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7|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歷史上的今天─1月27日(國際大屠殺紀念日)

    今天焦點─台灣飛向太空
    1999年 在火箭載具上漆有中華民國國旗的「中華1號」衛星,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卡拉維爾角(Cape Canaveral Air Station)發射升高,順利到達與赤道傾斜35度、距地球表面600公里的低軌道飛行,約97分鐘繞行地球一周,每日約6次對國內接收站傳輸所收集到的資料,台灣正式成為全球太空俱樂部第15個成員。
    太空是展現國力的尖端科技舞台之一。台灣地狹人稠,太空科技人才不足,發射火箭基地難求,加上中央政府年度總預算投入太空科技研發經費,平均每人每年只有新台幣70元,比起美國的7,000元差距極為懸殊,在主客觀條件上都沒有能力參與大型火箭與載人太空船競賽。
    行政院於1991年10月做成決策,由行政院國科會推動15年的「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採取國際合作模式發展尖端科學衛星,希望在全球太空競賽中,以不同的姿態飛向太空。
    「中華1號」衛星處女航就是最典型的模式。這枚低軌道的科學實驗衛星,使用的火箭發射載具是由美國洛克西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提供的雅典娜1型(Athena-1)火箭,衛星本體出自美國TRW公司,發射場地是向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租用,台灣扮演的角色是提供硬體以外的資金和尖端科學衛星技術,付出的代價不便宜,第1次前進太空的入場券門票是新台幣6億元。
    「中華1號」衛星任務壽命為2年,設計壽命為4年,實際運轉則近5年半,於2004年6月17日完成海洋水色照相儀(OCI)、電離層電漿電動效應儀 (IPEI)、及Ka頻段通訊實驗酬載(ECP)等3項科學實驗認驗後正式功成身退後,隨後陸續發射中華2號及3衛星,為台灣太空科技發展寫下開路先鋒的歷史。
    受到陸續發射衛星成功的鼓舞,台灣於2003年成立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2005年4月1日起更名為國家太空中心,研發人力只有200人出頭,相較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航天部從事尖端太空科技人力超過20萬人,完全無法以道里計,但台灣依然志氣比天高,目標在建立完整衛星技術能力、進行尖端太空科學研究、推廣衛星應用,同時達到成為頂尖研發機構、亞洲太空科技強國、世界太空領域重要成員等3大願景。
    台灣以不同的姿態飛向太空,在全球太空競賽中扮演的角色和實力仍待觀察。(延伸閱讀1:夢想台灣~台灣飛向太空的軌跡);(延伸閱讀2:人類星際航行的軌跡~共產黨中國飛進太空);(延伸閱讀3:人類星際航行的軌跡~太空爭霸戰Ⅰ~Ⅳ)
    ◆台灣以不同姿態飛進太空(圖/取材自網路)
    ◆台灣以不同姿態飛進太空(圖/取材自網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