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時間約7個小時,對我來說其實並不遠。
但夢想前往的旅行清單上從來沒有——印度。
更確切來說——是想都沒想過。
占世界人口排名第二的印度,領土面積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我曾經看過許多介紹印度的節目,車水馬龍的孟買街道喇叭聲震耳欲聾,人不只要與車爭道,前方擋住你前行的還可能是頭牛或羊。
擁擠到令人窒息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動物糞便,斷電已成家常便飯,貧富差距與種性制度下的悲歌......勾勒著我腦中對印度的概貌。
沒有秩序也許就是印度的秩序。
偶然機會下讀到遠藤周作的《深河》,小說情節帶領著讀者來到恆河,彷彿就坐在河畔旁,觀望著印度人如何看淡生與死,讓未曾踏入印度這個國家的我為之震懾。一本久遠的作品開啟了對印度不一樣的視野,也將我的旅行清單中寫上了“印度”。
於是,又閱讀了這本《我在印度,接近天堂也看見地獄》。
作者鮑伯‧米格拉尼 出生於印度,九歲時與父母移民美國,而後在高壓競爭的紐約工作,擔任藥廠高階主管二十年。和所有人一樣,整日煩憂著工作、家庭和未來......直到多次往返印度,原本急躁與事事要求完美的個性如一顆方方角角角的石子般,與印度式的思考邏輯不斷碰撞磨合,慢慢地,圓潤了看待事物的方式。
眼前是快速變遷的世界,隨著5G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除了消費模式大規模的改變,一場更大的科技革命向巨輪般緊追在後,我們不斷在來不及摸索的改變中努力適應,迷茫地,對未知的遠方和變化無常的人生充滿浮躁與焦慮。
雖然,科技文明所付出的代價已是老生常談,但矛盾之間該如何取得平衡,我想這本書是作者從印度人的思維角度教會我們看待生活的一種方式。
作者在書中提到妻子弟弟的婚禮,從賓客、項目負責人到新娘本人...總是呈現一副散漫、心不在焉的狀態,對講求『按計畫進行』的作者來說非常頭痛、抓狂。當作者忙亂慌張,擔心婚禮延誤之際,印度人甚至停下車舉杯飲酒。於是,婚禮從混亂中開始,在混亂中結束。即便如此,五或八個小時後,新郎、新娘還是完成婚禮了!他們還是結成婚了!
看似滑稽、荒謬的過程和總是有辦法出錯的印度人給了我們另一個思考方式:既然我們無力掌控所有人、事、物,何不享受過程,讓事情在混亂中前進又何妨呢?
在一項國際評比「幸福星球指數」,印度的幸福度遠高於美國。聽起來頗不可思議。然而,貧困人口占大多數的印度,對眼前的混亂能保持著淡定,不讓自己捲入焦慮的漩渦中,面對危機總能華麗轉身。
鮑伯‧米格拉尼說:學著不再將我們對秩序與完美的想像帶到其實沒有秩序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