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4/16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為何古代戰略難以套用到今日?(二)

上次講了一些,然後提了望文生義的概念,這次來談點其他的,就是戰略作為雜學,到底需要學哪些,又或者說需要學哪些來幫助自己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
筆者的經驗是,最重要的不是死守著教條,好像非得學什麼,而是抓到當代戰略家的思維,了解怎麼去解決問題。而不管古今中外,有著述的戰略名家,或是沒有著述僅有行動的國王將軍們,大致上都遵守著很單純的原則。
原則是什麼?其實就是我們現代管理學跟各種科學的概念,設定好目標、確定好工具、經過試驗跟除錯,最後確定可行的方法,再加以貫徹執行。換句話說,一點也沒有神奇到不行的超強戰略,或是華麗炫爛的水鏡八奇謀策,我們會覺得很厲害,多半是事後諸葛,後見之明。
回到當年的戰略家環境,他要搞定的事情很多,首先是人的問題,身為將軍必須把政治事務處理好,做到政通人和。若是身為政軍長官等級的區域負責人,其實就跟今天的政府首長沒兩樣,練兵教戰的時間,遠比他跟周遭部落酋長,重要人士的會談都要少。那你說他怎麼帶兵?拜託,這不是穿越劇那種鬼扯狀況,一般來說可以當到將軍的人,必定都有自己的班底,練兵打仗這種事情當然是他們去負責,他只要開會跟檢閱修正就好。若是國王,他還是得要處理各項事務,人是不可能一聲令下,全部都跟電腦指定的狀況一樣完美,這種細節處理才是重點。
各位讀者有沒發現一件事情,筆者最後強調的是細節,這種處理事情的細節,是不會在什麼戰略課本上面寫給你看的,課本都只會講大概,教你怎麼去思考事情,不是要你套模型。現在讀者若有看網路上一些講國關事務跟戰略的,很喜歡講一種「大格局」的布線,各位知道理由是什麼嗎?
因為沒經驗,根本不知道現實怎麼操作,電動打太多,以為按按鈕點點指令,就是戰略了。
為何這些人連去當個助理都不行?幹,那些立委跟政客又不是智障,看這種人講話就知道,他想當的是總統跟大將軍,不是基層助理,一點實事都不會。再說,你連基層的事務都沒概念,怎麼可能會有民心,哪來的人想要跟你一起打天下。
讓我們回到戰略的定義,戰略談的是打贏戰爭,定義是必須的。不管我們怎麼定義熱戰還是冷戰,總之當前的狀態都要先明確了解,這個階段就是所謂的情報蒐集。情報不是只有知道調兵遣將,還包含了各種學科的資料,舉凡雙方的經濟能力,文化背景的差異,乃至於武器兵科的不同,優劣勢的比較等等。情報蒐集完後,通常就會有一個理解,知道如果戰爭要打,是要怎麼打。這也是為何現代戰爭很難打起來的原因,因為現代的資訊傳遞太過快速,加上公開資料就可以了解很多實力的對比,這讓誤判的機率下降很多。
筆者在談上段的時候,其實已經提到了一件事,那就是這種各方面的資訊,本質上是一種資訊整合,也就是戰略學的本質是政治性的「綜合研判」,而不是使用哪一種戰法可以打爆對方。
這就是戰略是雜學的緣故,因為真的很複雜,需要知道的事情很多,一旦知道的越多,就會越保守,越不會輕易做判斷,尤其是到了手握大軍跟百姓生命的層次更是如此。但是,古代是這樣,現代難道不是,為何古代的戰略難以在現代應用?
筆者認為,大多數做這種研究的人,都嚴重忽略了古代跟現代的背景差異。這個背景差異不是文字上可以簡單感受的,你真的要有實際的技術體驗才會有,而慘的就是大部分在台灣的戰略與國關研究者,基本上都不是技術底出身,而技術底出身的又很容易自以為懂了一個項目,就以為別人都不懂。
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很多台灣的專家都說,中國可以技術趕上,逆向複製等等,所以現在生產的各種武器性能很厲害之類。呃,會這樣講,應該都是不懂,或是不知道眉角在哪。在講到現代的差異前,筆者先舉古代當個例子。
假設你是古代的國王,知道鄰國有一種弓箭射程是我方的兩倍,所以下令去偷這項弓箭技術,務必要找出製造法,拉近雙方實力。然後工匠研究了一個月後了解,鄰國弓箭射程很遠的原因,是因為弓的木材很好,弓弦的張力也很好,箭頭的金屬也很硬。
然後再花一個月調查,發現製造這種弓的木材只有鄰國有,生產地在鄰國內陸難以取得,弓弦已經知道是某種野獸的筋,還好買得到,箭頭也找到了金屬的配合比例。到了這階段還沒放棄的話,再花兩年時間偷到木材的種子,終於可以在國內栽種,然後發現筋需要特殊的後製處理,而箭頭雖然知道了比例,但兩年來還是找不到最佳的鎔鑄法。
