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差距只能基於共同福祉而存在。沒有稅收,社會就沒有共同命運,就不可能有集體行動。-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社會差距只能基於共同福祉而存在。《人權及公民權利宣言》

第一句話是: 人類生而自由,權利平等,接下來得第二句補充了不平等確實存在。

  1. 一旦資本報酬率長期高於產出及所得成長率,資本主義便會自動產生許多令人無法接受的人為分配不均,從而徹底瓦解民主社會依照個人才能與努力決定報酬的基本價值。
  2. 每個人都從自己所在的觀察位置,看到自己與他人生活條件的重要事實,見到社會群體之間的權力與支配關係,從而形塑出自己心中公平與不公平的概念,也因此,財富分配這個議題永遠具有此一主觀而心理的層面,難以避免帶有政治性與互相衝突的特質
  3. 今日資本的分配不均情況主要發生在各國之內,而非國際之間,也可以看到國家之間交叉擁有權的情況在增強,導致掠奪愈來愈理所當然。
  • 國內生產毛額-10%折舊=國內生產淨額(國內產出)
  • 國民所得=國內產出+國外所得淨額=資本所得+勞務所得
  1. 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存量大約可以分成兩部分,居住用的資本(住宅不動產)+企業和公部門賴以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股票、債券、儲蓄...)。
  • 資本/所得比(β)*資本報酬率(r)=資本所得(α)。
  • 資本/所得比(β)=600%(資本=年所得的六倍)、資本報酬率(r)=5%
  • =資本所得(α)=600%*5%=30%(剩下70%為勞務所得)
  • 國民財富=私有財富+公有財富
  • *工業產出的積累搭配消費主義(美學、浪漫),房屋沒有工業化的大量生產+政府炒作稅收,導致住宅不動產價格上升。
  1. 平均物價指數並無法反應轉型發生的本質,購買力的成長與長期生活水準,主要代表的其實是消費型態的結構性轉變,由食物為主的消費型態,轉向更多元的型態包含更多工業產品與服務。
  • 工業產品因生產力成長幅度遠高於整體經濟平均狀況,因此價格下降許多。
  • 其次是食品。農業勞動力,價格大約等於其他產品價格的演變。
  • 服務業生產力成長遠低於其他所有產品,導致從業人口上升,且平均價格上漲。
  • *工業革命推動工業、農業效率提升,就業型態轉向沒有被提升的服務業;AI時代推動工業、農業再進化,服務業更是會被大幅提升,就業型態轉變?


