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1|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開始自己嘗試烘焙咖啡前的基本概念_1

    咖啡的烘焙度
    烘焙咖啡的過程中,對於何時該下豆,每個烘豆師都有自己的看法,然而對於何時下豆的描述或是烘焙度的描述,則是烘焙者溝通飲用者的一種有效方式。 語言的作用是形成讓雙方可以溝通的平台,烘焙度的表示則基於烘焙者要表達該批烘焙咖啡豆的烘焙狀態而提出。 當然,這就要討論到烘焙度的描述基礎了,烘焙度的描述就我個人來看,則是基於人類五感所建立的,當然近年來科學儀器的進步,對於烘焙度的看法也開始越來越精細了。 由於使用的量測儀器不同,對於烘焙度的解釋也各有一套專業用語。 例如:採用Agstron number做為咖啡豆或粉顏色的敘述。 我自己大概做了一個烘焙度討論的表格,以人類的五感為主:
    因為要將烘焙度有效的描述並讓聽者可以建構出烘焙度的概念,其實在聽者的基礎上會有很大的不同,以巴西咖啡豆來說明: A. 淺中烘焙 B. 15分鐘結束,一爆密集拉長下豆 C. Agtron number :#80 D. 烘焙色卡:A#75 E. 穀物風味,微酸
    上列五種都是描述烘焙度的說法,其實對烘豆者來說大概都是混合二~三種描述一起使用,例:這支豆子烘焙時在150度C會有明顯青草味,豆子的硬度還好,一爆開始後讓溫度不要跑那麼快,有時間讓豆體膨脹,一爆密集拉長,在聞到類似氯的氣味消失後就下豆,15分鐘、207℃。 這樣的說明描述了烘焙過程的氣味特徵、溫度、時間、對豆子的軟硬看法;但是對於烘焙不了解的人呢? 大概只說”淺中烘焙”是最快的描述方式了。
    所以在討論烘焙度這一點,有 SCAA 的標準,也有烘豆師個人的標準,哪種較佳?大概要看場合與討論的對象來斟酌了。我認為在烘焙上,仍然要以對方可以聽得懂的前提去述說,至於採用感官述說還是數據為主,每個烘豆師的感官敏感強弱不同,習慣使用的述說方式不同,大概也很難一概而論。
    ※說的人說自己的,聽的人聽自己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SOLIDER TSA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