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8|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在德國上葡萄酒學位(WSET L4) 系列4 – 德法的恩怨情仇

在Riesling風土之旅以後,第二次來上課的主題聚焦在紅酒酒莊,這幾年“受惠於”全球暖化,德國的紅葡萄的含糖量增加,酸度也稍微下滑,釀出來的酒不但比15-20年前品質大躍進,也留給酒農更多空間去操作不同的風格
講師說,WSET 近幾年考試德國黑皮諾的機率開始變高,顯示德國紅酒在國際上開始變得更為典型而且重要。德國紅酒最有名的產區是位在靠近西南側,德法邊境的Baden產區,接著就是Pfalz產區,之後零星幾個名家散落在各地,例如位在Franken的Weingut Rudorf Fürst
沿著葡萄酒之路一路南行,我們抵達德法的邊界的小鎮Schweigen-Rechtenbach,再過去就會進入法國阿爾薩斯的Wissembourg。在Schweigen-Rechtenbach小鎮迎面而來是個蠻搞笑的大型建築,叫做“德國的葡萄酒之門“

德國葡萄酒之門

1930年代,也就是二戰的時期,國家社會主義政府對於產業有各種干預,而1934年因為葡萄的收成數量過多,導致葡萄酒價格崩壞,再加上政府禁止猶太酒商的商業活動,酒農跟下游酒商的關係就此斷裂,情勢更為惡化
對這小鎮來說很很突兀的大型城門
當年政府的領導者想到,不如在德國葡萄酒之路的南端建立一個“葡萄酒之門“,讓大家對於這個地區的酒莊更為認識,也促進當地的旅遊業。這道門更多的政治意涵是跟法國當年的經濟動盪做切割,宣示性的表示,進入這道門以後就是”德國葡萄酒偉大的世界“,我們的政府有積極的作為!
二戰後有些納粹性的標誌都被移除,留下的是葡萄酒之路上知名釀酒師的名字,也成為德法交界一個重要的歷史遺跡
本來以為我們會去大名鼎鼎的Weingut Friedrich Becker,巴士在抵達Becker前一個路口的時候停住,轉進了一家名為Weingut Bernhart的酒莊,這家酒莊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在2004年的時候進入德國名莊聯盟VDP的行列之中,算是個中規中矩的優等生,接待我們的是第三代的莊主Gerd Bernhart
“我們的葡萄園很多都座落在法國,二戰時候我們喪失了蠻多園地,邊界劃定以後,剩下許多園地也還在法國境內“ 莊主Gerd提到這個很有趣的問題
”即使這塊地在阿爾薩斯的分級是特級園,德國酒農在法國產地生產的葡萄過去只能掛在地區酒,現在在德國可以分級上市,不過也只能在旁邊寫地塊名稱的縮寫,因為他不屬於德國產地“
“那你可以在法國以阿爾薩斯的產區上市嗎?“同學問到
“在法國更慘,如果你是德國酒莊,再好的酒都只能以餐酒等級的酒,除非你在法國再建一套釀酒設備,從那邊註冊法國酒莊才能上市,但我們根本負擔不起兩套釀酒設備“
Bernhart曾經出了一隻叫做“在邊界”的酒,酒標還是德國法國國旗連在一起
“那有法國的酒莊有一樣的問題嗎?”同學又追問
“對面法國小鎮Wissenbourg只有酒商,沒有酒農,所以他們也不在乎,其實也就是德國政府一通電話給巴黎那邊可以談妥的事情,去年法國官員一群人來德國這邊兩三個月協調,才有一些基本的共識。在這件事情上,法國的態度比起德國的政府要重要的多”
這個難解的政治議題一直讓這個區域的酒農困擾,包含知名酒莊Friedrich Becker,在2017年的一篇採訪中,Gerd Bernhart就說過“地方政治跟歐盟,對於這個區域來說是脫離不了關係的,法國的選舉結果比德國的選舉對他們還更重要“,本來以為是來看紅酒製造的一場旅程卻意外的變成一個有趣的地緣政治考察
最右邊的是特級園的酒,但地名只能寫Sonnenberg RG而非完整的地名
回歸正題,Bernhart的酒有相當優秀的表現,衷於葡萄本身的條件,不過度使用桶,讓果香味主導整個香氣調性,即使在用桶的高階酒款上,咖啡,香草類型的香氣也能與果香揉捏成恰到好處的調性。德國酒評雜誌Vinum也提到,Bernhart的葡萄酒風格有越來越明確的趨勢,是個值得期待的酒莊
聽完主人的故事,喝了德國,法國兩邊葡萄園產的“德國葡萄酒”,最後再看一眼“德國葡萄酒之門”,想起這些邊界酒農遇到的困境,似乎有些諷刺
謝謝你閱讀我的文章,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拍手,點讚,追蹤或是訂閱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Stevehu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