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4|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旅程不再單純

    某年七月上旬,一場來得不是時候的颱風,擾亂了一群郵輪旅客原訂的海上之旅。因為天氣因素,郵輪公司臨時決定將目的地由日本改往東南亞,結果惹來旅客們鼓譟和騷動,並成為第二天新聞頭條。類似的個案時有聽聞,最後若非勉強和解,便是不了了之。但在涉事郵輪公司召開的記者會上,業務代表一方面解釋他們的善後方案,同時又強調郵輪並非交通工具,因此船長有權臨時更改目的地。這位代表指出了郵輪之旅非常重要卻往往為參與者忽略的概念:海上之旅,輪船便是這趟旅程的主體,至於船隻在何處靠岸,其實只是次要的配搭。
    豪華郵輪不再是交通手段,而是旅行的目的。從登船到上岸,經營者儘量提供各種消費/自費活動,好讓旅客在有限的船艙空間中盡情享樂並支付更多的消費,以至忘卻陸地的存在。通過巧妙的安排,郵輪公司重新定義了旅行的意義並因而獲利。這種商業操作,只是近年旅遊業大幅擴張下的其中一種觀念上的翻轉。對於這些翻轉,對於在地民眾的影響、生活環境的破壞,是伊莉莎白‧貝克這本報導性著作的主要內容。
    在《旅行的異義》,貝克走訪歐、亞、非、美四大洲的十個國家,從非洲尚比亞國家公園的盜獵問題,到威尼斯人在面對每年兩千萬觀光人次時的自救方式,再到杜拜與遊輪公司如何利用第三世界國家的廉價勞工,來讓自身的旅遊產業變得有利可圖,以至柬埔寨多數來無序地發展旅遊,如何為腐敗的政治體制推波助瀾等等。通過這些案例,考察數十年來方興未艾的旅遊產業,在全球各地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文化交流等諸多面向中,引起怎樣的深刻影響。
    去一個地方旅遊,看起來像是個人選擇的結果,而若是成千上萬的人同時去一個地區活動,並帶動數以億計的經濟利益,以及(至少目前還是)難以避免的污染、社會問題時,旅行或觀光便成為公共議題。作者深信,評論旅遊產業的走向時,應更廣泛地從全球經濟、生態環境,乃至文明衝突、角力等各種面向反思這些影響生活的事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