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9/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Day 25

    民國10~20年左右的日據時代,對於台灣為數眾多的佃農們是段艱困的時期;阿嬤因家中貧困從七歲就到鄰村一個大家庭做童養媳,經過一段辛苦的日子,於23、25歲時產下二子;後因丈夫猝逝,家中一大片租來的田地靠著一介女流帶著兩名幼子實在耕作不來,所以招贅了阿公入門,阿公帶著前妻過世後留下的兩名女兒來阿嬤家,之後又和阿嬤生了二個女兒,之後兩人共組的複雜大家庭的大兒子在11歲時因病夭折,所以阿嬤在隔年於35歲高齡再產下一子。
    民國29年,我的父親,就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於龍井鄉xx村出生;對於幼時學齡前的艱困農村生活,很少聽到老爸詳細描繪,只有每年過年期間小年夜子時拜天公,或是除夕圍爐前拜祖先,坐在一樓客廳或是三樓神明桌前,在等著天兵天將或祖先享用時,偶爾聽老爸分享一些兒時回憶,所以知道他看過轟炸機低空掠過老家旁的竹林上,知道他小時候常常在防空警報響起時要躲到防空洞,知道他要幫忙放牛和家裡一些跑腿雜事。
    民國35年台灣光復後,他的日本名字改回中文名,於焉開始了他的求學生涯;因為他是么子,算是生回來補償阿嬤失去的次子,所以備受寵愛,而且在小學時期就展現聰穎資質,所以家中希望他多讀書,農事則多靠阿公和阿伯勞動,老爸變成只有在學校放假時幫點忙。
    民國40年,台灣政府實施 375減租,佃農得以低價承購自己耕作的田地,阿公和年輕勤奮的阿伯當時因此承購下不少田產;這也間接種下未來兄弟兩在分家產時,阿伯拿走大部分田產,老爸也不吭聲,因為體認到是大哥年輕時的辛苦才維持住家業。
    年輕求學階段的事情,老爸也講得不多,只知道他初中畢業考上台中一中時,因學校錄取通知寄到家中,阿公不識字所以也沒特別注意通知函內容,錯過了學校入學報到日期;等到友人提醒,阿公才帶著老爸趕到學校,還好有貴人幫忙爭取,才得以順利入學就讀;當時為免每天通車辛苦,老爸是寄住在台中市原子街的姐姐家中閣樓小房間內苦讀了三年。
    高中考大學第一年,他考上淡江,想念公立學校替家裡省錢,所以還多準備了一年重考,結果第二年還是考上了淡江化學系,當年是村內第一個大學生,家裡放了一大串鞭炮慶祝;阿公還特別準備了一萬元讓他北上讀四年的私立大學,這幾年離鄉背井他也結交了幾位很要好的終身好友。
    當年男生要當三年兵,大學畢業生免考試就是當預官,老爸運氣好還抽到空軍在台北航空站每天上下班的涼缺,晚上下班就可以兼差當家教賺外快。年輕的他正式進入職場前的這段經歷,可能也讓他對於從事教育工作有了初步的興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