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的鬼故事 陰魂不散的象鼩,鬼門一開就回到人間

科學家的鬼故事 陰魂不散的象鼩,鬼門一開就回到人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索馬利象鼩(Somali Sengi/ Somali Elephant-shrew)曾在1970年被認定為已消失的物種,也被全球野生動物保育協會(Global Wildlife Conservation) 列為消失物種中最被通緝的前25種名單中(25 most wanted lost species),50年後的今天再度現身於科學文章中。

象鼩長長的鼻子像大象,小小的身軀像老鼠,是一種以小型昆蟲為食的哺乳類動物,特化出長長的鼻子。目前世界上發現了20種不同的象鼩,其中索馬力象鼩是最神秘的一種。

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研究者Steven Heritage(史帝分遺產先生)聽說在非洲的Djibouti(吉布地共和國),有人發現了索馬利象鼩的可愛身影,就帶領團隊前往探察。科學家們在12個地點,用花生醬和燕麥調的餌料引誘小象鼩出洞,前所未有的記錄到12隻象鼩的生活照和影片。

分遺產先生說道” 我們一開始也不知道發現的是什麼品種,直至看到那條毛絨絨的尾巴,才確定我們發現了個特別的動物。”

其實吉布地的local們,從來就不覺得索馬力象鼩曾經消失過(這故事怎麼有點耳熟... 好像在苗栗有聽過?)。分遺產先生表示,聰明的象鼩們生活在離人類活動區域較遠的地方,沒有立時的威脅。這代表了雞不啼鎮保留了極高的生物多樣性,是科學家們研究生態的好地方。

通常再次發現已消失物種時都只找到珍貴的一兩隻,這次一發現就是一打,讓科學家們鬆了一大口氣,對其他消失物種也重新燃起希望,例如索馬利象鼩的親戚,得雲吞黃金鼴鼠(De Winton’s golden mole) 及依林島雲鼠 (Illin Island cloudrunner)。

發現已消失物種對科學家來說,等於是打開了一道大門,接下來就是緊鑼密鼓的展開研究計畫。DNA鑑定發現索馬利象鼩和分部在摩洛哥和南非的其他象鼩關係最親近,為什麼這麼小隻的象鼩會分部在距離這麼遠的地方,科學家們還想不出答案來。在2022年,科學家們打算送給象鼩們一人一隻GPS,好觀察他們到底每天都上那兒買菜。

