會改變,這表示地緣戰略的第二個概念是,要以技術發展為主軸貫穿。
讓我們拉到近代,大航海時代提供了無窮的資料與新的視野,當人類終於知道地球是圓的,真正的地理氣候環境到底是如何後,新的理論自然就出現。
19世紀後期,德國地理學家Friedrich Ratzel(拉采爾)提出了政治地理學,簡單來說就是,他認為國家「不過是地表上的生物分布形式」。因為他將政治地理視作人文地理的延伸、人文地理可看作生物地理的一部分,則政治地理無疑是自然科學的分支。他的觀點主要有五:
  1. 國家是單細胞夠成的有機體。
  2. 國家為一群人住在特定地表上的有機體。
  3. 生存競爭即為空間的爭奪。
  4. 有機體是生長的,所以地理的擴張是必然的
  5. 國家疆界為人類歷史的表現,可根據領土變化的強弱觀察歷史,且地域擴大為原則。
很清楚,這是以空間與位置作為觀察主軸的理論,作為政治地理學的先驅,他的理論後來被德國將之發揚光大,只不過最後的結果很不好而已。讓我們接著看,馬漢提出的海權論,其理論核心為掌握大海就可以稱霸世界。實現海權的六個條件為:
  1. 地理位置:地理上要方便進出海洋,沒有與陸地國家爭霸大陸的必要。
  2. 地理結構:發展海權還是要國家內陸的生產支撐,若生產利太低落也不可能支撐海洋霸權。
  3. 領土範圍:發展海權需要領土,因為領土影響著居住人民的數量,以及國內生產能力。
  4. 人口數量:要發展海權一定要有水手跟防守海岸線的人力。
  5. 人民素質:人民願不願意面對大海,追求海外貿易,開發海外殖民地資源。
  6. 政府性質:政府有沒有心發展海權,或鼓勵民眾從事海洋活動。
只要具備六項條件,海權國家的產生就決定了。但這不代表海外利益的獲取是絕對的,還要有三項條件:
  1. 國內生產力夠好,可以持續輸出可供貿易的產品。
  2. 夠多的運輸船隊,能夠長久持續的進行貿易與運輸。
  3. 強大的海上武力,可以保護運輸船隊與海外殖民地的安全。
從三項條件反推,可以很清楚看到海軍是關鍵因素。
海權論基本上建立在幾個條件上,其一是多國競逐的海洋環境,在今天的單一海上霸權下,談論海上霸權而無其他配套可以說是虛耗資源。其二是精密導航技術的出現,使得遼闊的大海可以被畫出公路般的航線。其三是造船技術的進步,大宗長距離運輸成為可能。
馬漢的觀察是以英國為基礎,也因此他的理論受到的英國皇家海軍普遍的歡迎,在美國不過是籍籍無名的上校,到了英國被當成國賓接待,這也真是始料未及。但也因此,我們要注意到,海權論基本上適用於英國類的國家,對於內陸國家的說法只有部分成立。
再來談論麥金德的陸權論,這就是大棋盤等著作中提到的世界島概念原創者。麥金德的陸權論是建立在海權論的批判基礎上,請注意他是部分批判而非否定,其陸權論的觀點有九項,很雜:
  1. 海上力量必須建立在路上的根基。
  2. 在歷史上許多海上力量都敗給基地的毀滅。
  3. 哥倫布時代已經過去了。
  4. 世界的邊界已經被確定封閉了(指地球全域的確定)。
  5. 電報等陸上通信革命的發生,使得「世界島」的統一成為可能。
  6. 世界島的核心從海洋無法抵達。
  7. 一次大戰中的海洋力量獲勝僅是偶然。
  8. 一次大戰的教訓正好告訴我們陸權有反對海權的能力。
  9. 要確立心臟地帶的地理觀點。
麥金德的主要觀點,重點要放在對技術的革新上。其一是鐵路的發展,使得陸上強國可以藉由高速的鐵路替代馬匹的機動力,將國內的資源做更有效的配置。其二是新通信手段的出現,由其是後來的無線電,使得中央控制的能力增強。與其說麥金德推翻馬漢的學說,不如說他重新演繹了一次,並將海洋無法抵達的內陸地帶優勢重新詮釋。他的理論可以簡單表示如下:
「誰統治了東歐,誰就能主宰心臟地帶。誰統治了心臟地帶,誰就能主宰世界島。誰統治了世界島,就可以主宰全世界。」
他並以此預言,擊敗德國的俄國將會是下一個世界強國。雖然這套過度簡化的說法,在二戰前並沒有得到重視,但戰後美國的嚇阻理論,無疑的有受到其影響。
再來,我們來看一下杜黑的空權論,即為「制空權」理論,主要觀點如下:
  1. 航空為人類開闢了一個新領域,三度空間的發展,將使得陸權與海權受到削弱。
  2. 取得制空權是獲勝的關鍵,阻止敵人飛行並保持自己飛行。
  3. 飛機是適合攻擊的武器,空中進攻的巨大規模將必然是進攻優勢。
  4. 攻擊敵人的交通要道、供給、生產中心,達到精神與物質雙方面的效果。
  5. 將資源集中在空軍,陸海軍只要保持適當防禦能力即可。
  6. 空中航行將會開闊民用事業的前景。
杜黑沒有評估到未來技術的變革速度,再加上他對航空技術是一知半解,所以許多論述是沒有說服力的。但他有預見到建立一套機構來協調三軍,並重視天空的發展。他的理論在美國受到米切爾將軍與英國特倫查德元帥的實踐,各自建立了兩國的空軍。當然,二次大戰後,沒人會在爭辯需不需要空軍了,只是需要什麼樣的空軍而已。(註:杜黑的預測在細節上是失敗的,但在整體上卻是成功的。)
這部分主要解釋有關軍事理論在地緣戰略上的理論,當然還有其他理論,以後有空會一一補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