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筆記】牛的印跡【第四章】五停心觀

  • 簡單來說,是五個淨化心靈、促進禪定的方法。
  • 禪定在中國又稱為止。
  • 然而「」不過是觀的基礎,觀這個字有「觀看」或「觀想」的意思。心一旦透過「」獲得淨化和統一,他就會變得很深邃、很有力很清澈。
  • 四念處的前導。
  • 1.數息觀 2.不淨觀 3.四無量心觀(慈悲觀,慈、悲、喜、捨,指平等對待眾生之心) 4.因緣觀 5.界分別觀(用「念佛觀」來代替「界分別觀」的情形,也很常見)。
  • 談論修禪的典籍常常把浮躁和昏沉列為修定最大的障礙。如果再細分,修定的障礙會擴大為五個,稱為「五蓋」 1.貪欲->不淨觀可以對治 2.瞋恚->四無量心觀可以對治 3.昏沉->因緣觀可以對治 4.掉舉(輕挑浮躁)->數息觀可以對治 5.(猶豫不安)->念佛觀、界分別觀可以對治

六妙門
  • 是指六個打坐的基本方法和層次
  • (一)數息、(二)隨息、(三)止、(四)觀、(五)還、(六)淨。

數息觀
  • 數息(整個修行的過程,都是從一數到十,週而復始,只宜在呼氣時數數字)
  • 隨息
  • 意守丹田

不淨觀
  • 觀想身體的不淨,可減少我們環繞著身體所築起的各種欲望,然後將我們從與這個身體相連的強烈自我感中釋放出來。

因緣觀
  • 如果認定存在是「果」,而它是由之前一個絕對的「因」所引起的,就是大錯特錯。因緣原理要告訴我們的事情恰恰相反:不存在實質意義上的「因」與「果」,因為所有的「因」,莫不是「緣」的聚合。更重要的是,雖然一切萬有的產生,「緣」的角色更甚至於「因」,但事實上也不存在所謂的「緣」。因緣觀的目的就是要訓練修行者,學會以相關的眼光來看待一切存在。

念佛觀
  • 稱名念佛另一個常發生的問題是念誦流於機械化。有些人在意的是自己反覆唸誦了多少遍,而不是念誦的品質,他們會因為自己念誦的次數夠多(比方說一萬次)而沾沾自喜。這樣的念誦是了無用處的,因為這種人心中滿是散亂的思緒,永遠不可能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或體會到這種修行法所帶來的其他好處。
  • 念佛的方法是抱著強烈自我中心和物質主義心態去念佛,而最錯誤的態度是希望透過念佛獲得一些物質性的回報。但試問佛又為什麼會回應沉溺於貪、嗔、痴人的要求呢?在佛教的修行裡,一個人的動機和態度是否與佛教的基本價值觀和諧一致,攸關重大。

四念處
  • 基本上就是「觀」的四種方法,透過對身、受、心、法四者的觀想,我們可以拔除貪嗔癡這些根本煩惱的糾纏,得以覺空並從生死中解脫。
  • 修慧的主要方法。
書名:牛的印跡
作者:聖嚴法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