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8|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塗說山海經│古本美人魚全都錄

插圖來源:pixabay
插圖來源:pixabay
提起美人魚,沒意外的話,腦海會浮現,夕陽下,岩石上露出大魚尾,擁有動人歌聲那位吧?中國古書《山海經》也有美人魚,書中多次出現,常常以「人魚」二字輕輕帶過,秦始皇墳墓的長明燈主角就是人魚,《史記》記載:「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是否感受到,人魚在古老東方傳說中,神秘色彩更濃厚?其實不只神秘,功能也很多元哦!
人魚】 明‧胡文煥圖本
《山海經‧北次三經》:「其中多人魚,其狀如䱱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痴疾。」 人魚在古籍注解中,都說是鯢魚,魚體四隻腳,叫聲像嬰兒哭,又叫「娃娃魚」,據說吃牠的肉,可以防瘋癲病。 只看《山海經》的相關繪圖本,會覺得魚體四腳真的怪異,再去找實際的鯢魚照片來看,其實鯢魚比較像兩棲類,扁平狀的蜥蜴(是有四條腿沒錯),無魚鱗,能在水中游。 因為在水中活動的魚類有四足,叫聲又似人類嬰兒,後來延伸出美人魚的神話傳說,陵魚形象就是。

【赤鱬】 胡文煥‧明朝 《山海經圖》
山海經‧南山經》:「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赤鱬屬人魚類,人面魚身,叫聲像鴛鴦,吃牠的肉可以不長疥瘡。觀察明清繪圖本,赤鱬的樣子也是實體鯢魚的變形,有觸鬚又帶人性表情。
陵魚】清‧吳任臣康熙圖本

《山海經‧海內北經》:「姑射國在海中,屬列姑射。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 陵魚,有人的臉,腳像人的手,魚的身體,常在海裡活動。陵魚後來演化成鮫人(美人魚)泣珠傳說:「南海中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機織,其眼能泣,則出珠。」(《述異記》)

鯥魚】 明‧胡文煥圖本
《山海經‧南山經》:「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 此怪魚叫「鯥」,其實是四不像,是魚卻形狀像牛,有蛇的尾巴和鳥一般的翅膀,叫聲像「留牛」,會在冬季死去而在夏日重生,吃它的肉可以預防癰腫(惡性腫毒)。 「魚」在古代有不死的再生力,這則內容明白指出來魚會「冬死夏生」,有發現嗎?古人的腦袋覺得,越厲害的聖物長得越怪,這隻魚的長相簡直跟龍不分上下。

魚婦】 清‧汪紱圖本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蘇。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魚婦。」 魚婦是半人半魚,半邊乾枯。有風從北方來時,天就湧出大水如泉,蛇會轉變成魚,此魚叫「魚婦」。上古帝王顓頊就是趁著蛇變成魚的時機,魂魄寄生魚體死而復生。這則讓我想到「借屍還魂」,看清朝魚婦繪圖,魚尾巴可是長長的蛇尾,借蛇身還魂痕跡猶存。

翻完《山海經》人魚型錄,不禁有種感慨,此魚池根本就是古人的許願池吧!長疥瘡的、有瘋癲病的、想長生不死的人,都希望藉由長相怪異的聖魚實現夢想,現代醫生讀了,大概會想,唉!要是吃魚有那麼好用就好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日常的流浪,故事的沃壤。 專門用來放故事的記事本,自己創作的一千零一夜,除了原創故事,還有經典說書單元「聊齋‧聊哉」和「塗說山海經」。能在這本札記翻到完整的故事有:《此物不相思》、《月光下的三個杯子》、《心溜軌跡》、《耶加雪夫的思念》、《痴魅一夏》、《暗戀術語》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亦若是,說書齋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