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折扣戰的思索與解方:為什麼我依然覺得獨立書店有存在的必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11/11歇業串聯(擷自三餘臉書
這次1111的折扣戰,由momo挑起戰火,博客來也速速跟上,隨之而來的是出版社與各小書店在11/11串聯歇業。這也意外掀起一波久違的關於「書」的討論。
各色各類意見可謂五花八門。有支持書店的,說書是文化業,不能任由折扣折騰,然後沒落;也有許多批評,說書店、出版社是巨嬰,空有理想不思改進,只會向消費者情緒勒索,和政府吵糖吃。
網路上留言紛亂。許多人提出各種出版社、書店經營困難的原因;也有許多人試圖給出解方。這篇文章想從文字是否沒落、實體書是否過時、書店是否沒有存在價值來探討。並嘗試梳理目前提出來的各類方案,辨別是否可行。

【沒落的種種原因?】

〔一、文字沒落:現代人看到字就暈了?〕

首先是文字作為內容載體已經沒落的問題。不諱言,現在有更多新玩意來跟文字搶注意力,像是影片(電影、youtube),或是近來流行的聲音(podcast、有聲書)。但我認為文字還是有其價值的,沒落僅代表現在的趨勢,不代表必然就一定要這樣。
以實用型的內容來說,文字還是相當好的載體。就拿我自己的工作來說,半導體製程相關資訊,最簡單的方式還是去看paper,這點從我研究所到現在就業上班,都是如此。
此外,我很喜歡啾啾鞋在他的線上課程提到的概念,內容產製,就像在調製溶液,溶質濃度就是資訊密度。而就如他在課程中所言,影片的資訊密度,無法太高。老實說,我認為podcast也是如此。
至於虛構類型的內容,可能有人會覺得看影像內容那麼豐富,何必還需要小說。這點,我很喜歡李奕樵上尼爾喝牛奶時提出的觀點。
李在訪談中提到,相對於影像,小說反而不是密度最高的載體,像是語氣或是搶話等細節,影像都能更直接的表達出來。那小說優點在哪?李認為小說優勢在於能夠掌控與載體對應的時間。可以用自己的節奏前進,不像影像,主控權是在導演手上,快慢由人。
題外話,訪談中也提到一個很強大卻被低估的載體:遊戲。完整連結放在下方,大家有空不妨聽聽。
當然,我覺得每種載體都各有所長。像我自己就很喜歡在通勤的時候聽podcast,不然看字會頭昏。但要說文字就必然且應該要被淘汰,自己會持保留態度。
文字作為載體我認為還是有其價值

〔二、實體書沒落:電子書興起?〕

電子文本的確很有未來,我現在paper也都是直接線上看了。所以說電子書崛起,可能導致實體書沒落,我覺得是有一定說服力的。老實說,自己也很想買閱讀器。不然每次出國出差,書本搬來搬去,重又麻煩,也容易傷到書。
電子書最大的優點除了輕便好攜帶外,我覺得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檢索能力。這是紙本書所遠遠不及的,雖說也可以另外用貼標籤或做筆記的方式協助查找,但還是不如電子書直觀簡單。
不過,就我個人來說,實體書的閱讀體驗依然比電子書好上不少,但這應該是見仁見智。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實體書在學習上效果較好。當然如果閱讀不是為了學習,這點似乎也不那麼重要。再說,易攜性某種程度來說可能對學習更重要,畢竟,如果連學習都沒有,就更遑論效果了。
至於電子書是否已經取代實體書,就我目前能找到的資料,可能還要再斟酌。像是這篇報導就指出,電子書銷量雖然有在成長,但也只占紙本書銷量的一成。雖說是2019的資料,我相信2020一定更有增加,但要用電子書暢銷導致實體書沒落,而讓書店經營不善,恐怕言之過早。
對我來說,還是比較希望實體書和電子書可以朝相存共榮的方向前進。上面那篇報導就提到,美國電子書規模占整體出版刊物 30%,差不多就是電子書的頂點。對我來說,兩者都是很好的載體,沒必要非取其一。
電子文本的確提供的不同的閱讀選擇

