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法國電影《登堂入室(Dans la maison)》的窺視者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登堂入室(Dans la maison)》這部電影很有趣,主軸是說一個中學生為了「寫周記」融入同學的家中,窺視他們的生活而取得自己創作的靈感。我想在這篇文章中討論身為寫作者或讀者的窺視心態。
目前工作性質的關係,無法在完整的時間看整部電影,也不是很認真地記得細節,只是針對電影敘述的精神及概念說點個人的想法。
登堂入室》 (法語:Dans la maison) 是一部法國電影作品,導演為François Ozon。改編自西班牙作家Juan Mayorga創作的舞台劇 The Boy in the Last Row
《登堂入室》主角為了寫周記而融入至同學家中
電影的故事線很單純,在不被任何人看好的巴黎郊區中學文學老師要求學生寫「一天生活」的作文以訓練文筆。大部分的學生只是寫著某天的流水帳,毫無可看性,但坐在教室最後一排冷靜沈默的克勞德寫的文章是唯一引起老師注意的——寫著自己身為一個工人階級的小孩,週末到中產階級同學拉法家中所觀察到的一切。
克勞德以自己出身勞動階級家庭的角度觀察「中產階級」的家庭,沒有意識到卻以帶有諷刺的「現實主義」手法敘述同學拉法的居家空間及家庭人物關係。
簡單說明一下:現實主義文學試圖還原人們所熟知事物的本來面貌。現實主義作家們客觀地描寫日常生活中平凡普通的活動和經歷,反對使用浪漫主義及其它各種與其相似的表現手法。
身為異國戀者,即使我不完全認同文化差異帶來的誤會很多但我通常在閱讀或看電影時總自然針對其中的文化、社會差異做出新的理解。不自覺得會想:「原來這件事情對他們而言是嚴重的⋯⋯」就如同《登堂入室》的故事本來對我而言並不是太誇張,或許跟人與人的距離有關吧?

登堂入室:為了寫作可付出的風險及代價

《登堂入室》主角克勞德趁機融入朋友的家庭
克勞德曾在作文中提到自己是故意接近拉法。
他的想法是,青少年通常不會討論自己的家庭更不可能自在的讓父母到學校接送,但拉法卻是唯一讓父母出現在學校的同學,最先僅是此引發克勞德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這個家庭,透過指導拉法數學的方式每週末進入他的家庭,從中觀察,並成為寫作靈感。
有計劃的一步步的取得拉法家人的信任跟喜愛。(主角如何操作的過程是整齣戲的重點,在此不爆雷)
這裡先說一下主角克勞德的背景,他九歲時喪母,父親因為出車禍而造成雙腿殘疾,生活條件相對差。他是個安靜且沉著的觀察者(或者可以說窺視者),在電影中扮演著說故事的角色,文學老師是個渴望故事的人也期待克勞德能寫出好的作品。
克勞德以每週一篇文章,滲透同學拉法一家的生活,甚至達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老師將克勞德的作文當成是小說在閱讀,漸漸變成一種癮,也會做出踰矩的行為⋯⋯(不破梗)

我在看《登堂入室》時有幾點衝擊的地方

窺視者
  • 作家:克勞德
  • 讀者:文學老師
一開始老師只是欣賞克勞德的作文,覺得那是全班唯一有可看性的,但當老師唸作文給老婆珍娜聽,她直接的反應是:該學生應該看精神醫生,他喜歡窺探別人的生活,這不是正常人的行為。
對不同社會階級、文化的人有所好奇心是正常的,而不經允許就將別人的生活揭露給第三人是不道德的嗎?
想到偶爾轉到台灣的(各種)談話性節目看到幾位號稱名嘴的前記者們口沫橫飛地說著他們「認識」的哪些政商名流的私下生活,大概是透過採訪或社交關係知道對方的生活,不管名嘴是否真的熟識這些政商名流,我總對這種將別人生活細節暴露給大眾的行為感到不舒服。
而假使他們真的是名人們的朋友,是不是踐踏了對方的信任度?
我覺得任何人在與別人交往時,應該都要有共識在此發生的事情是屬於兩個人之間的事,根本不需要約定或承諾此事不能透露出來。但對於寫作者而言,在不公布對方的真實姓名時揭露他們的生活狀態算是失格的嗎?
不過,說回來《登堂入室》中主角克勞德只是將拉法一家的生活寫在作文裡給老師看,若只是寫作練習,讀者只有老師一人並不預期給更多人看,這樣存在人格瑕疵嗎?我猜想,這類事情發生在台灣,應該不會被人看得太嚴重,不至於要看心理醫師。
另外還有一點是老師不經學生的同意就將其文章露出在校刊或唸給其他同學聽,是不是也侵犯了對方的權益?(在此不是要認真的說法律上的關係,而是一種在教學上尊重個人的意願)
以上的行為在我從小學到中學讀書的環境中並不算少見。作文中分享到親朋好友家作客的情景或是在課堂上老師擅自唸某位同學的文章都是正常的,僅管當事人覺得不自在甚至有點惱怒也沒人敢反抗,好像在我們的文化中已經習慣了「別人沒說『不能說』,就可以擅自公佈他的生活?」
或是對於現代人早就習慣將自己的生活暴露於社交媒體上,對於窺探人的行為也無感了。
這部電影的結局會讓你感到意外,所以我沒有破梗,建議可以找來看一下!
最後也自我反省,難道我在不知不覺中也成為了一個窺視者?
有時我會將在外國朋友家作客的過程及個人的想法寫下來,我習慣將電影和書中的文化差異標記出來,去朋友家作客也很容易自然的分出與台灣文化不同的地方將其寫在文章中,對一個寫作者而言應該是很正常不過的事。也有很多的作家會在散文、小說中寫到他們在海外生活的情境,也理當會牽扯到其他的人物,但我們在看的時候並不會覺得有任何的不妥。例如,我很喜歡胡晴舫的散文集《第三人》,其中就寫了不少真實的人物。

