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秋了的天氣逐漸涼爽,想起去年此時還能漫步在雪梨的街道上,從Surry hills的旅館往北走向班尼朗角的〈雪梨歌劇院〉路上,其間穿過了海灣旁的〈雪梨皇家植物園〉,透徹的天空灑下陽光、人走在起伏的地貌中與海浪拍打著的灣岸旁,看著自然的植栽與地景風貌,心情舒爽自在。
相同時間的現在,同在太陽底下仍得找點新鮮事物。工作室鄰近的仁愛路,除了是百米寬的林蔭大道外,道路、路樹也見證著街道兩旁隨時代改變的風景,而這條市中心的土地,在一念之間可能會是滿足少數富人的寓所豪宅,也可能是嘉惠全民的開放空間。像是過去的空間總司令部,現今的〈台灣當代文化實踐場〉,除了是育成與創新的實驗基地,也持續開放並提供給全民一個包括藝文、文化、休憩與交流的公共美學空間。
今年上半空總拆除了圍牆,釋放出30米寬的空間再加上街道的百米,讓人在仁愛路上右望時的視野隨著行道樹的綠意水平延伸,讓原本的空間獲得解放外,更加上景觀的規劃設計,使得城市裡增添了一個綠洲風景,但景觀只是增添視覺美感嗎?我選擇傍晚天黑前,乘著涼風徒步造訪。
鄰接著人行道的空間成為帶狀綠地,原被樹根隆起的柏油地面轉變成透水混凝土鋪面,讓雨水直接流進原土層;在長達約600米曲折流動般的綠帶上,保留原本的榕樹、南洋杉等20棵樹木外,還在散落的植栽穴中種植了許多不同的灌木與植栽,形成許多「口袋公園」(規模小的城市開放空間,呈斑塊狀散落在城市結構中),其間豐富的植物選擇,也成為觀看的趣味之一。例如像上了薄霜般的芙蓉菊與灰白的鋪面相應,輔以藍星花的淡藍點綴;也有猶如散髮飄蕩的戀風草別具個性,而增添色彩、視覺觸感的紫葉狼尾草展現出高低層次,更有滿足了嗅覺與味覺的香草類植物如檸檬百里香與迷迭香等。
非比直的曲道路線容易讓人流連,其間穿插著數個刻意錯落的白色方塊,沒有特別功能目的,既可休憩亦可玩賞,這是由過去的磚塊所疊出的量體。或站或坐在這裡,眼前的視野還能望向遠方黃昏的天空,是都市裡難得又令人舒敞又驚喜的感受。也隨著天色漸黑,園區的燈亮起後才感受到照明路燈的存在,所幸這白色路燈並非過去一般的公園路燈,既極簡也不張揚,以局部性的照明,讓光影人影與樹影更添感性氣氛。
走到接近建國南路的尾端,除了有道300米的樹根牆,這道牆的直線所對應的是剛完成的實驗建築《磚循環》,這個環形的裝置是將拆解的紅磚解構、再造,看似人工的作品其垂落端的背面也栽種也蔓生了植物,等待時間給予更多的創作靈感。入夜離開前,感謝這個場域沒有變成豪宅或是商場,在這還有很多不同尺度的留白空間裡,就像是一個個大小不同的容器,等待人們的匯聚與流動,在時間與空間的流變中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