〔三、實體書店沒落:網路那麼便宜幹嘛去書店買?〕

在這波爭議中,最多人提到且認同的便是實體書店已經且必然沒落。畢竟網路電商崛起,各行各業的實體店家其實都受波及。而串流崛起,不也把隔壁棚的唱片行、租片館都打趴了嗎?書店難道有什麼特別之處,非需要生存不可?
自己認為,實體書店所能提供最大的優勢還在於體驗。在這篇報導英國的英水石書店如何起死回生的文章中指出,實體書店成功的要素有:環境、服務、選書效率
環境和服務應該不難理解,這絕對是網路書店所不及之處。那選書與效率呢?以自己的經驗,很多的有意思的書籍都是去逛這些小書店才發現的,有種「原來也有這種書的感覺」。反之,網路書店相對來說過於龐雜,拿來檢索方便,拿來逛就比較無味且沒效率。
如果你沒逛過獨立書店,相當推薦有機會的話可以去晃晃。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就當作與書相遇的場所,隨興的走走看看,相信能感受到與網路書店或連鎖書店的不同。關於書店的體驗,這波徵文中有相當多好文,幫助大家了解,書店為什麼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如此重要。
此外,在網路書店崛起,並大打折扣戰的今日,其實已經開始產生一些不良的效應。這點我想在後面討論圖書定價制的地方,再一併討論。
在書店閱讀的場景會走入歷史呢
綜合以上,我認為文字仍未過時,電子文本是很好新興工具但仍不是實體書沒落的真因,而實體書店做為知識傳遞的載體仍有其價值。
接下來,我試圖想要爬梳出一些目前被提出的一些解方,同樣分三點來講。

【解方?】

〔一、歇業罷工?〕

顯然,就事後諸葛的結果論來說,這波串聯歇業已經證明了這並不是一個有效的解法。除了讓像我這樣的書店支持者緊張一波外,似乎更多的是反效果。甚至讓很多對這產業不了解的人,產生更多的誤解與怨恨。
至於有些人覺得書店、出版商在情緒勒索。樂觀點來說,這應該是好事。畢竟會覺得被勒索,或許也表示很多人心中是在乎這些書店和出版社的,只是覺得這樣的歇業像在討債一樣,因而不喜。總歸來說,串聯短歇業不是個好方法。

