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垃圾是一個相對較新的議題,儘管目前它似乎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不大,但其實它與我們的生存和生活便利性息息相關。由於太空垃圾問題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我們有必要推廣這個議題,本文主要會介紹台灣的太空發展和太空垃圾現狀。
台灣的太空垃圾非常少,幾乎可以說沒有,主要的太空垃圾來源都是台灣研發火箭試飛時產生的,或是台灣發射的幾顆衛星退役後留下的,至於為什麼台灣的太空垃圾會這麼少呢?這需要從台灣的太空發展史來暸解。
台灣的太空發展史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1991年,國家太空中心正式成立,負責規劃和執行台灣的太空計劃。1994年,台灣啟動了主要的衛星系列「福爾摩沙衛星」,這也代表著台灣進入了太空時代。
1999年福爾摩沙一號正式發射,這標誌著台灣首顆主研發衛星成功發射,主要進行電離層和磁層的研究。在2004年正式退役,結束任務。
2004年福爾摩沙二號正式發射,主要任務是高解析度地球觀測,用於災害監測、環境觀測等,增強了台灣在地球觀測領域的能力。在2016年成功身退,光榮除役。
2006年福爾摩沙三號正式發射,主要任務用於氣象和大氣科學的研究,提高了全球氣象預報,增強了對颱風和其他氣象觀測的能力。在2020年結束任務。
2017年福爾摩沙五號正式發射,主要任務是自主研發的高解析度遙測衛星,用於地球觀測和科學研究,它提升了台灣遙測技術和數據應用方面的能力。目前還在運行中。
2019年福爾摩沙七號正式發射,主要任務是接替福爾摩沙衛星三號,用於氣象觀測,特別是低緯度和熱帶地區的氣象數據收集,目前也還在運行中。
2019年福爾摩沙八號計畫室正式成立,目前正在規劃中,預計在2025年發射第一枚衛星。
台灣除了福爾摩斯衛星系列以外,還有一顆具有代表性的衛星「烈風者」,2023年正式發射成功,主要任務是收集氣象數據、災害應急和氣候研究,它提升了台灣在氣象觀測和預測方面的能力,目前它還在運作中。
台灣在太空領域除了發展衛星以外,還開始發展探空火箭計畫,這個計畫自1998年開始執行,至今仍在進行。推測這個計畫也是台灣太空垃圾主要來源之一。由於這個計畫涉及到了一些機密,所以大部分的資料都是不公開的。
近期,台灣的太空領域發展越來越迅速,因此太空垃圾的議題也變得日益重要。台灣的太空垃圾主要的兩大來源來:已退役的衛星和探空火箭計畫。截止至今,福爾摩沙衛星系列中已有三顆衛星退役,其中只有福衛一號在退役19年後於2023年返回地球並燒毀,其餘顆衛星仍在太空中運行,成為太空垃圾的一部分。
台灣的另一個太空垃圾來源是探空火箭計畫。由於這是一個測試性質的計畫,成功與否不一定,因此失敗時火箭可能會墜入海洋,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同時也會產生太空垃圾。儘管大多數掉入海洋的火箭都會打撈上岸,但無法保證會被完全打撈回收,這些太空垃圾對海洋的生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如果失敗的火箭未進行打撈,將對海洋生態造成更大的影響,然而,由於此計畫未對外公開,我們只能推測其影響程度。
目前來看,台灣的太空垃圾問題仍處於發展初期,尚未對地球生活造成顯著影響,然而,我們希望台灣在未來發展太空任務的同時,也能夠同等重視太空垃圾的議題,以免其對地球居民的生活產生不良的影響。
資料來源:
https://www.tasa.org.tw/history_prog.php?c=20021806&ln=zh_TW
https://www.tasa.org.tw/inprogress.php?c=20022501&ln=zh_TW
https://www.tasa.org.tw/history_prog.php?c=20021801&ln=zh_TW
https://www.tasa.org.tw/history_prog.php?c=20021802&ln=zh_TW
https://www.tasa.org.tw/history_prog.php?c=20021803&ln=zh_TW
https://www.tasa.org.tw/inprogress.php?c=20021501&ln=zh_TW
https://www.tasa.org.tw/inprogress.php?c=20021502&ln=zh_TW
https://www.tasa.org.tw/inprogress.php?c=20022401&ln=zh_TW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39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