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6/2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植物記憶讀書樂

    關於未來的書,許多美國大學出版社已經找到了因應對策,要採用無酸紙,簡單來說,就是採用可以更耐久而不分解的紙張。不過這只會應用在科學類書籍上,她與年輕詩人的作品無關。更不用說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到昨天為止出版的數百萬本書,又該何去何從?(Umberto Eco)
    關心知識發展的讀者, 大概都能認同「閱讀不會死亡」。但對閱讀的方式和它的媒介,恐怕就沒有那麼篤定。畢竟現在的閱讀,若只是用來接收新知或資訊,那麼就已經有越來越高的比例是來自網路連線。甚至嚴肅的知識內容,包括過去已經出版過的書,也可經由EPUB、PDF,而在平板電腦、電子紙那裡觀看。
    那麼問題來了,過去出版過的實物,是否仍有保存之必要?或者說,保存舊書,除卻懷舊,或如古物之於博物館的所謂「典藏」外,會更有其他意義嗎?對這些問題,Eco在書中提出他的若干看法。總的來說,他認為藏書是捍衛知識與人文精神的起點。首先,他說「書寫在紙頁上」是人類的獨步世界的發明。在此之前,人類僅能以有機記憶(如大腦)或礦石記憶傳遞資訊,而這兩種方式都難免受到人體或物質自身的限制。但紙張作為一種載體,它在歷史上所生產出的可能性,則大大超越前兩者,因為只有紙頁上的書寫,能讓閱讀「作為一種對話」成為可能。
    作為現在的讀者,讀到這裡可能冒出的問題是,那電子閱讀呢?難道就不是一種,至少也算是一種對話的形式嗎?這當然有可能。不過Eco沒有提,沒有提卻不代表他不認同。之所以沒有提到,當然是因為他的文章寫得早,電子閱讀以前還不成問題,自然就沒有討論的必要。所以,讀者要追問的,恐怕要調整成:過去的閱讀既然有這種性質,那麼現在的電子化閱讀,在體現、實踐「閱讀作為一種對話」這個功能上,所完成的意義到底有多少。這倒是現在人可以立足在Eco之上而應該思考的方向。
    其次,在書中,Eco又提到,為了完成「作為一種對話」的意義,其實人類曾經花費上千年的時間,來適應紙本的閱讀行為。又經過數百年的研究和調整,目前紙本書形式的閱讀,是最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甚至可以說是來自紙張書頁的「善意」。因此,這裡面就潛藏着值得警惕的內容:我們這一代讀者,或多或少仍受惠於書本的「善意」,但有無以「作為一種對話」為目標地去閱讀,作為對「善意」的回敬?這是連鎖書店、商業出版、排行榜,乃及以為奇貨可居的二手書店,都不會主動告知的問題。
    這是本書所傳遞的諸多關於閱讀的看法裡我以為比較有意思的一項。
    2012年10月11日初稿,2021年6月19日修改。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