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8/2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理的不是財,是生活方式

      2009年9月,江蘇姑娘崔慧嫻通過事業單位招考,進入江蘇省常州市某事業單位工作,開始考慮理財這件事。 “理財的第一步是儲蓄。印象最深的是,我曾經向一位同事請教理財的方法,她看了我一眼說,你一毛錢都沒有,還理什麼財?”崔慧嫻說,“那時候我意識到,如何理財不是最關鍵的,如何有財可理才是我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工作第一年,崔慧嫻擁有兩張工資卡,一張是財政發的基本工資,另一張是單位發的績效工資。有時候還可能發一些過節費或者加班費,平均下來每月能有5000多元的收入。於是,她把每月的工資分成3份,50%做強制定存,20%是應急資金,30%是日常消費。父母一次性贊助了她一年的房租,免去了崔慧嫻很大一筆開銷。
      在消費方面,崔慧嫻有幾個習慣:“第一,不用信用卡,在我還沒有培養起好的自控力和玩轉信用卡的財商前,我寧可用現金支付一切;第二,沒有支付寶,除了在網絡上購買各種書籍之外,衣食住行都花在看得見的地方,這有助於我隨時掌握金錢的走向;第三,購買超出預期的貴重物品需要提前做計劃。”
      “我最開始的目標是半年存3萬元,結果不到半年就完成了目標。我向母親炫耀,她有些不屑一顧地說,這點錢買個銀行理財產品都不夠。銀行理財產品多是5萬元起購,我不服氣,攢到5萬元的時候,我媽又打擊我,說利息太少。”崔慧嫻說。第二年年初,她開始了“隨手記”人生,開始對每月開支進行系統整理。 “每個月月初,我在手機中設定好各項預算,每日消費後立刻記賬,每晚臨睡前自覺地看支出圖表,搞清楚什麼地方花多了,什麼地方不需要花。”崔慧嫻發現,每月自由支配的30%中,有很多不必要的開支,比如茶飲、麵包和零食,比如打車和不必要的購物。她開始在夏天到來的時候減肥,將茶飲、麵包、零食改為水果,將打車變為乘公交車甚至走路,這些既有助於盡快減重,又可以在這30%中結餘1萬元。到第二年的年底,加上年終獎、壓歲錢,崔慧嫻第一次有了10萬元存款。
      二
      2011年,崔慧嫻父母所在的國企集團化,成立分公司,公開募集股份,承諾分公司運營後分紅。崔慧嫻的父親問她:“你想入股嗎?”崔慧嫻給了父親5萬元,這是她人生的第一筆投資。一年後,這家企業給予股東最大力度的分紅,達到150%,崔慧嫻的5萬元投資變成7.5萬元。
      2012年年底的時候,崔慧嫻驚喜地發現,存摺上的數字已經累積到30萬。手上有筆錢,工作穩定,崔慧嫻開始尋思投資賺錢的手段。
      從2012年年中開始,黃金的行情特別好。崔慧嫻說:“我當時犯了個錯誤,認為單價看起來便宜的紙黃金比每盎司1900美元的黃金便宜,於是在黃金上一輪大牛市的尾期,跑去銀行開戶炒紙黃金。我一個學外國文學的,沒有任何金融知識儲備,連追漲殺跌、成本平攤、風險控制、止損都不懂,僅僅依靠網絡上那些不靠譜的文章就誤以為這是一本萬利的好事情。”
      剛買了紙黃金沒多久,崔慧嫻就眼睜睜地看著黃金從每盎司1900美元跌到1600美元。 “別人說,跌了就補倉啊!我連補倉是什麼意思都不懂,半個月不到就損失了2000多塊錢。我覺得這才十幾天就損失了半個月的工資,太虧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冷靜了一段時間,決定不死扛,清盤。”崔慧嫻說。事實證明,清盤是對的,黃金最後跌到每盎司1200美元。
      這次損失之後,崔慧嫻開始思量下一步的投資計劃:是繼續存銀行或者買理財產品,然後讓通貨膨脹把一切盈利給吃光,還是自己主動出擊,把握未來?主動出擊的話,是不是需要先做好知識儲備,建立選擇標準和投資體系?
      “我把噹噹、亞馬遜網站上投資理財類排名前50位的書全部買了回來,首先翻目錄,看不懂就放一邊,等以後水平高了再看,很快我就篩出一套最簡單的入門書。我記得最開始看索羅斯的《金融煉金術》時,每個字都認識,但就是看不懂。”除了大量看書,崔慧嫻還開始關注投資論壇,翻精華帖。 “用A4紙打印出40到50頁厚厚一本,每篇我都讀了四五遍,做筆記,把零碎的知識點整理出來,再看看是不是和我的性格相合。”崔慧嫻讀這些帖子最大的感受是,性格決定一個人的投資方式:“一個激進的人是沒法穩健投資的。我要找到最適合我性格的投資體系。”從2012年年底到2013年,崔慧嫻消化了上千萬的文字,心裡有了底,然後開始做計劃。
      “我買了6.8萬元的債券型基金,然後從每個月定存的50%工資中取出2400元定投2只指數型基金和2隻股票型基金。那時候大盤已經跌到2100點,很多人肝腸寸斷,跑都來不及,我這個時候入市,身邊的人都說我腦子進水。我突然就懂了我外婆和媽媽說過的話——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此刻,我堅信大盤被低估了,市場越絕望越是我進場的時候。我要開始買股票了。”
      2013年3月1日,崔慧嫻在家裡算了一下,發現手頭可以自由支配的資金有大約30萬元,她打算用30%的資金開始建倉,然後看大盤的走勢,如果大盤一路高漲,那就不追,如果大盤持續下跌,則分批把餘下70%的子彈打光。
      在剛買入股票的兩個半月裡,大盤都走得相對平穩,指數一度維持在2300點上方。崔慧嫻正慶幸自己介入的時間點掌握得好,端午節之前大盤開始暴跌,開盤就跳空幾十點,隨後大盤斷崖式下跌。 “整個6月和7月,我一直在補倉,我也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只是本能地覺得,不停地補倉可以拉低成本,可以買到更便宜的籌碼。”崔慧嫻說。
      到2013年年底,崔慧嫻的股票格局基本定型,投入本金19萬元,股票持倉中,金融類股票占比達到70%。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