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東亞史第四講:冷戰地緣政治的形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今天我們所碰到的大多國家或國際上的重大議題,其實都是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所累積形成造成的結果。所以,當我們要探討將來也將繼續影響著我們的那些重大議題時,那麼不論我們多麼刻意地避免「歷史性」的陳述,倒頭來也一定要把東亞這六、七十年來的東亞歷史變遷納入考量,才有可能避免自身陷入空中樓閣式或者格局判斷錯置的狀況。
東亞的冷戰地緣政治形成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與蘇聯在東亞試圖填補日本帝國的地緣政治真空而產生的競爭性局勢安排。同時,冷戰的開始也伴隨著當代第三世界民族國家的興起,這波國際政治浪潮才是我們今天所能觀察到的國際政治生態,與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的帝國主義時代的國家政治結構已經有了根本性的改變。觀察台灣、日本、中國在這六、七十年的轉變及互動,我們也就能清晰地建構出整個當代東亞地緣政治的清晰輪廓。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之後接受了美軍的和平憲法安排,在地緣政治的主導權上完全讓由美國主導,幾十年來日本除了經濟與文化仍對地緣有強大的輸出能力之外,在國際政治上幾乎不在有直接介入的能力。對日本政治的觀察可以說是對美國在東亞與地緣諸勢力的互動之指標,不論是韓戰、越戰,還是對中國之關係,日本的政治界或知識界之意象都只能處於模糊曖昧的表態,而其軍事行動只能視為美國外交政策的延伸。
台灣在戰後被盟軍安排由中國國民黨代表的中華民國政權託管,不論法理上台灣是否屬於中國政權所擁有,在幾十年的地緣政治安排上,台灣同日本均屬於美國為防堵來自東亞大陸的強權而構築起來的軍事屏障。台灣民族主義的崛起雖然在冷戰時期並未成為東亞地緣政治中的重要議題,卻是由其遺緒逐漸演化成今日台灣主權與民族認同接近完全邊界統合的狀態。相較於東南亞諸國,台灣民族認同的形成起源於中國國民黨政權對在地人的獨裁壓迫所導致。從日治時代開始,台灣人的文明和文化體驗就已和東亞大陸諸人民有明顯的差異,這使得二二八事件以後,台灣人為了取得推翻獨裁政權的正當性,將戰後來自東亞大陸的政權及其附隨者與在地被統治者的文化認同發明為中國人與台灣人兩種不能相容且互相對抗的概念(身為統治者的國民黨則不斷嘗試將中國人與台灣人發明為相容的概念)。最後,台灣與中國相互對立的概念也在冷戰結束後成為大眾民主選舉中用來組織選民的重要手段,其中誕生自軍事戒嚴末期的最大反對黨民主進步黨取得此一概念中台灣方的最主要政治代表,並將國民黨與隨後崛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當作中國此一否定性概念的具現化對抗著,反而使得原本冷戰時期國民黨代表台灣、代表美國、代表西方文明世界的局勢轉變為由民進黨代表以上勢力,而國民黨則論為中國勢力的代表。
中國(或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冷戰時代幾乎等同蘇聯的附屬(就如同國民黨的中華民國等同美國附屬),除了在史達林時代結束以後,毛澤東有意將中國升格成東亞革命勢力的主要輸出國,並與蘇聯競爭東亞革命的主要地位,但中國在世界革命的重要性始終不如蘇聯的十分之一。然而,正是毛澤東統治下的中國有意取代蘇聯在東亞的地位,所以在毛的政治生涯最後成了美國極力拉攏統戰的對象。毛與蘇聯的競爭革命,不只為了日後的「新中國民族主義」鋪好了道路,也意外為日後接受美國全球化政策而富裕的「改革開放」鋪好了道路,日後兩個冷戰時代博弈的結果則會相互輝映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敘事。