〔二、圖書定價制度?〕

圖書定價制度其實已經討論多年,如果不清楚什麼是圖書定價制度,可以參考風傳媒這篇報導。簡單說,就是規定新書在剛出版的一段時間內,不可用低於特定折扣額度來販售,來防止市場出現折扣戰
老實說,自己過去對於圖書定價制度是存疑的。倒不是什麼支持自由主義,反對政府干涉之類原因。畢竟自己身處半導體科技業,本身就是很受政府干涉補助的產業。而作為工程師,連七、加班46小時上限這些左派法律也是惠我良多。不然我恐怕也沒有美國時間,在這裡打這篇文章。
我存疑的是這對書店經營是否真的有幫助。自身經驗來說,折扣對學生來說較有吸引力,上班族應該就還好。自己學生時代金錢拮据,的確會斤斤計較,甚至都上圖書館借書,連買都不買;而上班後就不大管折不折扣了,畢竟沒省多少。
自己認為,網路書店最大的優勢還是便利性,在我今天已經決定想買什麼書,沒有要透過書店選書的情況下,直接在網路書店搜尋並下訂是最便捷的模式。當然也可透過書店訂書,但實在沒有比較方便。
但這次的折扣戰,讓我看到很多人的確很希望用便宜的價錢買書。換日線在〈不打折你就不買書了嗎?〉這篇文章也提到「書」這項「商品」在許多人的生活裡是「無法負擔」的消費。讓我反省自己在科技業,經濟較不餘匱乏的幸運。
所以折扣對很多消費者可能是有效的,那問題又回到了為什麼需要圖書定價制身上。為了寫這篇文章,自己閱讀了一些相關的資料,對圖書定價制背後的理路,有了更多理解,以下便分析探討一下。
為什麼需要圖書定價制來抑制折扣戰,其中一個理由是為了出版的多樣性。比方說,這篇〈折扣戰發生在一般商品對消費者有利,發生在出版品卻會讓讀者受害〉,就拿英國與德法的不同制度經驗,指出自由競爭,可能會導致出版多樣性下降,並讓暢銷書以外的書籍受價直直上揚
在德國和法國,抵制折扣戰的售價規範政策,加上本地書店的盛行,讓出版品有辦法維持多元。另一方面,遇到自由市場衝擊的英國,在1997年結束了實行百年的新書售價規範,則走上了相反的路:暢銷書價格壓得低,賣得多,亞馬遜和超級市場成了人們日常買書的地方。
在英國,前十名暢銷書就佔了書市銷售額的15%,在法國只佔2.5%。而且有點慘的是,在英國,雖然暢銷書很便宜,其他的書卻很貴。在法國卻是相反,書價相對於物價很便宜。
事實上,多樣性減損的問題已經是進行式了。比方說小小書房店主虹風,在〈新世界降臨:沒有實體書店的未來,我們準備好了嗎?〉一文,就指出許多文學的經典著作在台灣都已經消失了。
圖書定價制的精神,如同這篇〈略記:書籍成本結構、折扣與圖書定價制的絮語〉中所述,是將「書」這項產品獨立出來,設法維持住多元性。
圖書定價制本就代表某種價值主張,將「書」這項產品獨立出來,並設法維護書店的存續。定價制保障了小型通路的存續,也保護了讀者的選擇權,不會有朝一日無法對某個通路說不。
此外,折扣戰未必就對消費者有利。像是下面兩篇文章都不約而同指出,折扣戰反而會導致書價虛胖。畢竟,成本並沒有下降,沒道理價位一直下探。
出版社為了因應現在新書79折的慣例,為了避免虧損太多,在制訂書價時已先膨脹了定價。
出版社在成本不變、甚至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最終還是只能以「提高原價」來消化消費者渴望的折扣。
但圖書定價制就是萬靈丹嗎?〈略記:書籍成本結構、折扣與圖書定價制的絮語〉一文中,作者M編提到,政府曾預估實施圖書定價制的第一年,圖書產值將下跌1~1.5成。畢竟,許多讀者已經習慣用打折的價錢購書,恢復原價對許多人來說將會難以負擔。
這樣的再次崩跌,會是這個社會(或出版社)為了追求閱讀的多元性而承受的嗎?
不過即便如此,他仍然暫時支持圖書定價制。在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沒有書店的世界〉提到,如果書店消失,在電子文本興起,走向閱讀訂閱制的未來,可能會有知識淺薄、碎片化的風險:越來越多人,看得多、但看得淺。這某種程度來說,已經是現在進行式。
綜合以上,自己目前是認為,或許圖書定價制會是一個可嘗試的方案,畢竟其他國家也有先例,但由於國情不同,後果恐怕也很難評估。

〔三、找到獨立書店真正的價值?〕

對我來說,逛獨立書店最大的樂趣便是每間都有自己的個性。從每家店主的選書中,發現到自己原先沒有涉足的領域,竟是這樣的有意思。我認為這樣的體驗是很珍貴的。反之,你逛10家誠品,大概感覺都差不多,網路書店就更不用說了。
這裡不是要貶低大型連鎖,自己說真的滿佩服誠品的,可以把書做成一個大品牌。而它其實也不吝於把一些,一般大眾不會想看的書推上檯面,像是之前推出的經典共讀計畫
如同上面圖書定價制的討論,其實許多人跳出來想表達的重點,是在折扣戰會對「書」這個產業造成的負面效應,反的是制度而非消費者。這點,我覺得換日線這篇〈買折扣書錯了嗎?〉寫得很精闢。大家擔心的是如果多元性消失,我們所要面對的,會是怎樣的世界。
當然我也不認為有什麼東西是非存在不可的,書店亦然。這讓我想到這部TED影片:〈How language shapes the way we think〉。語言同樣也是一直在消失,當然你可以說語言消失是必然,大家都講英文不也很好?但每消失一種語言就等於少了一種觀看世界的角度,而這或許正是眼下這個越發分裂世界所需要的。而這些小書店,同樣扮演的這樣的腳色。

