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寶壇經》〈機緣品第七〉淺釋0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機緣品第七〉
原文: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
淺譯:
「世人外迷著相」:世界上的人,在外邊迷,就著到相上。
「內迷著空」:內裏迷,就著到空上。
「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若能夠在相上,就把相離開;在空上,也把空離開。也就是不著於空,不落於有。
「即是內外不迷」:這就叫內外不迷。不迷,就是不要你執著;你不執著,就沒有迷了。
「若悟此法,一念心開」:你要是明白這種的妙法,在一念之間,心就開悟。
「是為開佛知見」:就叫開佛知見。什麼又是佛?什麼又是開佛知見?
「佛,猶覺也」:佛,就是一個覺。
「分為四門」:分有四種的門。
「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就是開你覺的知見,指示你覺的知見,叫你自己悟你自己覺的知見,叫你自己入你自己覺的知見。
「若聞開示,便能悟入」:你若聽聞這部經的道理,你就能悟入,就能明白。
「即覺知見」:這就是覺的知見。
「本來真性而得出現」:你自己本有真如的自性,就現出來了。
「汝慎勿錯解經意」:你切記不要誤解經的意思。
「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你見其他的人,都這樣說:開示悟入是開佛的知見。
「我輩無分」:與我們沒有交涉,沒有關係。
「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你要是這樣說,就是謗《妙法蓮華經》,譭本師釋迦牟尼佛。你就是譭謗經典,譭謗佛法。
為什麼說他是謗佛呢?因為佛已經開了佛的知見,不須要再開。
所以說「彼既是佛」:彼,釋迦牟尼佛,既然成佛了。
「已具知見」:已經有佛之知見。
「何用更開」:怎麼還要更開佛的知見?
「汝今當信」:所以現在你應該深信。
「佛知見者,只汝自心」:佛的知見就是你自己心裏的知見。
「更無別佛」:所謂開佛知見,就是你的心本來是佛。你開你本來佛的知見,本來沒有其他的佛。
「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因為一切的眾生,自己把自己的光明遮蓋住。什麼遮蓋自己的光明了呢?
「貪愛塵境」:因為你有貪心,有愛心。貪,就是貪塵,愛,就是愛塵。貪,是貪的不清淨;愛,是愛的不清淨。有這種貪愛的不清淨境界。
「外緣內擾」:你向外就去攀緣。
我們現在聽經聽到這裏,應該覺悟囉!也應該開悟囉!不要向外攀緣!你向外攀緣,就有內擾;你若沒有外緣,就沒有內擾;沒有內擾,你就清淨安樂。
所以你外邊不單單攀這種種的緣,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塵、六識;裏邊也就不安靜。不安靜,裏邊也就造反;裏邊自己的心裏不安樂,就有種種的麻煩生出來。
「甘受驅馳」:所以你的心就為形役;心本來是主人翁,現在給身體做奴隸,甘為身體來驅馳。
「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甘受驅馳,所以就令其他的佛、其他的世尊,很辛苦地就從定中起來。
「種種苦口,勸令寢息」:用種種的方便法,種種的苦口婆心,勸令你停止攀緣,停止妄想。
「莫向外求」:不要向外去馳求。
「與佛無二」:你若不向外馳求,就和佛一樣,沒有二個。
「故云」:所以在經上才說。
「開佛知見」:你開佛知見,就和佛是一樣的。
以上摘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机缘品第七〉
原文:
「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
浅译:
「世人外迷着相」:世界上的人,在外边迷,就着到相上。
「内迷着空」:内里迷,就着到空上。
「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若能够在相上,就把相离开;在空上,也把空离开。也就是不着于空,不落于有。
「即是内外不迷」:这就叫内外不迷。不迷,就是不要你执着;你不执着,就没有迷了。
「若悟此法,一念心开」:你要是明白这种的妙法,在一念之间,心就开悟。
「是为开佛知见」:就叫开佛知见。什么又是佛?什么又是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佛,就是一个觉。
「分为四门」:分有四种的门。
「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就是开你觉的知见,指示你觉的知见,叫你自己悟你自己觉的知见,叫你自己入你自己觉的知见。
「若闻开示,便能悟入」:你若听闻这部经的道理,你就能悟入,就能明白。
「即觉知见」:这就是觉的知见。
「本来真性而得出现」:你自己本有真如的自性,就现出来了。
「汝慎勿错解经意」:你切记不要误解经的意思。
「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你见其他的人,都这样说:开示悟入是开佛的知见。
「我辈无分」:与我们没有交涉,没有关系。
「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你要是这样说,就是谤《妙法莲华经》,毁本师释迦牟尼佛。你就是毁谤经典,毁谤佛法。
为什么说他是谤佛呢?因为佛已经开了佛的知见,不须要再开。
所以说「彼既是佛」:彼,释迦牟尼佛,既然成佛了。
「已具知见」:已经有佛之知见。
「何用更开」:怎么还要更开佛的知见?