有關冷戰地緣政治的敘述我們或許也不必贅述太多,畢竟我們仍然處於冷戰時代的遺緒,只要細細挖掘,要理解冷戰時代實在不是什麼太過困難的事情。最後,值得稍微提點一下的地方則是有關冷戰地緣政治所帶來的經濟效應問題,這個問題在大眾民主興起的時代往往成為人們爭論不休的場域。有關東亞地緣經濟的問題,首先要點破的一點是,在美元成功取代黃金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基礎以及冷戰美國軍工產業在世界各地布局的形式形成以後,任何地緣經濟的崛起都無法忽視美國在其中所造成的影響力,那些將某國在冷戰(之後)時代經濟快速成長、社會快速繁榮的論述歸功於該地政權形式或社會制度或古老文化的基本上都是只見泡沫不見河海流動的論述。在東亞,美國影響下的全球產業鏈首先發達於第一線對峙共產世界的國家裡,許多的國家之經濟現代化均受惠於美國產業的初級代工,除了日本擁有帝國主義時代所遺留的經濟競爭力之外(部分國家亦靠著日本帝國時代的基礎建設配合冷戰產業鏈而發達,如台灣、韓國),其餘的二十世紀後半新興國家多半附屬於美國經濟(前英國殖民地則一半附屬於英國)。對全球化時代經濟的判讀不能只停留在各國GDP或產業優勢的發展,其地緣政治的從屬性才是必須考量的重點,眼下我們所面臨的美中冷戰局勢也勢必將影響前二十年來東亞經濟發展的趨勢,台灣重回戰場的第一線,政治經濟重要性提升,外資加碼投資,掌握全球產業重要代工(台積電),甚至在國內疫情爆發時受惠於美日疫苗的快速支援,不同於前二十年尚受惠於全球化產業代工而崛起的國中,現在已成被圍困在東亞大陸內在國際上人人唾棄的國家了。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分享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知識與文章的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切的歷史都是理念(思想)的歷史。」這是二十世紀初葉英國哲學家喬治‧柯靈屋( George Collingwood)最著名的一句話,意指所有歷史論述的建構都離不開歷史學家自身所處的時代的影響。
在上一講當中我們稍微提到了十九世紀帝國主義在全球的現代化方面所帶來的變革之內容,而日本做為亞洲唯一晉升歐洲帝國主義列強之列的國家,其主要使命便是透過模仿歐洲帝國之殖民政策和外交活動模式,已達成日本帝國在亞洲的地域稱霸。
東亞走向近代化的契機乃在歐洲社會自十五、十六世紀以來的殖民運動,並在十八世紀以後走向帝國主義運動,然而不論是殖民主義還是帝國主義,西方向全球的擴張都都不是哪個強權打從一開始就對全世界所進行的「擘劃」。
對於近代史的定義,我們往往因循西方學術界的普遍認知,認為「近代」的源自英國工業革命以及法國大革命。這樣的認知雖然因帝國主義的全球擴張而普遍適用於全世界,但對於非西方地區的人來說,這套歷史發展的過程不僅有時差性,甚至在近代的發展過程中也往往有別於西方地區的發展模式。
1.課程核心目標:使學員理解近代東亞政治局勢的變動,並且進一步說明有關帝國主義、東亞地緣政治戰略、台灣民族主義之崛起、中國在冷戰前後戰略佈局之發展以及當代視角下要如何重新認識圍繞於台灣公民周遭之歷史世界。
 「一切的歷史都是理念(思想)的歷史。」這是二十世紀初葉英國哲學家喬治‧柯靈屋( George Collingwood)最著名的一句話,意指所有歷史論述的建構都離不開歷史學家自身所處的時代的影響。
在上一講當中我們稍微提到了十九世紀帝國主義在全球的現代化方面所帶來的變革之內容,而日本做為亞洲唯一晉升歐洲帝國主義列強之列的國家,其主要使命便是透過模仿歐洲帝國之殖民政策和外交活動模式,已達成日本帝國在亞洲的地域稱霸。
東亞走向近代化的契機乃在歐洲社會自十五、十六世紀以來的殖民運動,並在十八世紀以後走向帝國主義運動,然而不論是殖民主義還是帝國主義,西方向全球的擴張都都不是哪個強權打從一開始就對全世界所進行的「擘劃」。
對於近代史的定義,我們往往因循西方學術界的普遍認知,認為「近代」的源自英國工業革命以及法國大革命。這樣的認知雖然因帝國主義的全球擴張而普遍適用於全世界,但對於非西方地區的人來說,這套歷史發展的過程不僅有時差性,甚至在近代的發展過程中也往往有別於西方地區的發展模式。
1.課程核心目標:使學員理解近代東亞政治局勢的變動,並且進一步說明有關帝國主義、東亞地緣政治戰略、台灣民族主義之崛起、中國在冷戰前後戰略佈局之發展以及當代視角下要如何重新認識圍繞於台灣公民周遭之歷史世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中華民國在台灣已經從中國的合法政府變成中國的非法政權。雖然台灣人大多數還容忍中華民國體制的統治,然只要台灣人民對「中華民國的法定位真相」有正確的認知,相信會有更多台灣人會覺醒,同時也能凝聚堅強的建國意志。
Thumbnail
中國不需要入侵來實現台灣的統一 這也可能是美國害怕的-時間緊迫-最好在兩岸沒有統一之前迫使中國攻擊台灣,戰爭才能拖住或延遲中國的發展。 這是美國面臨二戰結束以來最具挑戰性的國際安全環境。 儘管中東戰爭仍在持續並有擴大的危險,烏克蘭戰爭卻仍在激烈進行中。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騷擾和恐嚇鄰國...