資料來源
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53820395

圖片來源

https://peerj.com/articles/9652/
https://www.afrotheria.net/golden-moles/
https://alchetron.com/Ilin-Island-cloudrunner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avatar-img
Sky in the wall 的沙龍
34會員
80內容數
我們是一群科學博士所組成的科學概念推廣團隊, 落腳世界各地追尋夢想. 秉著對科學原初的熱情與好奇, 分享科學角度中的生活. podcast (Sat 10am) 與科學家系列小文 (日更), 歡迎訂閱分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科學家們發現,新冠致死率較低的國家,如希臘,中國及東亞國家,都有吃酸菜的習慣,難道它們之間有什麼神秘相關嗎? 科學家們從資料裡分析各種發酵產品,如酸菜(發酵製品),醃菜(鹽醋泡製品),發酵牛乳或豆乳,以及生鮮蔬菜,如花椰菜,包心菜,菠菜,黃瓜,櫛瓜,蕃茄等。當中只有酸菜和包心菜的食用量與新冠致死率達
在胚胎發育的最早期,有一個困擾科學家們很久的一個問題,那就是一顆圓滾滾的胚胎是怎麼知道左邊要長左手,右邊要長右手的呢?研究這些胚胎細胞如何決定自己的命運(cell fate decision)的科學家們,跟算命仙一樣各有各的法寶,各有各的說法。 最新一期Nature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我們所熟
很久很久以前,科學家發現了,細菌可以利用超多亂七八糟的東西來活下去(靠樹樹倒,靠人人跑,還是靠自己最實在),即使在沒有氧氣也沒有養份的狀況下也能活得亭亭玉立。就算是啥也沒有,光喀電就能爽爽活的電細菌(electric bacteria)可以說是細菌界 cosplay 插頭最成功的一位。 1987年,
在我們的身上有兩種汗腺,一種是廣佈全身,開口直接對外,具調節體溫作用的小汗腺(eccrine glands)。另一種是,位在一些不好說的地方(腋下,乳頭及外生殖器等)開口在毛囊裡,功能不明的大汗腺(apocrine glands)。 人類身體的味道來自於與大汗腺共生的細菌們產生的揮發性脂肪酸和thi
台灣的夏天沒有在開玩笑,認真熱到你脫水。因為疫情在家工作,只好花自己的電費開冷氣(北極熊熊....  我對不起你.....)。Sky in the wall 駐歐主持人們更因為家裡沒冷氣,只能天天鬼哭神嚎,聽podcast的朋友們還可以聽到陣陣電扇吹來的暖風聲,感受歐洲熱浪的風情....  牆編努力
海裡最大的硬骨魚類就是呆萌可愛爆表的翻車魚了,他們可以重達2000公斤,3公尺長,潛水員最愛跟這個大傢伙一起自拍,顯得臉小又顯瘦。但是翻車魚的成長背景一直都是個謎,一直到今年七月,紐澳科學家們才成功利用基因比對的方式,正式找到了翻車魚微小的童年。 不到1公分長的翻車魚寶寶,比成魚小600多倍,長得一
科學家們發現,新冠致死率較低的國家,如希臘,中國及東亞國家,都有吃酸菜的習慣,難道它們之間有什麼神秘相關嗎? 科學家們從資料裡分析各種發酵產品,如酸菜(發酵製品),醃菜(鹽醋泡製品),發酵牛乳或豆乳,以及生鮮蔬菜,如花椰菜,包心菜,菠菜,黃瓜,櫛瓜,蕃茄等。當中只有酸菜和包心菜的食用量與新冠致死率達
在胚胎發育的最早期,有一個困擾科學家們很久的一個問題,那就是一顆圓滾滾的胚胎是怎麼知道左邊要長左手,右邊要長右手的呢?研究這些胚胎細胞如何決定自己的命運(cell fate decision)的科學家們,跟算命仙一樣各有各的法寶,各有各的說法。 最新一期Nature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我們所熟
很久很久以前,科學家發現了,細菌可以利用超多亂七八糟的東西來活下去(靠樹樹倒,靠人人跑,還是靠自己最實在),即使在沒有氧氣也沒有養份的狀況下也能活得亭亭玉立。就算是啥也沒有,光喀電就能爽爽活的電細菌(electric bacteria)可以說是細菌界 cosplay 插頭最成功的一位。 1987年,
在我們的身上有兩種汗腺,一種是廣佈全身,開口直接對外,具調節體溫作用的小汗腺(eccrine glands)。另一種是,位在一些不好說的地方(腋下,乳頭及外生殖器等)開口在毛囊裡,功能不明的大汗腺(apocrine glands)。 人類身體的味道來自於與大汗腺共生的細菌們產生的揮發性脂肪酸和thi
台灣的夏天沒有在開玩笑,認真熱到你脫水。因為疫情在家工作,只好花自己的電費開冷氣(北極熊熊....  我對不起你.....)。Sky in the wall 駐歐主持人們更因為家裡沒冷氣,只能天天鬼哭神嚎,聽podcast的朋友們還可以聽到陣陣電扇吹來的暖風聲,感受歐洲熱浪的風情....  牆編努力
海裡最大的硬骨魚類就是呆萌可愛爆表的翻車魚了,他們可以重達2000公斤,3公尺長,潛水員最愛跟這個大傢伙一起自拍,顯得臉小又顯瘦。但是翻車魚的成長背景一直都是個謎,一直到今年七月,紐澳科學家們才成功利用基因比對的方式,正式找到了翻車魚微小的童年。 不到1公分長的翻車魚寶寶,比成魚小600多倍,長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