【總結】

綜合以上,自己目前還是支持書店有存在的價值。因為它保障了多元性的存續,而不會讓大通路壟斷話語權,進而使讀者知識扁平化。
當然,書店自己也必須要努力提供給消費者價值。自己在《開店指難》:第一次開獨立書店就上手?就講述小小書店店主,如何將自己的理念,實踐在書店經營之中。而就我的觀察,許多獨立書店也都很用心地朝這方向前進。

【後記:我的解方?】

這次的1111事件,自己的觀察,的確是讓更多人關注書業的問題,即便風向兩極,但有更多討論總是好的。我也藉機聽到了許多同溫層外的聲音,同時看到很多業界人士專業的分析,可說收穫甚豐。
想對這議題有更多了解的話,我自己很喜歡的報導者,就有做一系列的專題探討。另外,小小書房店主虹風的的分析報告也值得一讀。
當然,眼皮下,我也想不到什麼好的辦法。或許,還是回到書吧,對我來說書店是與書本相遇的美好場域。那種不預期感造成的興奮,對我來說依然吸引力無窮。所以,就來推些書店吧。
詳情請參考我的另外一篇文章:〈姆斯精選:11家書店不藏私推薦!〉

如果大家喜歡這篇文章,可以幫我按個愛心或是在讚賞公民上幫我拍拍手!有任何想法意見也歡迎大家留言跟我說喔!
avatar-img
199會員
242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姆斯的閱讀空間 的其他內容
我想,2020年做得最好的一個決定,就是開始寫讀書心得並公開發表!
我想,2020年做得最好的一個決定,就是開始寫讀書心得並公開發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做書不難,嘴砲和抱怨很簡單,把抱怨和嘴砲的時間拿去做更多自己喜歡的事、學更多「把工作變快」的能力,那工作就不會成為一件自己一輩子是該死社畜的罪!把自己變成一個專業的人,並讓人尊重自己的專業,你會更喜歡工作這件事。(對,作者不專業的就不要指手畫腳了。把做書交給專業的人。)
Thumbnail
也許有些人在猶豫要不要使用電子書,這篇文章會分享電子書與紙本書的優缺點。電子書的優點是隨時都可閱讀、不佔空間、購買後不用等待等。紙本書的優點是可以賣二手書、有書本擁有權、可以在書店試閱整本書等。
Thumbnail
早期,在我出紙本書的年代,已經開始有人在講電子書的事情了,不過當時的我並沒有很在意。一來,對它不夠熟悉;再來,當時網路還是撥接的年代,誰會在網路上看書?我心底打很大的問號。隔了這麼多年,隨著網路的躍升、軟硬體設備的改善,加上各家平台興起,「電子書」不再只是網路上看的書,還有閱讀器的誕生。
  我想再重新推薦一次實體書。但不是從譬如「讀書可以把短影音時代中過快的節奏放慢下來」、「書籍可以提供對於單一主題更深入的討論與思考」這些過去或多或少提到過的角度。我想說的是一件說了跟沒說一樣的事,我想要提倡讀實體書的原因是:因為讀實體書的時候,你在讀實體書。
Thumbnail
雖然電子書流行已久,但我個人依然偏愛實體書。我喜歡翻閱實體書的感覺,以及書本帶給我的獨特氛圍。儘管如此,我也瞭解到電子書的便利和節省空間的優勢,因此正考慮開始使用電子書。在比較不同品牌和價格後,我將做出我的決定。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個很喜歡看書的人,但在擁有了電腦、手機之後,閱讀的時間也下降許多,卻在這幾年又開始重拾書本。在網路世代,能夠獲取資訊、知識的管道實在太多,我們為何還需要閱讀紙本文字呢? 書本最大的魅力,在於毫無魅力。by《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Thumbnail
紙本書還是電子書?兩者各有優缺點,紙本書帶來物理感受,獨特氣味,而電子書則輕巧、方便存放。本篇文章提供兩種閱讀方式之利弊與觀點,並分享作者重新發現電子書的日常經驗。
Thumbnail
台灣書籍較貴的問題,一般討論下大多是由市場過小、人力成本過高,和經銷渠道成本所導致。 我們將由經濟面,並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進一步思考書店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前幾天,臉書熱議著反對不買書的各方訊息,由於臉書餵給我的評論和我的立場不同,忍不住手癢寫了我的看法。 我的立場就如標題所述,能借書就不買書,能買電子書就不考慮紙本書。 我在多年前就如此想,有舊文如下。 放下紙本書,我開始愛上電子書的三個理由 連想買書的念頭都跟著斷捨離了 以下我針對
