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歷史上的今天─12月9日(聯合國國際反貪腐日、世界足球日)

    今天焦點─巴頓的人生故事
    1945年 以脾氣暴躁出名的美國第2次世界大戰戰爭英雄之一,四星上將巴頓將軍(George S. Patton,1885~1945),從北非到歐洲穿越無數槍林彈雨戰場,立下彪炳顯赫戰功,卻在贏得第2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勝利後,在德國佔領區帶狗散步時,因一場意外車禍喪生,享年60歲,結束傳奇但令人唏噓的一生。
    巴頓1885年11月11日在南加州一個軍人世家出生,從小就立志延續家族傳統,但卻飽受由於罕見疾病造成學習障礙的困擾,在家人鼓勵和支持下,巴頓以堅忍的毅力通過重重考驗,1903年追隨父祖輩的步伐就讀維吉尼亞軍校,次年轉學西點軍校,並且順利畢業,使得榮耀家族的薪火得以代代相傳。
    巴頓1909年自西點軍校畢業,先後投入平定美國與墨西哥邊境的盜匪戰爭和第1次世界大戰,隨後加入新成立的美國坦克兵團,是美國裝甲兵部隊的先驅之一,1941年受到知人善用的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George Marshall,1880~1959)賞識拔擢晉升為少將,隨後再受到第2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同盟國最高統帥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1890~1969)重用,將著名的第7軍交給他指揮,開始展現在軍事上的才華,在戰場上以用兵神速著稱。
    巴頓的人生貴人馬歇爾評價巴頓說:「喬治能帶領部隊赴湯蹈火,但要用一根繩子緊緊套住他的脖子。」事實證明,誰都無法在巴頓的脖子上緊緊套住繩子。
    同盟國1941年在北非戰場建立反攻基地的火炬計畫行動,巴頓是被寄以厚望的第一線揮官之一,他也不負所託,1943年在北非戰場擊敗納粹德國「沙漠之狐」隆美爾(Erwin Rommel,1891~1944)的北非軍團,一戰成名聲譽鶴起,隨後從北非反攻歐洲大陸,巴頓的裝甲雄師以38天時間,與英國聯合攻克義大利西西里島,建立反攻歐洲的橋頭堡,再一路從義大利北上,光復法國首都巴黎再挺進納粹德國首都柏林,戰功顯赫。
    天蠍座的巴頓愛恨分明,心直口快,脾氣暴躁,也因此毀掉他熱愛的軍旅生涯。在北非作戰期間,痛責掌摑在醫院裝病的士兵,受到強烈責難,遭到降職處分冷凍,巴頓擺下身段低聲下氣的向他西點軍校的學弟艾森豪求饒,在馬歇爾和艾森豪力保下,才倖免於被踢出軍隊重新獲得重用。
    艾森豪於1944年1月任命巴頓為第3軍團司令,參與全面反攻歐洲的「霸王戰役」(OVERLORD),在法國諾曼地登陸後,巴頓再度展現用兵神速,連戰皆捷的軍事長才,被譽為第2次世界大戰的美國戰爭英雄之一。
    不過,第3軍團司令推進到兵臨納粹德國首都柏林前,巴頓又管不住自己直言坦率的「大嘴巴」,發言失當詆毀同盟國共產黨蘇聯引起軒然大波,即使是艾森豪也無法再保護他,被解除第3軍團司令職務,改調遠離作戰部隊,撰寫大戰紀實的第15軍團,巴頓心灰意冷決定解甲歸田返回美國,沒料到啟程前2天發生車禍,胸部嚴重受傷送醫不治死亡。
    巴頓不但喜歡上戰場打戰,在運動場上也很有一套,曾代表美國參加1912年7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5屆夏季奧運會首次列為正式比賽的現代五項運動,但表現遠比不上在戰場上出色,沒有得到任何名次。
    以巴頓為背景的傳記電影「巴頓將軍」,1970年贏得第43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輯、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錄音等7項大獎,但最佳男主角得主喬治史考特(George C. Scott,1927~1999),和他飾演的巴頓將軍一樣,性格剛烈,拒絕領獎,淋漓盡致的闡釋「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一時傳為佳話。(延伸閱讀1:全球訃聞~1900~1950年Ⅰ、Ⅱ);(延伸閱讀2:汽車的罪與罰~全球道路交通事故血淚紀錄);(延伸閱讀3:悲劇台灣~台灣人101種死亡方式~街頭亡魂)
    ◆巴頓(圖/Tandy翻攝)
    ◆巴頓(圖/Tandy翻攝)
    關鍵字:巴頓、街頭亡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