  1. 再起步當下,資本都是帶有風險與創業性質的,但資本積累的最終目的,卻是在獲取定期所得
  2. 政府大量發行債券,增加了私人財富的積累;有時也會牽制私人財富的況擴張,取消債券與建立國有事業體系。
  • 如果公共債務幅度很大,卻又不以拒償債務或大規模通貨膨脹等方式直接或間接違約,當然要花很長時間還債。(英國1810年債務攀升至國民所得200%,花了將近一世紀的財政盈餘,1910年才縮小到國民所得的30%)
  • 這樣的高額公共債務整體來說,明顯有利於借貸者及其後代子孫,至少優於政府向他們增稅以支應花費。
  • 公共債務是助長私有資本擴張的工具,特別是報酬率很高的情況下。
  • 公共債務不但被通貨膨脹稀釋,償債的貨幣也不斷貶值,然而通貨膨脹的低水準,政府債券的財富重分配效果因此不明顯
  • 法國1913~1950通貨膨脹平均每年13%,造成物價在這段時間上漲100倍,債券購買力剩下百分之一,也就是說1913年政府債券持有者以及其後代幾乎失去了一切。
  • 但通膨一旦成為常態,擁有債券的一方會要求提高利率,且快速通膨往往一啟動就難以停止,造成有些人所得快速增加,其他人停滯,最後可能導致高通膨、高失業率、經濟償長趨緩的停滯性通膨。
  1. 實質資產: 和實質經濟活動連結再一起的資產(不動產、股票),資產價值隨通膨成長;名目資產: 初始的名目價值是固定不變的(存款、債券),名目資產容易被通膨侵蝕,實質報酬需要扣掉通膨(本金被通膨侵蝕)。
  • 通貨膨脹: 實體資產、原物料;通貨緊縮: 現金、債券(薪資購買力上升)。
  1. 儲蓄率高而成長慢的國家,長期下來會累積大量資本,而大量資本可能對該國社會結構與財富分配造成重大影響。
  • 資本/所得比(β)=儲蓄率(s)/經濟成長率(g)
  1. 對於經濟成果的分配不均(資本報酬率(r)~5%>經濟成長率(g)~1%),長期資本積累會導致極端貧富差距,政治因素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依循經濟邏輯與科技理性未必會成為一個依循民主思維與以才能決定報酬的市場,因為科技與市場沒有限制,也沒有道德。
  • 假定資本報酬率(r)~5%>經濟成長率(g)~1%,只要儲蓄資本所得的五分之一(其餘拿去消費),就能確保從上一代繼承的資本維持與總體經濟相同的成長率
  • 資本所有權永遠比勞務所得分配不均。勞務所得前百分之十,分配到總薪資所得25~30%、薪資後百分之五十25~30%;資本所得前百分之十,通常分配到總資本所得的50%(甚至90%)、後百分之五十5%。
  • 中產階級與富裕階級看中不動產的投資價值,但真正的有錢人(前1%)卻建立在金融商業資產上(不動產~10%)。想要擠身前百分之一享受比全國平均所得高上數十倍的所得,擁有大量資產的人才有機會成為高所得階層的一份子
  • 更均等的社會並不是漸進地、基於共識、毫無衝突地演進而來,二十世紀是藉由戰爭,而非和諧的民主和經濟理性,來抹去過往,讓社會重啟新頁。
  • 沒有稅收,社會就沒有共同命運,就不可能有集體行動,從古至今向來如此,每一次重大政治動亂的核心都是財政革命。(鳥為食亡)
  • 分配不均導致金融不穩定,資本/所得比(β)600%*資本報酬5%=30%資本所得比(70%勞務所得);1000%資本所得比*5%資本報酬=50%資本所得比(50%勞務所得)
  • 人員技術水準和能力德卻隨著時間越來越進步,但是非人力資本的重要性也等比例提升了。
  • 分配不均造成菁英人員更多的創造力與想像力?還是限制新創的發展?
  • 移民是把美國凝為一體的灰泥,是阻止累積的資本,像在歐洲一樣取得重要的穩定力量(大量移民創造所得,減緩資本積累造成的影響(所得分母變大)),這種力量也使美國人在政治與社會紹,能夠承受逐漸況大的勞務所得不均。對於處在所得分配下半部的大部份美國人來說,這種不平等是次要的問題,因為他們生在比較不富裕的國家,看到自己是處在上升的軌道上


  1. 大資本的優勢: 替代性投資策略。私募基金、避險基金、未公開上市股票、衍生性金融商品、不動產、能源、天然資源、原物料...。
  • 通貨膨脹對於大資本而言,不是降低平均報酬,而是重新分配平均資本報酬率,重分配的結果會讓最有錢的人得利,最不富有的人受損
  • 主權財富基金等到二十一世紀下半,才會成長到具有關鍵影響力的規模(佔全球資本10~20%),我們才會需要每個月向卡達領袖繳納租金(或者挪威全體納稅人)。
  • 合法避稅: 法國、美國最高申報的所得稅,不超過幾千萬歐元或美元。這裡的關鍵是,納稅人沒有逃漏稅,也沒有未申報的瑞士銀行帳戶,扣除花費(幾百萬歐元),多餘的資本報酬,可以向大學校務基金一樣,放在專門管理龐大財富而設立的家族信託,或其他特別法人中累積起來。
  • 企業將所得轉移到低稅賦地區子公司。正確做法應該是企業單獨申報每個子公司營業地區的利潤。



探討購屋、投資、工作、人生選擇,藉由分享以及探討,期望大家都能做出明智的人生規劃,確保你的決策與你的人生、理財目標相符。此外,探索資產增值和長遠財務規劃的方法,實現財富自由目標,掌握人生主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