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的教育是否也成了轉型的契機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幾年我自己的生活早已經有了一個很規律的pattern,每週二北上台北辦公室,進行各種會議以及與團隊的諸多面對面討論,然後盡量都在週四傍晚回家,時間挑的好就都還可以跟家人一起晚餐。就這樣週間通勤了將近五年有了,就算是2020的疫情因為台灣受到的影響不大因此依然這樣規律的維持著,直到了上週5/14我在台科大進行了最後一場演講課程後,回到南部,當時疫情突然整個急轉直下,團隊週末問著我要不要宣布WFH(Work from Home),當時我自己決定的指令是 “大家都是成年人,自己決定是否要進辦公室與否” 就這樣到了5/19 本來老婆還準備從當天開始幫小朋友先請假在家,沒想到政府就做了一個全國停課到5/28的指令.
這下殺的家長們措手不及,雖說從2020開始,就已經看到 Audrey 他們學校有陸續在為了遠距教學做準備,當發生時,就看的到整個學校及老師的手忙腳亂,同時看到了許多問題挑戰,也看到了機會。
看到的問題是,每天到了上課看到小朋友無法清楚的找到上課的 google meet 連結,有趣的是可以看到小朋友自己集結群聚在其他的數位工具不管是Line or Messnger上有個自己的群在一邊討論到底在哪邊可以上課,然後就是沒去問老師到底上課連結在哪。
身為數位工作者一看大致能明白問題在哪,首先學校目前使用google Class 以及 google meet 作為上課工具,在輔助其他的線上教學,都很棒,至少沒有假會的使用一些撐不住多人線上的平台,主要的問題在於對於工具的不熟悉,進而而法有效的傳遞各種上課的資訊例如每一堂課的 google meet 代碼,看到我實在受不了請老婆發私訊給老師說我願意去協助做好一次設定來解決,要不只看到每個半獸人(小朋友)歡樂的在其他群組不管用文字或者語音聊天問著到底上課代碼在哪!這問題對於數位工作者是個超級簡單的事情,不過或許老師會錯意所以還沒能有機會協助上。
覺得比較大的機會和挑戰在於,這或許是個轉型的契機,看著 Audrey 的上課,發現有許多都變成直播內容,這樣其實是有機會大量減少老師的能量,把課程內容拆成直播以及老師與學生的互動,讓老師的”傳道”以及”授業”的行為可以改變,進而增加更多在”解惑”的這個過程,尤其現代的學生吸收知識的方式早已跟過去不同,對於現代的老師本就存在許多挑戰,對於家長也是,我們必須體認下一代的世界與我們是截然不同的,才有機會用更適合他們的方式讓他們成長,否則只是在複製下一個你自己而已。
例如我自己因為成長和工作關係,我會比較注重小朋友的邏輯及科學的訓練,所以就會利用幾個工具例如
- Code.org
最早我讓 Audrey 從大概四歲開始接觸,當時得引導,現在中文化很完整,只要識字的小朋友應該可以很快上手
- Pagamo
葉丙成老師的超棒作品,根本佛心造福小朋友,用遊戲化的方式讓小朋友能夠主動學習。
- Apple Swift Playground
另一套訓練小朋友學習寫程式及建立邏輯的工具,若是搭配 iPad 配合自動完成輸入的功能變成小朋友就算英文還不好透過選擇的方式也可以完成各種邏輯任務。
老實說,工具真的很多,身為三寶爸,並且作為一個從小就是個科技宅,一直相信著更美好的未來,所以就得身體力行的希望讓下一代用新的方式學習才有機會創造更不一樣的未來而非只是用我們小時候的方式,期待在疫情下,能夠正面的去看待至少獲得些什麼!!
