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8/1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疫情看精品行銷趨勢

    捫心自問疫情還在延燒,但隨著本土及歐美情況趨緩,近期媒體紛紛以「後疫情時代」之名討論起大環境。停滯已久的消費活動儼然報復性崛起,但若將眼光限縮在精品市場,答案可能尚有討論空間。台灣即便處在疫情高峰,整體狀況都還在控制範圍,買氣就算波動也不至於撼動品牌決策,這邊暫且不論;先前媒體報導的國外精品店排隊盛況乍看很瘋狂,不過一線品牌如Hermès、Louis Vuitton本就存在搶貨狀況,現在上門者有些盤算著想趁解封一舉收割平常可遇不可求的熱門款,有些則衝著品牌不合理的漲幅,想趕在最後一刻狠心購足慾望清單,反正結論殊途同歸:此時不買更待何時。問題是當下的需求被滿足過後,消費熱度能持續多久實在成謎,尤其電商平台興起,種種折扣讓實體店的購物體驗變得不值一提,若想等到觀光客振興經濟,恐怕更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有危機意識的品牌幾年前早就開始耕耘數位行銷:有的請來藝人和KOL,有的靠快閃店或展覽等實體打卡點,重點都在拉攏社群關注;同時也不乏品牌開發app推廣虛擬體驗,讓人與當季新品親密接觸。諸如此類的手法難免玩到了無新意,最後變成不同排列組合的人氣驗算式——直到今年初疫情直接衝擊到歐美精品大國,各地政府祭出的封城措施硬是改變了市場生態。
    二月底義大利感染擴大,好巧不巧撞上米蘭時裝週,霎時間整個產業都慌了手腳,也努力想以各種替代方案站穩步伐:品牌方有Giorgio Armani率先行動,謝絕觀眾入場,閉門直播大秀;另一端的亞洲買手忍痛砍行程改為線上下單,媒體仰賴駐地記者蒐集情報,同一時間卻也有野心勃勃的KOL順勢接收資源,躋身第一排看秀不是夢。
    有人戰兢應對,就有人馬照跑舞照跳,不管心態如何,疫情造成的影響都擺在眼前,利用數位行銷來亡羊補牢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於是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品牌相繼開設抖音帳號(經營熱情顯然不比IG,但以Prada為例,特地邀請抖音網紅出席大秀真是做足誠意),隨後的巴黎時裝週亦有Chanel首度公開直播的新聞震驚四座。而隨著戰線拉長,早春大秀相繼取消,品牌透過社群刷存在感的動作也大了起來。
    既然大家都困在家,既然生活變成與自我磨合,那不妨一起深掘內在:收看Loewe En Casa直播認識工匠技藝,參加Vogue Global Conversation 瞭解設計師如何遠端作業以及品牌在永續議題上的態度,接著再註冊MoMA釋出的線上課程,從歷史軌跡深刻看懂時尚。
    ^約37:06處開始:台灣Vogue總編輯孫怡主持Creativity During Crisis,邀請Marine Serre, Simone Rocha, 3.1 Phillip Lim CEO Wen Zhou 等人直播對談(前半場是Anna Wintour和John Galliano,有時間的話推薦完整觀看!)
    品牌如此行動,平常互利共生的KOL自然要跟著轉型:能力範圍內大片繼續拍,同時增加限時動態與直播頻率;內容不僅止閒聊近況,舉凡時尚趨勢、個人成長經驗、身心健康甚至職涯建議等與觀眾切身相關、具教育意義的議題都是熱門選擇。
    ^新加坡知名KOL Yoyo Cao在ig上邀請朋友進行聯合直播,推出不同主題式訪談
    就一個非業界普通人士而言(比起消費精品我更常寫東西消費品牌XD)明顯可以感受到時尚產業開始面向大眾創造內容,開放資源前所未有的豐沛,社會責任也總算不只是噱頭。畢竟疫情帶動內省思潮,加上同時間社會上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催化,大眾意識到如果常態其實是不正常,那我們不應該追求回歸原軌,而是把一切導向正途。
    回顧半年來的局勢變化,整場災難堪稱社會實驗,考驗世界在末日感下是否終有作為,各種遠端工作措施、數位行銷企劃也正挑戰著現代人對科技滲透生活的底線。別於時裝與電影藝術描繪的科幻綺想,現實生活沒有異色浪漫,只有難以招架但非解不可的問題。 -
    推薦三篇延伸閱讀: 'Revenge Buying' in China Won’t Save Luxury (BoF) How fashion stopped worrying and learned love TikTok (Elle) Redefining influencers in a post covid-19 world (WWD)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