Thumbnail
2020/9/25 美國帶頭創設但不受自己創制拘束的情況很多,台海中線亦然。1970年代中期前,空軍執行美軍任務不僅穿過「中線」,還深入中共內陸偵察核武試驗。華府聯中制蘇以迄90年代,台美雖不再侵擾大陸領空,但閩浙沿海十數浬之外,仍是國軍佔據優勢。此後中共崛起,美國敦促,兩軍始尊重中線。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台灣二戰之後到邁向民主化的過程,總共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國共內戰到韓戰爆發這段時間的歷史,第二部份是蔣介石政權,第三部份是蔣經國繼位以後台灣的政治變化。第一部份我最不熟悉,然而這段時期的國際形勢非常暗潮洶湧,台灣的命運也因此經歷了好幾回的變化。 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1949
Thumbnail
2024年是全世界大選年,大約有七十多國會有大選,包括台,美,印度,印尼,墨西哥,俄,烏,英和歐盟這幾個關鍵選舉。選舉結果攸關世界陣營的走向: 往左或往右? 首場由台灣總統大選拉開序幕。台灣再度站上國際政治舞台的焦點C位。 近年來選舉的主軸政見都離不了「定義與中國大陸的關係」,
Thumbnail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Thumbnail
這次大選,因為我自己現在論文趕稿的地獄當中,關心歸關心,沒空多寫文章。 但投票在即,在怎樣都要寫一篇。 台灣是個很不正常的國家,首先,我們曾被一個獨裁國家殖民,那個國家名叫中華民國,當年二戰後接受美軍託管,卻強佔台灣 ,結果後來自己在東亞大地區的國家亡國了,反倒把自己接受託管的地區當成自己的國土
一言蔽之,蔣介石是「戰後台灣」、蔣經國是「現代台灣」或(轉型台灣) 1950年起的「中華民國」(GRC),其根本問題:缺乏國際法人條件的「國家」。那是源於「軍事佔領」與「政權流亡」的雙重糾葛。 作為國際法人,國家state的四項資格:恆常人口、固定疆域、政府/統治、與他國交往的能力。
Thumbnail
當前「美日」、「美韓」、「美菲」都是軍事同盟國家,除分別簽署有「共同防禦條約」外,日本、南韓、菲律賓等國家,也皆有美國的軍事基地存在。台灣與美國雖無軍事同盟,但在近年來台美軍事合作的密集互動下,其實已發展出「準軍事同盟」的深層關係。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中華民國在台灣已經從中國的合法政府變成中國的非法政權。雖然台灣人大多數還容忍中華民國體制的統治,然只要台灣人民對「中華民國的法定位真相」有正確的認知,相信會有更多台灣人會覺醒,同時也能凝聚堅強的建國意志。
Thumbnail
中國不需要入侵來實現台灣的統一 這也可能是美國害怕的-時間緊迫-最好在兩岸沒有統一之前迫使中國攻擊台灣,戰爭才能拖住或延遲中國的發展。 這是美國面臨二戰結束以來最具挑戰性的國際安全環境。 儘管中東戰爭仍在持續並有擴大的危險,烏克蘭戰爭卻仍在激烈進行中。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騷擾和恐嚇鄰國...
Thumbnail
2020/9/25 美國帶頭創設但不受自己創制拘束的情況很多,台海中線亦然。1970年代中期前,空軍執行美軍任務不僅穿過「中線」,還深入中共內陸偵察核武試驗。華府聯中制蘇以迄90年代,台美雖不再侵擾大陸領空,但閩浙沿海十數浬之外,仍是國軍佔據優勢。此後中共崛起,美國敦促,兩軍始尊重中線。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台灣二戰之後到邁向民主化的過程,總共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國共內戰到韓戰爆發這段時間的歷史,第二部份是蔣介石政權,第三部份是蔣經國繼位以後台灣的政治變化。第一部份我最不熟悉,然而這段時期的國際形勢非常暗潮洶湧,台灣的命運也因此經歷了好幾回的變化。 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1949
Thumbnail
2024年是全世界大選年,大約有七十多國會有大選,包括台,美,印度,印尼,墨西哥,俄,烏,英和歐盟這幾個關鍵選舉。選舉結果攸關世界陣營的走向: 往左或往右? 首場由台灣總統大選拉開序幕。台灣再度站上國際政治舞台的焦點C位。 近年來選舉的主軸政見都離不了「定義與中國大陸的關係」,
Thumbnail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Thumbnail
這次大選,因為我自己現在論文趕稿的地獄當中,關心歸關心,沒空多寫文章。 但投票在即,在怎樣都要寫一篇。 台灣是個很不正常的國家,首先,我們曾被一個獨裁國家殖民,那個國家名叫中華民國,當年二戰後接受美軍託管,卻強佔台灣 ,結果後來自己在東亞大地區的國家亡國了,反倒把自己接受託管的地區當成自己的國土
一言蔽之,蔣介石是「戰後台灣」、蔣經國是「現代台灣」或(轉型台灣) 1950年起的「中華民國」(GRC),其根本問題:缺乏國際法人條件的「國家」。那是源於「軍事佔領」與「政權流亡」的雙重糾葛。 作為國際法人,國家state的四項資格:恆常人口、固定疆域、政府/統治、與他國交往的能力。
Thumbnail
當前「美日」、「美韓」、「美菲」都是軍事同盟國家,除分別簽署有「共同防禦條約」外,日本、南韓、菲律賓等國家,也皆有美國的軍事基地存在。台灣與美國雖無軍事同盟,但在近年來台美軍事合作的密集互動下,其實已發展出「準軍事同盟」的深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