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回顧的是美國電影美國科幻恐怖電影《別闖陰陽界》(Flatliners),1990年7月27日上映。導演是喬舒馬赫(Joel Schumacher),編劇是彼得費拉迪(Peter Filardi),主演群有基佛蘇德蘭(Kiefer Sutherland)、凱文貝肯(Kevin Bacon)、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威廉鮑德溫(William Baldwin)、奧利佛普拉特(Oliver Platt),製作公司是石橋娛樂(Stonebridge Entertainment),發行商是那時剛被索尼收購的哥倫比亞影業(Columbia Pictures)。
原片名其實有著雙關的意義,「Flatliners」是「加溫電毯」,如果去掉字尾名詞複數的「-rs」還原成「Flatline」則代表「指數水平線」、也就是心電儀上那條心跳歸零的直線。故事是從五位醫學院學生的大膽實驗開始,他們輪流以急速降低體溫的方式讓心跳歸零進入假死狀態,再以加溫電毯和電擊器把人救活,藉以親身體驗瀕死經驗。雖然陸續成功而大感振奮,沒想到卻有危險的東西從「另一邊」悄悄跟著他們回來……。表面故事是恐怖片基調,內面主旨則是心理療癒過程,算是一部相當有內涵的B級商業片。製作預算是兩千六百萬美金,全球收益超過六千一百萬美金,就票房來說是相當成功的投資。
現在看上去相當豪華的主演陣容,其實在當年大多是剛出道沒多久的亮眼新星──《少壯屠龍陣》(Young Guns)的基佛蘇德蘭,當年24歲;《鋼木蘭》(Steel Magnolias)的茱莉亞羅勃茲,當年23歲;《七月四日誕生》(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的威廉鮑德溫,當年27歲;《上班女郎》(Working Girl)的奧立佛普拉特,當年30歲。以上四位都是1987年之後出道的,甚至在此之前都沒有主演作品,唯一一位已經相當知名的是當年32歲的凱文貝肯,已經有《十三號星期五》(Friday the 13th)、《渾身是勁》(Footloose)、《銀色快手》(Quicksilver)、《犯罪本色》(Criminal Law)等多部代表作。奇怪的是,片商把最有知名度的貝肯放在了右側的二號位置,中間卻留給初出茅廬的蘇德蘭,不知道是不是衝著他老爹唐納德蘇德蘭(Donald Sutherland)的面子?
片中一閃而逝的空景,米開朗基羅壁畫組《創世紀》中的五個節選複製畫,隱喻五位主角所觸碰的禁忌
既然電影賣座,卡司也不是千金難求的超A咖,IP又是握在片商手的的原創概念,照常理應該很快就會有續集,當時也的確一直有續集風聲,不過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的拖過去了,續集始終不見下文。這期間,貝肯接戲就像是照吃飯喝水一樣不間斷,片種更是來者不拒;蘇德蘭浮浮沉沉之後在2001年轉去小螢幕拍動作影集《反恐任務》(24)」,終於有了自己的代表作,還一度站上電視劇片酬一哥;鮑德溫隔年接了《浴火赤子情》(Backdraft)聲名大噪,之後雖然起起伏伏也一直都有作品;蘿勃茲同一年就以《麻雀變鳳凰》(Pretty Woman)拿下金球獎音樂喜劇類女主角,片酬相對水漲船高,平均每年至少一部新片;就連最小咖的普利特,也是忙不停的大銀幕、小螢幕兩邊跑,觀眾在電視上看到他的頻率大概比前面四位加起來都高。可能是因為這組原始卡司實在不好湊,一直拖到2017年才推出了時隔27年的同名續集,而不是原本傳說的重開機;雖然主創編導全部換新,還是找來蘇德蘭飾演前作的同一個角色,大概是象徵傳承的意義吧。1990年版在IMDb上的評分是有點尷尬的6.6,爛番茄新鮮度只有48%、滿意度也才59%,豆瓣上的評分也才6.4;2017版的就更不用說了,低到我都不是很想貼出來。
我會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第一個是當時差不多是剛開始認真看電影,對這種觸碰生死禁忌的題材感到相當新鮮,而且片中所使用的醫療技術並不是虛構的超時代黑科技,不會給人瞎唬爛的感覺。再者,每個角色瀕死復活之後遇到的心理黑暗面以及他們對應的方式,導演舒馬赫也都處理得很漂亮,不會單純快剪幾個畫面配上音效嚇嚇觀眾而已;對照現在新一代的恐怖片導演慣用的廉價手法,本片中的設計很有巧思也特別有誠意。
講了這麼多,其實我最喜歡的點是電影一開始,蘇德蘭在橋上說出的開幕台詞「今天真是個適合去死的好日子。(It is a good day to die)」這種簡單又有力道的破題方式,真希望能有機會致敬一次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