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

含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共 15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風起》 架空在大正至昭和年間,日本逐漸陷入了與中國、歐美等國的戰爭(影射二戰時的日本)泥淖中,國家陷入貧窮、民生凋敝的巨大困境裡。可是日本軍方卻堅持繼續對外作戰,並加大研發生產新一代戰鬥機的經費投入。 本作的男主角「堀越二郎」從小就立志宣言:「我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打造一架美麗的飛機」《東京
Thumbnail
經典港劇主題曲,問世間: https://youtu.be/-K3uwRtE4PY?si=1_eVBUHIk0jkUH_F
心18-avatar-img
發文者
2 小時前
老安的方格子 謝謝安叔的分享🥰
付費限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我們都知道軸心國是侵略者,日本與納粹都侵略他國,最後失敗了。而盟軍是防守方,雖然戰勝了,但像英法這些實際上還是丟失領土。蘇聯是表面上最大的得益者,他的勢力立即擴張到東德,並征服了滿洲國。這些應該沒甚麼異議吧? 那麼,我問大家一個問題:美國的領土在二戰中疆域擴張了多少?表面上看,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直談到近期的烏俄戰爭,透過「老鷹」、「白鴿」的比喻,描繪戰爭的殘酷以及對年輕世代的衝擊。作者以自身23歲的軍旅經歷為例,反思戰爭的意義,並渴望透過對戰爭的恐懼,追求世界的和平與改變。
Thumbnail
“Now 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of worlds.” (「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1945年,兩枚原子彈在日本炸開,這象徵著人類近代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的結束。然而戰爭結束遺留下來的,是希望、對和平的期盼,還是對人類的破壞性的恐懼?
Thumbnail
5/525座二戰紀念碑:我們是定義歷史的人,還是歷史的囚徒?
捷運水源市場站旁的蟾蜍山,這裡不僅是歷史悠久的軍事重鎮,更是民間神話「劉海戲蟾蜍」的發源地,交織著煥民新村的眷村文化、農業試驗所的先驅故事,以及對歷史與未來的深刻反思。
Thumbnail
本文從台灣戰後的命運談起,先提到電影《被出賣的台灣》帶來的情感衝擊,再轉向美國外交官柯喬治的同名著作,呈現戰後台灣的政治悲劇。書中詳述美國在戰略算計下將台灣交予國民黨政權,並在二二八事件中以消極的態度,讓台灣人民的期待幻滅。文章最後反思「被出賣」是深刻的集體記憶,提醒後人銘記歷史,避免重蹈覆轍。
Thumbnail
4/5被出賣的台灣
雷馬克的故事不只關於戰爭,更關於那些被戰爭摧毀的「人」。他寫盡了流亡者失去祖國、找不到自我的痛苦,也刻畫了普通人在強權壓迫下,為了生存而做出的艱難選擇。他的文字穿越時空,提醒我們和平的珍貴,並讓我們思考:當世界再次動盪,我們該如何守住自己的人性?這正是他的作品至今依然震撼人心的原因。
Thumbnail
3/5里斯本之夜
《在飄揚的軍旗下》是改編戰後小說的作品,也是日本拍攝反戰電影中的一項里程碑,與更多角度探討。故事以一名被戰爭中被處決的士兵遺孀,多年來一直想知道自己丈夫為何被處決,而踏上尋找真相的旅程,但除了知曉前線殘酷外,每個士兵對丈夫的印象都有差異,究竟這場戰事中,丈夫的名譽、與被處決的真正原因到底為何?
Thumbnail
2025/8/28 其實把「勝利」和「終戰」的分歧歸責於兩講作者,似有失公允。因為當年日本帝國政府如何處理太平洋戰爭,也是有「兩個詔書」與兩種態度。可以相當程度地合理推測,執政黨政府關於歐戰「勝利」與太平洋戰爭「終戰」的「一個戰爭、兩種表述」,部分來自80年前的東京。
Thumbnail
三首橫跨不同年代、語言與文化背景的歌曲:〈莉莉瑪蓮〉、〈明日君再來〉和〈亞細亞的孤兒〉,如何超越時代,觸動人心?本文將帶你深入探討這三首歌背後的歷史、政治與情感故事,以及它們如何成為時代的縮影。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