很辛苦的再花五年,終於木材長到勉強可以用,弓弦原來要先浸泡再曬乾,時間要抓得很準,金屬工藝終於提升到可以造出這種箭頭來了。再過兩年,配出了一支弓箭隊,足以跟鄰國的箭手水準一樣。
結果你猜怎麼著,鄰國在這十年內技術更提升,射程變成三倍,還是比我方遠很多。這不就一整個很靠杯嗎?所以,讀者你看古代戰略書籍,動不動時間尺度就是十年準備十年反攻等等,這可不是開玩笑,也不是單純的回家努力做人,生個兩倍人口淹過去這麼簡單,裡面很多細節都不會講的。
這要依靠考古跟人類學,去拼湊當代的狀況,你才可以正確理解,為何那個國王或將軍,在那個時間點決定打或是不打。一旦可以正確理解,你才有辦法在現代知道那個時機在哪裡。
弓箭只是很簡單的比喻,如果真的要打贏,開發輕又堅固的盾牌可能比較實際,但這是另一種方向。筆者要說的是,現代精密武器的複雜程度難以想像,而我們媒體無法傳達這種訊息,總是告訴大家一種很簡單的「技術可以複製貼上觀點」。
舉個例,現在的精密武器,許多電子元件都需要鍍膜技術,就算你知道某個元件的十層膜比例跟成分是什麼,就可以複製的出來嗎?別鬧了,各種條件的調整跟配合,鍍的平整度好不好,接觸過的人聽就知道,你需要的是一個百人以上的團隊,日以繼夜的努力跟燒錢,燒個幾年才會找到穩定的生產條件。這還只是某種武器的某一個元件而已,假設有十個零組件都需要相同的條件,你的時間或是成本就會暴增數十倍。因為就算你複製了各種元件,還有整合在一起的技術問題要克服。
總之,現代戰爭燒錢燒的非常恐怖,那個國力的差距連二次大戰的比喻都不可行。這已經不是那種用大量次級武器,就可以消耗敵方先進武器的年代了,完全不可以。兩千年前,一群專業士兵還可以用大數量民兵去海淹對方。一百年前,機槍讓這種數量密集的可能性消失,但真的要做的話,還是可以依靠隱密行動,人海戰術或是火力集中等方式,突破少數的近代化兵器防線。但是今天並不是這樣,技術優勢的國家,可以在幾千公里外就攻擊你,你縱然擁有戰車大砲,一樣拿對方沒皮條,而這些現代兵器的技術奠基在各種國力指標上,不是看武器性能諸元就可以簡單判斷的。
為何戰略雜到這種程度?筆者也天真過很多年,直到真的去研究實際操作的狀況,就發現到根本不是這麼簡單。在這一篇,筆者只會提到這種技術性的問題,下一篇在提所謂的政治狀況,也就是信任的問題。
最後,筆者要提的概念是,很多人的戰略使用錯誤,倒不是書念太少,而是沒發現到一些本質的東西有差別。差別在於,雙方應對的標準是什麼?
兩千年前羅馬要擊潰一個小國,需要動用軍團級戰力,若連日後的武裝佔領也算,數量會更多,相較整體國家軍力來講,羅馬對付一個小國,需要兩成以上的軍隊。到了一百年前,要擊敗人口百萬的小國,德法等大國也要派出軍級以上的戰力,但相對占比已經降到了一成以下。我們若對比美軍在波灣戰爭後的幾次戰役,會發現出動的軍隊越來越高科技跟精銳,而佔有國力的比例越來越低,對付阿富汗甚至只到連級的部隊,配合其他情治作戰,就可以有效達成目標。就算是後來二次波灣戰爭,也不過一個師的陸軍就足以擊垮海珊。
要不是政治上的需要,單純的軍事動員跟作戰,美軍現在要對付一個小國,大概只需要旅級戰力,中等國家恐怕一個師級戰力就足夠了。這是僅算擊敗的能力,後續若有佔領等需求當然是完全不同。
然後,讓很多軍事狂熱者失望的是,那種兩次大戰的龐大戰役已經消失了,像美軍這種技術力的國家,激烈戰鬥都發生在連級跟排級的狀況,若美軍可以不管平民死傷,那會連戰鬥都不存在,只是單方面的制壓而已。但要這些人去看技術較落後的國家怎麼打仗?一堆人又沒興致。
這,就是現在那些談戰略的人沒想到的,或是以為一樣的事情。科技讓現代軍隊的戰力遠遠高過以往,而同樣的作戰目的下,先進國需要付出的出征國力比例更是低的可以,而後進國為了所謂的勝利,犧牲極其龐大的人力物力,換來的只是政治上的效果,期待先進國內部的政治變化。
這種戰略不是國家戰略,僅僅是滿足軍事愛好家的血腥嗜好,一個人、一個部落活著,其他人都死了,國家殘破經濟蕭條,然後宣稱偉大勝利,這個勝利很可能只是讓美國付出幾百人死傷,一個將軍下台回家養老。
然後你跟筆者說,這種戰略真棒,大家應該學習。筆者的建議是,把這種人踢去臉書同溫層取暖,然後在各行各業任何一個你想的到,可能會獲得政治權力的場域,把這種人剔除的一乾二淨,免得害死其他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