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喜歡實體書的人來說,那代表著末日。
相較於電子書,我更喜歡實體書,雖然實體書有笨重、不便於攜帶等等缺點,但對我而言,這些缺點都微不足道;長時間使用3C產品,接觸過量藍光的我,喜歡書拿在手上的感覺,喜歡書翻閱時散發出的紙張的味道,喜歡藉由閱讀實體書,讓眼睛得以喘息,不再受傷眼的藍光虐待。
但無可避免的,現今資訊科技越來越發達,電子書市場漸漸擴大,我認為首當其衝是報紙,現在大多都用手機看電子報,或是直接用電視(或電腦)收看,傳統報紙產業可謂「夕陽產業」,危在旦夕。
接著是各種雜誌、小說,甚至有知名出版社看準電子書這塊大餅,將未來出版的書籍以電子的方式呈現,不再影印實體書了,而能在這場惡戰中存活的,我猜測只有精典之作,例如《哈利波特》系列、《傲慢與偏見》等等,因為其珍貴的價值,無可取代。
罕見的手寫字
「雖然我們都是打字之人了,所幸仍願意給彼此寫信、卡片與明信片。這樣的書寫,是一種貼近,是望著你的眼睛跟你說話,對我來說,無比珍貴。」
上述言論引用自張曼娟的著作「
當我提筆寫下你:你就來到我面前」,而我相信這大概是近年,不,近十年以來,最特別的一本書。該書不僅是實體的,而且其大部分內容還是張曼娟親手撰寫,在這個「印刷體」時代,還能看見親筆寫下的字跡,跳脫印刷體,感受到彼此的溫度,實為難能可貴!
一本書的內容是虛構的故事也好,是實用的知識也罷,囿於大環境的改變,無奈的只能跟著進化,否則將被世界淘汰,雖然我本身喜歡實體書,但無可否定的是,電子書也有其優點,例如方便、隨手可得。
當一項資訊變得唾手可得,還會得到重視嗎?
在使用「簡牘」的時代,「抄書」是非常流行的,例如某文學家撰寫新作,一時洛陽紙貴,大家都搶著抄一份保存起來,其背後原因為何——物以稀為貴;反觀現代,從我國中、高中時,學生圖書借閱率就可觀察出讀課外書風氣完全不盛行,因為每學期圖書館都會舉辦「圖書借閱率」比賽,借書量高者可以獲得獎狀,以此鼓勵學生借閱課外書,但幾次比賽下來,得獎的總是那幾位熟面孔,不曾輪替;到了高中更為誇張,有人整個學期只借五本書還能得到第五名!由此可知,第一,高中生借閱課外書的機率不高;第二,會向圖書館借課外書的高中生,恐怕只剩下台上那五名,而我,是其中之一,得獎的當下我開心不起來,因為感覺勝之不武,根本沒有人和我競爭,而且,更應該擔心的是,我們這個世代會不會退回到蔣渭水先生在百年前提出的〈
臨床講義──對名叫臺灣的患者的診斷〉中,「世界文化時期的低能兒」的狀況呢?還是學生都應該只專注於課業內容,當個兩腳書櫥呢?不用再爭辯電子書或是實體書了,學生願不願意讀都還是個問題呢!
當這世界上再也沒有書店時
當這世界上再也沒有書店時,我覺得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影響不大,因為書店不是被「抹滅」,而是被新興科技給「取代」,所以該有的資訊還是找的到,只是換一種方式罷了。
但對於愛書之人來說,這影響可大了,試想,你接觸的是電子產品,而非泛黃且散發書香的實體書;當你徜徉的不再是實體書書海,而是陣陣藍光…...
但我也無力回天,只得嘆氣,充滿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