avatar-img
16會員
8內容數
我是朱宜振,人稱拉面。我會試著探討如何在傳統觀念和新科技中取得平衡點,來陪著小朋友走向我們未知的未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朱宜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知道每年不少朋友都會來定自己每年的一個待辦清單,尤其考量到我目前的同溫層大多屬於正在創業中的狀態,然後大多都比我年輕。 於是乎可以看到我的臉書上幾乎一整個都呈現著正面積極的樣貌,而我必須承認,我自己的人設上面,不太是這樣積極奮鬥的人生觀,常常帶來的狀況反而是我常覺得幸好我跟這些年輕人的年紀不同,
過去幾年還算常有機會被邀請去一些創業比賽或者政府支持的創業輔導計畫中擔任評審或者教練,這一兩年雖然忙於自己的公司因而減少這些活動,不過在今年少數我戲稱為”公民責任”的輔導教練中有了些新的體會和心得。 過去幾年有許多正負面關於探討大學生是否適合創業的問題,正面的不外乎讓學生提早面對社會現實,學習失敗。
<p>每每有機會與初見面的朋友或者生意上的夥伴,往往在談完事情後,都會抱著疑問,問我為何叫”拉面”,因為我很愛吃拉麵嗎?</p> <p>好吧!我承認,我確實也挺喜歡吃拉麵的,但這其實跟我外號叫拉面並沒有太大的關聯。</p>
<p>對於年輕人,對於新創,台灣傳統企業擔心的事情都不再是他們的制約。他們了解自己的核心價值已經不是去創造一個AWS或者ERP,而是在這上面自己核心提供出來的產品/服務,於是可以維持比較精簡的團隊來快速的成長。</p>
<p>從OCF國際標準聯盟可以看到他們想解決的就是標準不一致的問題。<br /> 而是否變成只是大企業在台灣內部比腕力大小,然後真正因為奇點來臨其實會顛覆原本產業的新機會也就沒機會在台灣誕生?</p>
我知道每年不少朋友都會來定自己每年的一個待辦清單,尤其考量到我目前的同溫層大多屬於正在創業中的狀態,然後大多都比我年輕。 於是乎可以看到我的臉書上幾乎一整個都呈現著正面積極的樣貌,而我必須承認,我自己的人設上面,不太是這樣積極奮鬥的人生觀,常常帶來的狀況反而是我常覺得幸好我跟這些年輕人的年紀不同,
過去幾年還算常有機會被邀請去一些創業比賽或者政府支持的創業輔導計畫中擔任評審或者教練,這一兩年雖然忙於自己的公司因而減少這些活動,不過在今年少數我戲稱為”公民責任”的輔導教練中有了些新的體會和心得。 過去幾年有許多正負面關於探討大學生是否適合創業的問題,正面的不外乎讓學生提早面對社會現實,學習失敗。
<p>每每有機會與初見面的朋友或者生意上的夥伴,往往在談完事情後,都會抱著疑問,問我為何叫”拉面”,因為我很愛吃拉麵嗎?</p> <p>好吧!我承認,我確實也挺喜歡吃拉麵的,但這其實跟我外號叫拉面並沒有太大的關聯。</p>
<p>對於年輕人,對於新創,台灣傳統企業擔心的事情都不再是他們的制約。他們了解自己的核心價值已經不是去創造一個AWS或者ERP,而是在這上面自己核心提供出來的產品/服務,於是可以維持比較精簡的團隊來快速的成長。</p>
<p>從OCF國際標準聯盟可以看到他們想解決的就是標準不一致的問題。<br /> 而是否變成只是大企業在台灣內部比腕力大小,然後真正因為奇點來臨其實會顛覆原本產業的新機會也就沒機會在台灣誕生?</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疫情還沒完全消失的那年寒假,我在大觀國小帶寒假營隊,當時想說除了固定的日常作息(寫功課、運動放風)外,可以帶他們做點有趣的事。 這一班上起課來不是很好帶,因為年級差別有點大(混齡),而且還有幾個幾乎沒有學習能力或學習風格非常特殊的孩子。低年級和特殊的孩子,需要老師比較多的介入......
Thumbnail
​在五月疫情爆發以前,我也是排斥線上學習的那一位家長,心目中總會認為:面對面教學,實際互動才能夠維人際關係、老師在孩子面前教,才容易學得會、接觸真實的世界,心胸更開闊等。在今年五月中全國升三級警戒之後,讓向來排斥線上學習的我,不得不與孩子一起進入線上學習的領域,想不到一踏入,卻逐漸改變對它的認知。
Thumbnail
昨天新聞中,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感嘆地說,當今社會多是雙薪家庭,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去瞭解教育的走向。台灣很多家長對教育的認知,還停留在30年前他自己在當學生的時代,不瞭解108課綱,也不清楚近年體制內的改革和實驗教育。 . 我也深有同感,認為教育改革最需要改變
孩子上幼稚園沒多久疫情就開始了,幾次差點成行的校外教學,讓孩子對校外教學更是滿心期待,就這樣到了三年級,從校外教學的資訊公告出來到成行之前,孩子帶著各種美好想像來迎接那一天的到來。 國小三年級,可以自己吃飯,可以自己上廁所,也具備分辨危險的能力,這些應該是這個年紀孩子的標配,對我來說校外教學是一場
