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與台東,同為後山的兩個相鄰縣市
在外人眼中,有著很高的相似性
實際上卻有著近170km的距離,三個小時的車程
比花蓮到台北還遠
醫療資源的相對匱乏及對外交通不便也是很多人的印象
出生長大在花蓮的我也是如此
來到台東後,我才對醫療姿妤匱乏這個部分,有了更多的體會
病患是一位與我年紀相仿的男性,在工作中不慎被機器壓傷被送往急診
在急診照了X光後發現有骨折,並且指頭上有個開放性傷口
在急診縫合後,來到我的門診及骨科追蹤治療
在第一次門診時,手上縫了不下五針,皮膚顏色尚可,且微血管回填測試呈現陽性(capillary refilling test positive,測試皮膚是否有足夠的血液灌流)
評估過後,囑咐傷口回家好好照顧、定期服用抗生素,兩週後應該就可以拆線
而在兩週後的回診,病患卻依舊抱怨傷口持續疼痛的問題
皮膚顏色雖有些暗沉,但微血管回填測試依舊正常,看來指尖血液灌流不受影響
因為傷口還是有些滲血,決定再延後一週拆線
到了第三週,皮膚外表看似靠近生長完成,雖然病患依舊抱怨疼痛,也還有些許滲液
但傷口經過兩週也該癒合了,從來沒碰過養了三週的傷口還沒癒合的事情
於是拆除縫線
沒想到拆完縫線的傷口,竟然硬生生地在我眼前裂開,彷彿從來沒縫過一樣
糟透了。
即使微血管回填測試沒問題,我還是懷疑在骨頭傷到的過程中,有血管的傷害
導致傷口沒辦法獲得血液來的養分,最後無法癒合
將傷口包紮完畢後,我決定將病人轉至隔壁河邊的醫院,由整形外科接手
畢竟過去在台北馬偕,手指的問題交由整外處理比較有經驗
但翻了翻隔壁醫院的門診表,竟然
整形外科沒有常駐的醫師,且一週只有兩天的門診
這下尷尬了,連在台東最後線醫院都沒能轉診,剩下不是花蓮就是高雄
跟病人討論後,我聯絡了花蓮慈濟整形外科的學長,把病人轉到花蓮去請他幫忙
唉,挫折啊
過去的我,憑印象覺得台東的醫療資源與花蓮相差無幾
但經過這次的事情,我才發現
即使同為東部縣市,花東的醫療完整度還是有相當落差
再怎麼樣,花蓮還是有一間規模為醫學中心的慈濟醫院,也有自己的醫學院培養醫師
各科別的主治醫師比照台北一樣充足,每天都能有門診收治病人
台東則不像花蓮那麼幸運,最後線醫院的醫療人力還是不足
許多科別的醫師是由台北下來支援個幾天,並沒有天天開診
而需要特定科別的病人常常轉診至花蓮或高雄
才能得到適當的治療
因為生活機能、對外交通及教育等等的問題
花東醫療的困境一直存在
雖然透過公費生及醫中計畫的幫助,稍稍緩解了燃眉之急
但有一些特別的專科,招募醫師始終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自己能力有限,能做的事情不多,只能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幫助需要的病人
有時候還是有需要其他專科醫師協助的時候
希望在不遠的哪天,能夠讓台東的病人像在花蓮甚至台北一樣
有一個完善且良好的醫療環境
讓這裡的鄉親們不再為了看病而舟車勞頓
最後也希望我的病人手指能順利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