「汝今当信」:所以现在你应该深信。
「佛知见者,只汝自心」:佛的知见就是你自己心里的知见。
「更无别佛」:所谓开佛知见,就是你的心本来是佛。你开你本来佛的知见,本来没有其他的佛。
「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因为一切的众生,自己把自己的光明遮盖住。什么遮盖自己的光明了呢?
「贪爱尘境」:因为你有贪心,有爱心。贪,就是贪尘,爱,就是爱尘。贪,是贪的不清净;爱,是爱的不清净。有这种贪爱的不清净境界。
「外缘内扰」:你向外就去攀缘。
我们现在听经听到这里,应该觉悟啰!也应该开悟啰!不要向外攀缘!你向外攀缘,就有内扰;你若没有外缘,就没有内扰;没有内扰,你就清净安乐。
所以你外边不单单攀这种种的缘,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尘、六识;里边也就不安静。不安静,里边也就造反;里边自己的心里不安乐,就有种种的麻烦生出来。
「甘受驱驰」:所以你的心就为形役;心本来是主人翁,现在给身体做奴隶,甘为身体来驱驰。
「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甘受驱驰,所以就令其他的佛、其他的世尊,很辛苦地就从定中起来。
「种种苦口,劝令寝息」:用种种的方便法,种种的苦口婆心,劝令你停止攀缘,停止妄想。
「莫向外求」:不要向外去驰求。
「与佛无二」:你若不向外驰求,就和佛一样,没有二个。
「故云」:所以在经上才说。
「开佛知见」:你开佛知见,就和佛是一样的。
以上摘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金剛經》就像洗潔劑,洗了髒污就會跑出來,這是好事,身、心、靈會越洗越乾淨,人也會更清淨自在。」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去年中旬時,我的左膝蓋經常會莫名地疼痛,但是還沒有嚴重到影響生活,再加上要照顧孩子和工作,還要為了不和諧的婚姻發愁,便沒有功夫去管它。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去年端午節我買了第二間新屋,但在一週後快速脫手,感覺自己賺了一千萬,其實並非賺到錢而是留住錢財,在這動盪不安的時代穩住生活經濟。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金剛經》就像洗潔劑,洗了髒污就會跑出來,這是好事,身、心、靈會越洗越乾淨,人也會更清淨自在。」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去年中旬時,我的左膝蓋經常會莫名地疼痛,但是還沒有嚴重到影響生活,再加上要照顧孩子和工作,還要為了不和諧的婚姻發愁,便沒有功夫去管它。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去年端午節我買了第二間新屋,但在一週後快速脫手,感覺自己賺了一千萬,其實並非賺到錢而是留住錢財,在這動盪不安的時代穩住生活經濟。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經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經文導讀:   【聞說是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空寂如如之心,聞如是之法,如來無說無示,聞者無取無得。   【深解義趣】: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不有,無相可得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經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經文導讀:   【聞說是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空寂如如之心,聞如是之法,如來無說無示,聞者無取無得。   【深解義趣】: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不有,無相可得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