離開工程師的工作之後,我轉往兒童程式教育的跑道,這份工作將我原有的程式技能結合上我所關心與有興趣的兒童教育,轉換跑道的路上並不輕鬆,不論是工作方式或心境的調整,在克服的路上都是學習。 我很幸運用最快速的方式接觸到不同年齡層的學生,第一個班級就是18個中班孩子只能用慘烈來形容每堂課的準備與挫敗,當然
因執行一個研究計畫的機緣,進入一年級班級觀察學童,短短七日的觀察,與可愛的孩子們的互動讓我格外深刻,因為過往工作,我接觸的多為成人與長輩,因為工作關係和一群孩子相處還是頭一次,感覺很新鮮,加上自己距離國小的時代已久遠,有種重返校園時的感受。
Thumbnail
一、改變學習     疫情期間,無意間接觸了google的協作平台,站在專業眼光來說,這其實是一個很陽春、不好施展拳腳的平台,甚至有些專業人士會覺得不好用!!但起心動念為了構築孩子的學習歷程,希望藉由數位化,能完整紀錄孩子求學間的美好回憶,即使是點點滴滴,也可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成就一番美
Thumbnail
為了因應時代快速的變遷,教育體制早已有了大幅的變化。 教育部長潘文忠也深刻體會到,教育界面臨的,會是更多翻天覆地的改變,因此教育部不斷鬆綁制度的限制。
Thumbnail
一個學期一次的親師座談會&家長日又來了,但說實在的,我是到了都市才知道有這種活動。印象中,以前小時候,家裡的長輩平日都非常忙碌,學校也不會舉辦什麼親師座談會這種活動,因為家長壓根不會想出席。所以,那時候老師們一個學期或學年會安排時間,在課後去拜訪學生家中做家庭訪問,好好瞭解學生平常在家的生活習慣。
Thumbnail
在孩子進入公幼小班之後,我們每週開始有兩天,是有回家作業的。
Thumbnail
疫情還沒完全消失的那年寒假,我在大觀國小帶寒假營隊,當時想說除了固定的日常作息(寫功課、運動放風)外,可以帶他們做點有趣的事。 這一班上起課來不是很好帶,因為年級差別有點大(混齡),而且還有幾個幾乎沒有學習能力或學習風格非常特殊的孩子。低年級和特殊的孩子,需要老師比較多的介入......
Thumbnail
​在五月疫情爆發以前,我也是排斥線上學習的那一位家長,心目中總會認為:面對面教學,實際互動才能夠維人際關係、老師在孩子面前教,才容易學得會、接觸真實的世界,心胸更開闊等。在今年五月中全國升三級警戒之後,讓向來排斥線上學習的我,不得不與孩子一起進入線上學習的領域,想不到一踏入,卻逐漸改變對它的認知。
Thumbnail
昨天新聞中,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感嘆地說,當今社會多是雙薪家庭,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去瞭解教育的走向。台灣很多家長對教育的認知,還停留在30年前他自己在當學生的時代,不瞭解108課綱,也不清楚近年體制內的改革和實驗教育。 . 我也深有同感,認為教育改革最需要改變
孩子上幼稚園沒多久疫情就開始了,幾次差點成行的校外教學,讓孩子對校外教學更是滿心期待,就這樣到了三年級,從校外教學的資訊公告出來到成行之前,孩子帶著各種美好想像來迎接那一天的到來。 國小三年級,可以自己吃飯,可以自己上廁所,也具備分辨危險的能力,這些應該是這個年紀孩子的標配,對我來說校外教學是一場
離開工程師的工作之後,我轉往兒童程式教育的跑道,這份工作將我原有的程式技能結合上我所關心與有興趣的兒童教育,轉換跑道的路上並不輕鬆,不論是工作方式或心境的調整,在克服的路上都是學習。 我很幸運用最快速的方式接觸到不同年齡層的學生,第一個班級就是18個中班孩子只能用慘烈來形容每堂課的準備與挫敗,當然
因執行一個研究計畫的機緣,進入一年級班級觀察學童,短短七日的觀察,與可愛的孩子們的互動讓我格外深刻,因為過往工作,我接觸的多為成人與長輩,因為工作關係和一群孩子相處還是頭一次,感覺很新鮮,加上自己距離國小的時代已久遠,有種重返校園時的感受。
Thumbnail
一、改變學習     疫情期間,無意間接觸了google的協作平台,站在專業眼光來說,這其實是一個很陽春、不好施展拳腳的平台,甚至有些專業人士會覺得不好用!!但起心動念為了構築孩子的學習歷程,希望藉由數位化,能完整紀錄孩子求學間的美好回憶,即使是點點滴滴,也可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成就一番美
Thumbnail
為了因應時代快速的變遷,教育體制早已有了大幅的變化。 教育部長潘文忠也深刻體會到,教育界面臨的,會是更多翻天覆地的改變,因此教育部不斷鬆綁制度的限制。
Thumbnail
一個學期一次的親師座談會&家長日又來了,但說實在的,我是到了都市才知道有這種活動。印象中,以前小時候,家裡的長輩平日都非常忙碌,學校也不會舉辦什麼親師座談會這種活動,因為家長壓根不會想出席。所以,那時候老師們一個學期或學年會安排時間,在課後去拜訪學生家中做家庭訪問,好好瞭解學生平常在家的生活習慣。
Thumbnail
在孩子進入公幼小班之後,我們每週開始有兩天,是有回家作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