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東方音樂發展-中國音樂史(中)

這篇我們接著介紹隋朝到明朝的音樂發展,清朝至近代會另外出下篇講解。
隋朝(581-618)以燕樂(宴樂)為主 燕樂為世俗音樂的總稱,燕樂起源是宮廷音樂,後跟胡樂融合成為民間俗樂。隋文帝楊堅在位期間設立七部樂,整理南北朝遺留下來的樂舞百戲,設立各民族的七部樂為清商伎、文康伎、國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際、龜茲伎。隋煬帝楊廣在位期間設立九部樂,由原先七部樂加上康國、疏勒兩民族音樂成為九部樂。隋朝重要音樂家是萬寶常,文獻記載其致力於研究音律與精通各種樂器。
唐朝(681-907)中國音樂因戰爭緣故外傳 唐朝音樂在唐太宗以前仍依照隋朝制,唐太宗在位期間增設高昌樂為十部樂。唐朝重視音樂的程度可以由完整的音樂機構中看出,共分為設立坐部伎、立部伎的太常部; 演奏宮廷音樂的大樂署;演奏軍式音樂的鼓吹署;培育音樂、舞蹈人才的教坊與演奏法曲為主的梨園,梨園中演奏的法曲多為唐玄宗的作品。
唐朝重要樂曲型態主要有大曲、法曲、曲子、變文四大類,大曲多以詩篇配樂疊唱,又細分為散序、歌、破三部分描述曲子的抑揚;法曲大多與宗教相關,最著名的法曲霓裳羽衣曲相傳為唐玄宗所做;曲子為宋元時期長短句與詞曲的前身;變文為民間老百姓之說唱藝術。唐朝最重要演奏樂器是琵琶,唐代為各琵琶名家崛起的時期,代表作品是白居易著名詩篇琵琶行,較出名的名家有段善本、康崑崙等琵琶演奏家;唐朝重要音樂家是李隆基,即唐玄宗,其通曉音律、製作曲調,被後世稱為梨園祖師
宋朝(960-1279)說唱與戲曲音樂蓬勃發展的時期 宋朝的音樂不只流行於宮廷,世俗音樂也十分興盛,史書記載當時有瓦市與勾欄,瓦市為市鎮中心,勾欄為藝人表演場所,漸漸發展出通俗的市井音樂。宋朝重要樂曲類型主要分為藝術歌曲的宋詞;宮廷或民間的說唱音樂唱賺、鼓子詞、諸宮調、陶真。戲曲音樂方面分為雜劇與南戲、南曲,雜劇音樂一般由艷段、正雜劇與散段組成,主要伴奏樂器為鼓、笛與板。
宋朝重要音樂家為姜夔(ㄎㄨㄟˊ)又被稱為白石道人,其著有十七首附工尺譜的樂曲與白石道人歌曲。宋朝主要樂器為三弦與胡琴(或稱為奚琴),此外小型器樂合奏曲也慢慢興盛,說唱音樂與戲曲音樂逐漸崛起,演奏的樂器分為吹拉彈打四大類。較著名的樂曲有郭沔(ㄇㄧㄢˇ)的古琴曲【瀟湘水雲】與作者不詳之琵琶曲【海青拿鵝】,宋朝音樂百科【樂書】為北宋陳暘撰寫,是中國歷史上早期的音樂百科著作。
元朝(1271-1368)中國戲劇史上的黃金時期 元朝重要音樂類型是(雜劇),結構常分為四折,形成起承轉合的戲劇性,雜劇唱腔稱為北曲,使用節奏急促的七聲音階,音樂主要來源為大曲、說唱音樂與民歌。元代名劇作家與代表作品為雜劇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與王實甫、喬吉等名家,著名作品有關漢卿【竇娥冤】、【單刀會】、【拜月亭】;馬致遠【漢宮秋】、【青衫淚】;鄭光祖【倩女離魂】、【周公攝政】;白樸【梧桐雨】、【牆頭馬上】與王實甫【西廂記】。
明朝(1368-1644) 明朝音樂種類十分多元,俗曲為宋元詞調小曲的通稱,歌曲通俗簡潔反映生活實情,受世俗老百姓喜愛。戲曲音樂方面分為傳奇與崑曲,傳奇由演唱南戲的骨幹發展,主要盛行於明代至清代前期,無固定唱腔且隨地區而不同,要求文學與音樂的一致性,對於佈局和四聲協調極為講究。崑曲又名水磨腔,被稱為百戲之母,無固定演唱方式與音律,演出形式被稱為亂彈,不同地區發展不同腔調。明朝中葉魏良輔改良各地唱腔創造崑曲(崑山腔),為當時主要劇種,獨霸中國樂壇長達三百多年。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崑曲代表作為湯顯祖{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
明朝說唱音樂分為彈詞、鼓詞、牌子曲、道情、琴書、走唱、快書等,其中彈詞流傳於南方,以蘇州彈詞最具影響力;鼓詞流傳於北方,以鼓為主要樂器,又稱大鼓。器樂合奏曲主要有管樂主奏搭配打擊樂器的鼓吹樂;各種弦、管樂與打擊樂器組合成的吹打樂;各種絲弦樂器與竹製樂器合奏的絲竹樂,其中絲竹樂對日本俗樂影響深遠。
明朝重要音樂家有魏良甫與朱載育,魏良甫改良崑山腔,著【曲律】一書論述南北曲唱法;朱載育於其著作【樂律全書】中確定十二平均律,為世界音樂史最早提出此理論的人,著【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曆融通】、【嘉量算經】等理論書。著名樂書有朱權編寫的【神奇秘譜】,為現存最早的古琴譜集,收藏古代之名作。
以上是這次的講解,下篇會繼續介紹清代到現代中國音樂史的發展與考題分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