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牛的印跡【第四章】五停心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簡單來說,是五個淨化心靈、促進禪定的方法。
  • 禪定在中國又稱為止。
  • 然而「」不過是觀的基礎,觀這個字有「觀看」或「觀想」的意思。心一旦透過「」獲得淨化和統一,他就會變得很深邃、很有力很清澈。
  • 四念處的前導。
  • 1.數息觀
    2.不淨觀
    3.四無量心觀(慈悲觀,慈、悲、喜、捨,指平等對待眾生之心)
    4.因緣觀
    5.界分別觀(用「念佛觀」來代替「界分別觀」的情形,也很常見)。
  • 談論修禪的典籍常常把浮躁和昏沉列為修定最大的障礙。如果再細分,修定的障礙會擴大為五個,稱為「五蓋
    1.貪欲->不淨觀可以對治
    2.瞋恚->四無量心觀可以對治
    3.昏沉->因緣觀可以對治
    4.掉舉(輕挑浮躁)->數息觀可以對治
    5.(猶豫不安)->念佛觀、界分別觀可以對治

六妙門

  • 是指六個打坐的基本方法和層次
  • (一)數息、(二)隨息、(三)止、(四)觀、(五)還、(六)淨。

數息觀

  • 數息(整個修行的過程,都是從一數到十,週而復始,只宜在呼氣時數數字)
  • 隨息
  • 意守丹田

不淨觀

  • 觀想身體的不淨,可減少我們環繞著身體所築起的各種欲望,然後將我們從與這個身體相連的強烈自我感中釋放出來。

因緣觀

  • 如果認定存在是「果」,而它是由之前一個絕對的「因」所引起的,就是大錯特錯。因緣原理要告訴我們的事情恰恰相反:不存在實質意義上的「因」與「果」,因為所有的「因」,莫不是「緣」的聚合。更重要的是,雖然一切萬有的產生,「緣」的角色更甚至於「因」,但事實上也不存在所謂的「緣」。因緣觀的目的就是要訓練修行者,學會以相關的眼光來看待一切存在。

念佛觀

  • 稱名念佛另一個常發生的問題是念誦流於機械化。有些人在意的是自己反覆唸誦了多少遍,而不是念誦的品質,他們會因為自己念誦的次數夠多(比方說一萬次)而沾沾自喜。這樣的念誦是了無用處的,因為這種人心中滿是散亂的思緒,永遠不可能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或體會到這種修行法所帶來的其他好處。
  • 念佛的方法是抱著強烈自我中心和物質主義心態去念佛,而最錯誤的態度是希望透過念佛獲得一些物質性的回報。但試問佛又為什麼會回應沉溺於貪、嗔、痴人的要求呢?在佛教的修行裡,一個人的動機和態度是否與佛教的基本價值觀和諧一致,攸關重大。