你認同為了寫作而將別人的生活揭露出嗎?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留言、收藏加愛心,或是在讚賞公民拍手鼓勵我!你的支持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2會員
231內容數
反意識形態的寫作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睡前確認「鎖了六道鎖」的新習慣,是從台北市搬到相隔一座橋新北市後最大的差異。
這是源自一個夢境,在夢裡我看到自己的墓碑——原來我出生於1984年,死於2000年。 我在一個歐洲風格墓園中散步,不確定自己有沒有目標,就是到處走走停停,看看墓碑上的雕像、讀著上面的碑文⋯上面寫的應該都是中文 —即使雕像都是白種人輪廓,可能還是義大利的莊園。
在這齣戲裡面,不需要用邏輯思考,也沒有一定的時間、空間。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塑造出想像力豐富的艾蜜莉,她幫助周遭的人尋找快樂。電影中卻有一種很荒謬、魔幻的的氛圍,場景的設計也是跨越時代、超越現實的,或許因為艾蜜莉這樣的女孩不可能會在現實中出現。
看完經典法國片《今生情未了》後寫了這篇很主觀的觀後文,我不確定我有抓到作者想說的或不想說的概念,他可能是一種很虛無飄渺的東西。
女孩在與男孩斷了訊息的那段期間寫了一封長信給男孩,信件經過幾次修正,擔心措辭過於正式而嚇著他或是輕率的無法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情感。
一年半後,她幾乎忘了這個男孩,卻收到他傳來的Messenger:「你好嗎?」。她想,畢竟是他有愧於她才想傳訊息詢問她現況。
睡前確認「鎖了六道鎖」的新習慣,是從台北市搬到相隔一座橋新北市後最大的差異。
這是源自一個夢境,在夢裡我看到自己的墓碑——原來我出生於1984年,死於2000年。 我在一個歐洲風格墓園中散步,不確定自己有沒有目標,就是到處走走停停,看看墓碑上的雕像、讀著上面的碑文⋯上面寫的應該都是中文 —即使雕像都是白種人輪廓,可能還是義大利的莊園。
在這齣戲裡面,不需要用邏輯思考,也沒有一定的時間、空間。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塑造出想像力豐富的艾蜜莉,她幫助周遭的人尋找快樂。電影中卻有一種很荒謬、魔幻的的氛圍,場景的設計也是跨越時代、超越現實的,或許因為艾蜜莉這樣的女孩不可能會在現實中出現。
看完經典法國片《今生情未了》後寫了這篇很主觀的觀後文,我不確定我有抓到作者想說的或不想說的概念,他可能是一種很虛無飄渺的東西。
女孩在與男孩斷了訊息的那段期間寫了一封長信給男孩,信件經過幾次修正,擔心措辭過於正式而嚇著他或是輕率的無法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情感。
一年半後,她幾乎忘了這個男孩,卻收到他傳來的Messenger:「你好嗎?」。她想,畢竟是他有愧於她才想傳訊息詢問她現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在窗邊》是2022年的日本電影,講述了關於外遇及關係處理的故事。導演今泉力哉以及其作品均探討主題圍繞在人身上,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放大檢視及討論。整部電影完全使用兩人對談及接觸到的物件敘述和解釋,從細微的日常中,串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此作品是導演今泉力哉自編自導,展現他獨特的人物描摹及刻畫之細膩。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源起是看了一部德國電影「惡魔的教室」。 故事的的開始是為了一項「社會實驗」。並不容易說初衷好壞…只是過程讓原本是高中生(書裡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開始「認同自己的角色」扮演。而在主事者(教師以及書中的大學教授身兼獄監)的容許下,事態發展出人性之惡,電影裡後來有位學生因此中彈身亡,而該教師也坐上警車
Thumbnail
想像自己回到國小二年級,坐在你隔壁的內瑪札迪已經是第三次沒有把回家功課寫在作業簿上,被老師罵得哭出來,老師警告:如果還有下次,就要把他退學。放學後,你發現自己把內瑪札迪的作業簿帶回家了,在電話不普及的年代,你甚至不知道他家住哪裡,此時,你會如何應對?
Thumbnail
《風之影》是一部描寫關於西班牙佛朗哥獨裁統治時期的小說,描述了一個少年尋找作者以及作者其他作品的探祕過程。全書充滿著詩意的雋永語句,滿滿是哥德小說的傳奇氛圍。
Thumbnail
