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3/2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專題|恐怖嚇人還是性感撩人—近代電影中的吸血鬼

《德古拉》裡的Béla Lugosi
《德古拉》裡的Béla Lugosi
吸血鬼,光是唸它,就足夠挑逗生人的感官。羅伯派丁森、湯姆克魯斯、布萊德彼特,大家並不陌生,都是演繹過吸血鬼的好萊塢男星,尤其電影《暮光之城》(2008)帶來的效應,使這個沉寂數十年的稱號再度復活,吸血鬼成為大眾情人,迷死萬千少男少女。猶記得小學六年級,在 HBO 看到兩位(一對?)美男主演的《夜訪吸血鬼》(1994)後,我每天洗好脖子等著,哪天床邊的陰暗角落,會有俊美紳士出現。當然,一切不是那麼簡單,研究吸血鬼越陷越深,就像對鮮血的慾望驅使,不敢說百分百暸解,至少對於它,自有一套系統見解。
  • 吸血鬼類型的前世今生
最早的吸血鬼可追溯到各種詩歌神話、稗官野史,如過往在穆瑙電影《吸血鬼》(1922)中的形象,禿頭矮小、極其醜陋的面貌,像隻「齷齪猥瑣」的動物。近代的吸血鬼故事則多源自十八、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小說,如著名恐怖片演員 Béla Lugosi 演出的《德古拉》(1931),此時的吸血鬼已變成擁有超能力的高富帥。
《夜訪吸血鬼》原著作家-安萊絲Anne Rice
七〇年代以降,美國著名吸血鬼作家-安萊絲的系列小說大放異彩,安萊絲的吸血鬼介在傳統與新潮間,這游離人間鬼道的生命詠歎,化為雌雄難辨的性感,對人類有種捉摸不定的致命吸引。《暮光之城》的回鍋,再次證明了吸血鬼的魅力,卻是個把吸血鬼打入"人間"的作品。恐怖類型自始以來,不論電影或文學都屬於小眾,最早只是為了滿足青少年對性、血腥與暴力渴求的作品,產量多而粗糙。
暮光吸血鬼情侶—愛德華與貝拉
《暮光之城》猶如建立在言情之上的類型覆蓋,只不過把男主角從總裁或黑道老大變成吸血鬼,女主角理所當然是凡人(附加被排擠的邊緣人性格),第一集前半段還算把吸血鬼憂鬱的宿命表現得不錯,後面就完全變成《灰姑娘的玻璃手機》(2004)加上恐怖版《歌舞青春》(2006),流於媚俗的文化支撐,不過將愛德華打成凡人。作為青少年次文化的市場操作,卻的確讓這部電影獲得了巨大成功。
  • 電影中吸血鬼的性別魅力
按照「活死人」的原則,吸血鬼必有獸性,也殘留著些許人性,最好的例子如《夜訪吸血鬼》的路易,他掙扎在人與獸之間,死去活來。吸血鬼本是黑暗產物,自有其調性,談情如墮五里霧中,好萊塢大導柯波拉的《吸血鬼:真愛不死》(1992),正統又性感十足,蓋瑞歐德曼飾演的吸血鬼把女主角迷得團團轉,照理說吸血鬼是沒有性能力的,它們對人的性吸引力是建立在吸血這回事上,性別應當是中性,講白一點是雙性戀,同性曖昧是一種手法,亦能增添情趣。東尼史考特導演的《The hunger》(1983),凱薩琳丹妮芙與蘇珊莎蘭登的床戲激情出眾,近年還有比較偏鋒的 B 級電影《蕾絲邊吸你血》(2009)在玩這個梗,即使是用錢堆出來的好萊塢奇幻片《凡赫辛》(2004)也要來一下。男性曖昧多少會有,只是在針對異性戀的大眾電影中,女女曖昧還是明顯許多(牽扯到女女常被當作異性戀 A 片情節)。
吸血鬼電影依然在推陳出新,瑞典片《血色入侵》(2008)把主角年齡層降低到小學生,連亞洲都誕生了東西方文化交融的《蝙蝠:血色情慾》(2009)(亞洲也有些"東西合璧"的吸血鬼電影,以港產片見長)。作為當代吸血鬼文化的箭靶,《暮光之城》既不能像美劇有基督撒旦出來亂,也不見吸血鬼文學中迷離的歷史氛圍,更無法昇華為妖魔鬼怪大亂鬥的題材(此類在 ACG 文化非常多)。縱使吸血鬼類型電影在主流好萊塢中冒出言情異類,我們仍可在其他黑暗角落挖掘到瑰麗的變種,如伊朗電影《女孩半夜不回家》(2014)。配著經典樂團Bauhaus歌頌吸血鬼先生的音樂,我已經伸長脖子,等下一部偉大吸血鬼電影出世。
(原以LA VIE CINE發表, 2016)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