四念處

  • 基本上就是「觀」的四種方法,透過對身、受、心、法四者的觀想,我們可以拔除貪嗔癡這些根本煩惱的糾纏,得以覺空並從生死中解脫。
  • 修慧的主要方法。
書名:牛的印跡
作者:聖嚴法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會員
6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龎演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佛教其中一個最古老和最受尊崇的宣示就是: 1.諸惡莫作 2.眾善奉行 3.自淨其意 4.是諸佛教
禪修的目的是讓心可以經歷三個階段 1. 把散漫混亂的心收攝為一個只有寥寥思緒的心 2. 進一把這個相對單純的心轉化為高度統一和專一的心 3. 再從統一心轉化為無心
禪者所見的統一,是內外統一、前後統一、彼此統一,沒有異端,不落極端。現象上雖有善惡正邪之別,存心上一律都以無我的智慧處理,一律都以無私的慈悲對待。
以佛教的觀點,這個所謂的「我」以至世間的一切歸根究柢都是「因緣所生」,這表示個人對意義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是無法離開全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改善而獲得的。這就是「人間」的人本主義,也是體認「淨土就在人間」的一種表述。
「悲智和敬」四個字為法鼓道風 法鼓山僧眾以慈悲關懷人,以智慧處理事,以和樂同生活,以尊敬相對待。
如來藏經的內容,相當單純,全經以九種譬喻,說明眾生皆有佛性如來之藏。
佛教其中一個最古老和最受尊崇的宣示就是: 1.諸惡莫作 2.眾善奉行 3.自淨其意 4.是諸佛教
禪修的目的是讓心可以經歷三個階段 1. 把散漫混亂的心收攝為一個只有寥寥思緒的心 2. 進一把這個相對單純的心轉化為高度統一和專一的心 3. 再從統一心轉化為無心
禪者所見的統一,是內外統一、前後統一、彼此統一,沒有異端,不落極端。現象上雖有善惡正邪之別,存心上一律都以無我的智慧處理,一律都以無私的慈悲對待。
以佛教的觀點,這個所謂的「我」以至世間的一切歸根究柢都是「因緣所生」,這表示個人對意義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是無法離開全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改善而獲得的。這就是「人間」的人本主義,也是體認「淨土就在人間」的一種表述。
「悲智和敬」四個字為法鼓道風 法鼓山僧眾以慈悲關懷人,以智慧處理事,以和樂同生活,以尊敬相對待。
如來藏經的內容,相當單純,全經以九種譬喻,說明眾生皆有佛性如來之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釋印順《佛法概論》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 【禪定的本質,不外乎厭此欣彼,厭塵欲而欣心樂。由於禪定的離欲,所以初下手時,先「呵五欲」。……一般的禪定,也有觀慧,如厭此欣彼的「六行觀」;又如四無色的「唯心觀 」;「不淨觀」與「九想觀」等,……佛法常說依定發慧,所依的定不必是極深的,多少能集中精神就可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以布施開闊心胸 以持戒護道修行 以忍辱堅定意志 以精進步步增上 以禪定持守正念 以智慧明心見性
收攝五根根本的方法是什麼?是你對外境完全沒有攀緣心。為什麼你對外境沒有攀緣心?因為你平常靜坐修止觀習慣了。習慣之後,自然而然就能夠在山林道場當中悠游自在地用功,而不會去攀緣。因為我們五根攀緣,它會養成慣性。就像一個人生病,病得越久越難醫,道理是一樣的。世間的人到處攀緣,所以就會有很多的煩惱產生出來。
Thumbnail
二、禪觀與念佛(觀/念二宗)之滅罪      如上所述,善導師的淨土思想,本疏與具疏、解義與行儀之中,關於「念佛與懺悔」的關係,可先分別探討,而後歸納一個總結。 (一)《四帖疏》     善導《四帖疏》中提及「懺悔」,多視為「修觀」的前方便[1];如定善義的「日想觀」,行者若「自見業障輕重之相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釋印順《佛法概論》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 【禪定的本質,不外乎厭此欣彼,厭塵欲而欣心樂。由於禪定的離欲,所以初下手時,先「呵五欲」。……一般的禪定,也有觀慧,如厭此欣彼的「六行觀」;又如四無色的「唯心觀 」;「不淨觀」與「九想觀」等,……佛法常說依定發慧,所依的定不必是極深的,多少能集中精神就可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以布施開闊心胸 以持戒護道修行 以忍辱堅定意志 以精進步步增上 以禪定持守正念 以智慧明心見性
收攝五根根本的方法是什麼?是你對外境完全沒有攀緣心。為什麼你對外境沒有攀緣心?因為你平常靜坐修止觀習慣了。習慣之後,自然而然就能夠在山林道場當中悠游自在地用功,而不會去攀緣。因為我們五根攀緣,它會養成慣性。就像一個人生病,病得越久越難醫,道理是一樣的。世間的人到處攀緣,所以就會有很多的煩惱產生出來。
Thumbnail
二、禪觀與念佛(觀/念二宗)之滅罪      如上所述,善導師的淨土思想,本疏與具疏、解義與行儀之中,關於「念佛與懺悔」的關係,可先分別探討,而後歸納一個總結。 (一)《四帖疏》     善導《四帖疏》中提及「懺悔」,多視為「修觀」的前方便[1];如定善義的「日想觀」,行者若「自見業障輕重之相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