要不要買實體書,甚至是電子書?其實是資訊量問題。20年前買書還可以保存,現在不只有電子書搶市場,更有一堆影片。 網路時代剛開始,文字跟圖片已經開始增多,但人類接收的資訊量還沒有爆炸,畢竟文字、圖片閱讀還是相對較慢的,書本的保存跟翻閱優勢還有。 可是當網路進入大量影片時代,人人創作、紀錄的資訊開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做書不難,嘴砲和抱怨很簡單,把抱怨和嘴砲的時間拿去做更多自己喜歡的事、學更多「把工作變快」的能力,那工作就不會成為一件自己一輩子是該死社畜的罪!把自己變成一個專業的人,並讓人尊重自己的專業,你會更喜歡工作這件事。(對,作者不專業的就不要指手畫腳了。把做書交給專業的人。)
Thumbnail
也許有些人在猶豫要不要使用電子書,這篇文章會分享電子書與紙本書的優缺點。電子書的優點是隨時都可閱讀、不佔空間、購買後不用等待等。紙本書的優點是可以賣二手書、有書本擁有權、可以在書店試閱整本書等。
Thumbnail
早期,在我出紙本書的年代,已經開始有人在講電子書的事情了,不過當時的我並沒有很在意。一來,對它不夠熟悉;再來,當時網路還是撥接的年代,誰會在網路上看書?我心底打很大的問號。隔了這麼多年,隨著網路的躍升、軟硬體設備的改善,加上各家平台興起,「電子書」不再只是網路上看的書,還有閱讀器的誕生。
  我想再重新推薦一次實體書。但不是從譬如「讀書可以把短影音時代中過快的節奏放慢下來」、「書籍可以提供對於單一主題更深入的討論與思考」這些過去或多或少提到過的角度。我想說的是一件說了跟沒說一樣的事,我想要提倡讀實體書的原因是:因為讀實體書的時候,你在讀實體書。
Thumbnail
雖然電子書流行已久,但我個人依然偏愛實體書。我喜歡翻閱實體書的感覺,以及書本帶給我的獨特氛圍。儘管如此,我也瞭解到電子書的便利和節省空間的優勢,因此正考慮開始使用電子書。在比較不同品牌和價格後,我將做出我的決定。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個很喜歡看書的人,但在擁有了電腦、手機之後,閱讀的時間也下降許多,卻在這幾年又開始重拾書本。在網路世代,能夠獲取資訊、知識的管道實在太多,我們為何還需要閱讀紙本文字呢? 書本最大的魅力,在於毫無魅力。by《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Thumbnail
紙本書還是電子書?兩者各有優缺點,紙本書帶來物理感受,獨特氣味,而電子書則輕巧、方便存放。本篇文章提供兩種閱讀方式之利弊與觀點,並分享作者重新發現電子書的日常經驗。
Thumbnail
台灣書籍較貴的問題,一般討論下大多是由市場過小、人力成本過高,和經銷渠道成本所導致。 我們將由經濟面,並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進一步思考書店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前幾天,臉書熱議著反對不買書的各方訊息,由於臉書餵給我的評論和我的立場不同,忍不住手癢寫了我的看法。 我的立場就如標題所述,能借書就不買書,能買電子書就不考慮紙本書。 我在多年前就如此想,有舊文如下。 放下紙本書,我開始愛上電子書的三個理由 連想買書的念頭都跟著斷捨離了 以下我針對
要不要買實體書,甚至是電子書?其實是資訊量問題。20年前買書還可以保存,現在不只有電子書搶市場,更有一堆影片。 網路時代剛開始,文字跟圖片已經開始增多,但人類接收的資訊量還沒有爆炸,畢竟文字、圖片閱讀還是相對較慢的,書本的保存跟翻閱優勢還有。 可是當網路進入大量影片時代,人人創作、紀錄的資訊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