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無腦智能

    在我們的語言習慣裡,談論智能時,經常會與腦的概念聯繫在一起:說某人食腦是稱讚對方的智商,批評某人無腦則是說他無(智)能,而智能手機之所以是智能,則是因為有微電腦控制的緣故。總之,智能和腦似乎已成為一組難以分割的概念。不過本書卻認為腦是腦,智能是智能,兩者絕不相等。腦是生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具體器官,而智能則是指能夠針對外在條件的變化,作出相應措施和反應的能力。所以某些事物儘管沒有腦這種器官,但事實上卻不能說它們沒有智能,而這種無腦但是有智能的典型,便是植物。
      《它們沒大腦,但它們有智能》要說的故事只有一個,就是人類對植物智能的認識史。從亞里士多德以來,人們普遍接受“植物不動”的概念,在偏見之下,植物往往被視為是比動物“低等”和“沒有靈魂”的存在。這個認識上的偏差,雖然隨着科學觀察的進步已逐漸消弭,可是人們普遍上仍習慣於輕視植物的價值。一個最直接的例子是,一般人目所能辨認出的植物種類,通常遠遠不及動物。此外,根據統計“現在人類僅僅認識地球上百分之五至十的植物而已,而百分之九十五的藥物即提取自其中。”可見人類對植物世界的了解,的確十分有限。
      要扭轉“置身其中,卻熟視無睹”的現象,難免需要重新評估植物的性質與價值。因此,本書很明白地選擇了“智能”這條路徑作為知識上的衝擊,去分析植物與動物其實同樣擁有“智能”。除了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聽覺,植物至少還擁有超過十五種,包括“感覺”磁場、重力、辨識化學物質等方面的能力。只是在表現方法上,因為演化的取向不同而與動物有別。本書認為這本來就不是植物的問題,而是人類觀察的缺憾,對“智能”的定義不夠全面所導致。
      由於本書是由意大利籍植物學家編寫,行文中也經常體現出文藝復興的氣息。書裡除了討論植物學問題,也從“根際交流”的觀察(植物的根部與土壤中的微生物、細菌、真菌或昆蟲的交往情況)中,去追問植物到底是自私還是利他主義者?植物是否認識自己的親戚,以及對自己的親戚比較友好?此外,根據當前研究,人們推測植物的睡眠並非文學上隱喻,而是它們生理機能的一環,但是假如植物也會睡眠的話,它們會否也像人一般亦偶有失眠的問題?
    其實,在奠定“植物無腦但有智能”的認識基礎之後,作者要追問的是:吾人應不應該賦予植物“生命的尊嚴和權利”呢?這就如同最近幾十年來,人們開始重視動物生存的尊嚴和權利那樣,去維護、捍衛植物的待遇。這個結論,事實上點出了目前最尖端、最流行、最進步的哲學、社會、文化思潮,可能都有過度集中在人的層面進行論述的盲點,而相對輕忽了在人類以外,仍有一種從屬於自然意義的世界,同樣值得我們的哲學與文化思潮去關注和探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