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試想一下,如果政府每個月都發給所有國民一筆錢,讓他們能夠滿足基本生活所需,是不是一件很棒、但聽起來「匪夷所思」的事情?這正是「無條件基本收入」,又稱 UBI (universal basic income),想要達成的目標。
「無條件基本收入」這件事,其實在歐美已討論經年;台灣在近一兩年間,則或許是因美國總統初選參選者楊安澤(Andrew Yang)的關係,開始較注意這個議題──楊安澤在民主黨內初選中,便把 UBI 當成其主要的政見之一(並旋即獲得不少美國重量級人士,如祖克伯、馬斯克等人的大力支持)。也因為他「華裔」、「台灣淵源」的背景,UBI 也順理成章的進入台灣媒體與主流輿論圈。
關於籌措財源的部分,其實不外乎「開源」和「節流」。首先從「節流」說起:若施行了 UBI,不少社福預算和「執行社福預算的行政成本」,將可望大幅降低。以歐盟為例,有學者試算過,若將現有的所有補貼與救濟整合,將其作為 UBI 的話,足夠全歐洲每人每月發放 800 歐元,而這還沒算到 UBI 省去「驗證資格」的行政人事費用。
第三點,「向機器人課稅」聽起來雖有點荒謬,但不難想像,隨著如今 AI 與自動化發迅速,在不久的將來,很可能造成大部分工作都被機器取代。屆時,很多人失去工作將不是因為他們不願工作,而是社會上真正需要「人力」的工作遠少於適齡的工作人口總數。因此,就算無法直接「向機器、向 AI 課稅」,但對它們的持有者(很多時候就是第二點提到的大型科技公司)增加課稅,並透過 UBI 照顧廣大的民眾,似乎也沒有那麼不合理。
最後,當然就是效法湯瑪斯.皮凱提在《21世紀資本論》裡面提倡的精神,向社會上那 0.1% 的「既得利益者」開刀,讓財富重新分配,降低所謂「不勞而獲」的利益誘因。若真能對鉅富「課得到重稅」,其實 UBI 的預算根本綽綽有餘──然而,這點恐怕也是最難的。畢竟若身為超級鉅富,自能想方設法(如海外公司等)規避(本國)重稅、或以藝術品、慈善基金會等名義「抵稅」。
你支持 UBI 嗎?
本文大致將 UBI 常見的爭議和「印象」,做了一些解釋與闡述。希望即便你仍對 UBI 有所顧慮或不以為然,但至少也可從不同角度重新想想這件事──我們在討論很多新的社會趨勢、議題時,建議可以嘗試找出正反雙方的「預設立場」,並自行針對該預設立場進行驗證。
例如部分反對 UBI 者可能預設了「會讓很多人不願工作、只想不勞而獲」的立場;而部分支持者則主張「普惠式 / 齊頭式平等」──筆者無意過度偏向某方,而是希望能從不同立場的論述,和各國實際嘗試後的檢證,找出 UBI 相對可行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