校刊社前來詢問卡拉老師專訪可否提前,為了躲避其他老師的追問,卡拉選擇先讓自己喜愛的孩子們進行訪問,沒想到訪問的過程卻像是犯罪嫌疑人進到警局做筆錄。關於校園竊盜案,為何是學生先遭到懷疑?關於老師向庫恩小姐提出的指控,是否能公開直接的證據?孩子們犀利的問題直指老師,卡拉只能針對問題一一進行答覆,必要時還
你們是否也曾經歷過校園愛情? 時間回到國二下  某天班上轉來一位男同學 我稱他為小毅 那時下課鐘聲響起 準備打掃環境 他坐在靠窗的位置上 而我剛好打掃的地方是在他旁邊的走道 和幾個朋友們議論著然後湊到他身旁 我先開口問說 :「你叫什麼名字!」 他小聲地說了他的姓名 而我們沒有聽清
Thumbnail
當初會想讀這本<後窗與另幾宗謀殺>的原因 是因為很小的時候看過“鳥大師“(誤)希區考克拍的“後窗“ 雖然大部分畫面隨著時間在記憶中被推到底層 以至於有點淡化 但對於電影中那種都市街道後巷間錯綜的生活樣貌 大都市匿名性帶來的在物理尺度上親密與精神上疏離的對比 都讓這部電影帶著一種很有意思的味道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法國電影,深刻展現了教育與人性之間的關係。 這部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講述了一位叫做克萊門特·馬修先生的音樂老師在一所寄宿學校里通過音樂改變了一群被社會邊緣化的學生的故事。 影片透過細膩的鏡頭語言,展現了學生內心的孤獨與掙扎。 這些學生來自各種背景,有的是因為家庭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在窗邊》是2022年的日本電影,講述了關於外遇及關係處理的故事。導演今泉力哉以及其作品均探討主題圍繞在人身上,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放大檢視及討論。整部電影完全使用兩人對談及接觸到的物件敘述和解釋,從細微的日常中,串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此作品是導演今泉力哉自編自導,展現他獨特的人物描摹及刻畫之細膩。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源起是看了一部德國電影「惡魔的教室」。 故事的的開始是為了一項「社會實驗」。並不容易說初衷好壞…只是過程讓原本是高中生(書裡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開始「認同自己的角色」扮演。而在主事者(教師以及書中的大學教授身兼獄監)的容許下,事態發展出人性之惡,電影裡後來有位學生因此中彈身亡,而該教師也坐上警車
Thumbnail
想像自己回到國小二年級,坐在你隔壁的內瑪札迪已經是第三次沒有把回家功課寫在作業簿上,被老師罵得哭出來,老師警告:如果還有下次,就要把他退學。放學後,你發現自己把內瑪札迪的作業簿帶回家了,在電話不普及的年代,你甚至不知道他家住哪裡,此時,你會如何應對?
Thumbnail
《風之影》是一部描寫關於西班牙佛朗哥獨裁統治時期的小說,描述了一個少年尋找作者以及作者其他作品的探祕過程。全書充滿著詩意的雋永語句,滿滿是哥德小說的傳奇氛圍。
Thumbnail
校刊社前來詢問卡拉老師專訪可否提前,為了躲避其他老師的追問,卡拉選擇先讓自己喜愛的孩子們進行訪問,沒想到訪問的過程卻像是犯罪嫌疑人進到警局做筆錄。關於校園竊盜案,為何是學生先遭到懷疑?關於老師向庫恩小姐提出的指控,是否能公開直接的證據?孩子們犀利的問題直指老師,卡拉只能針對問題一一進行答覆,必要時還
你們是否也曾經歷過校園愛情? 時間回到國二下  某天班上轉來一位男同學 我稱他為小毅 那時下課鐘聲響起 準備打掃環境 他坐在靠窗的位置上 而我剛好打掃的地方是在他旁邊的走道 和幾個朋友們議論著然後湊到他身旁 我先開口問說 :「你叫什麼名字!」 他小聲地說了他的姓名 而我們沒有聽清
Thumbnail
當初會想讀這本<後窗與另幾宗謀殺>的原因 是因為很小的時候看過“鳥大師“(誤)希區考克拍的“後窗“ 雖然大部分畫面隨著時間在記憶中被推到底層 以至於有點淡化 但對於電影中那種都市街道後巷間錯綜的生活樣貌 大都市匿名性帶來的在物理尺度上親密與精神上疏離的對比 都讓這部電影帶著一種很有意思的味道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法國電影,深刻展現了教育與人性之間的關係。 這部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講述了一位叫做克萊門特·馬修先生的音樂老師在一所寄宿學校里通過音樂改變了一群被社會邊緣化的學生的故事。 影片透過細膩的鏡頭語言,展現了學生內心的孤獨與掙扎。 這些學生來自各種背景,有的是因為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