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有提過,目前部隊的女性比例大約是15%,但女性有很明顯集中在某些官科、特殊性質部隊和階級的傾向。(以下的比例較高都是指高於女性在整體部隊中所佔的比例(高於15%),而不是超過50%)
「人事、行政、預財、政戰等等官科的女性多於步兵、砲兵、裝甲等等官科」部隊中有不同的官科,有一些比較硬的官科,(以陸軍來說)如步兵、砲兵、裝甲兵,也有一些比較柔性的官科,如行政、財務、政戰、軍醫,女性集中在這些柔性官科的比例就很高。就舉我當時所在的部隊來說,所有的辦公室裡,人行科(人事行政科)和政戰科的辦公室,女性比例最高,甚至超過50%;作戰科女性的佔比就非常少,甚至整個辦公室沒有女性。
「後勤部隊的女性比例高於戰鬥部隊」
部隊單位又依性質可以分為一般勤務部隊、戰鬥支援部隊、戰鬥部隊(我自己所處的連級單位是屬於戰鬥支援部隊)。在一般勤務部隊的女性比例遠遠高於戰鬥支援部隊及戰鬥部隊的比例,就以我自己的單位來說,在部隊六年,連隊上有許多人事調動,但連上女性比例幾乎沒有超過15%過,另外一個砲兵單位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女性不超過10%。反觀隔壁的一般勤務連隊,女性比例動輒超過30%。
「基層單位的女性比例多於高師單位」
上到國防部的
性別平等專區就可以看到很多的資料,這兩年高階女性長官的比例仍舊是出奇的低。部隊已經招收女性將近30年,但女性將軍的數量兩隻手數的出來,不只是將軍,連校級女性都非常少見(比例絕對低於15%)。而自己在支援時也曾到軍團級或司令部級的單位,在那樣的階層,幾乎看不到高階的女性。每個基層單位(旅級)的最高階長官,也幾乎都是男性,反觀基層部隊,女性士官、士兵的比例都非常的高。
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以下用詞較尖銳,閱讀請斟酌)
主要原因大概有兩個(但背後有許多複雜的階級、指揮體系等原因影響,這邊我只強調性別因素)
原因一-「男主外,女主內」、「男性能力較佳」的觀念仍強烈存在在部隊中
不可諱言地說,在部隊中,許多男性仍然將女性當成花瓶,甚至許多女性自己也將自己定位為專門處理文書工作的位置。這樣的觀念從近30年前部隊開放女性官兵加入時,就一直存在著,直到現在。雖然現在部隊大部分的職位「名義上」都沒有性別限制了,但觀念上仍然深深地被影響著。
在加入部隊、升遷、調單位等需要作選擇的時間點,不管是女性本身的意願或是單位環境都深深地受到「身為女性」這一件事的影響(別急著否認),有多少女性在加入部隊時,想去一些特別的官科或單位,卻因為單位沒有開「女生缺」或是不收女性而無法如願以償,不管表現的再優秀?有多少女性聽過連上的男性在抱怨「新來的又是女生」,有多少女性在升遷時,評比和男性一樣優秀,甚至更優秀,但卻需要將機會讓給學長,因為他的年資比較老(我從來沒聽過要學弟把機會讓給學姐的案例)。在女性升遷時,能力往往都會先因為性別而被打折,就算沒有人真的說出來。
原因二-家庭仍被視為阻礙女性前進的因素
女性在家庭方面仍然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極深,許多優秀的女性往往因為家庭、生育因素而在部隊升遷路上「夭折」。(當然這個情況不只在部隊發生,在臺灣大部分的職場都是這樣)部隊在階層改變的腳步非常緩慢,要培養一位高階幹部往往需要十幾二十年的時間,所以年資對於軍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女性如果想要成為母職,在懷孕、生產、坐月子這些時間,對部隊經歷來說,都是非常不利的,且雖然部隊有「留職停薪」的政策,但在夫妻兩者都是軍人的狀況下,由女性留職停薪的比例遠高於男性。
與同個起跑點出發的男性比起來,女性因為生產、坐月子、留職停薪所少掉的這些年資,足以讓她落後好一大截,有許多人甚至因為家庭而放棄了軍旅,更別說部隊對於女性生理不同的不友善(這在後面的工作表現文章會再討論)。男性可以同時升遷到高階職位又擁有家庭,女性擁有家庭時往往等於放棄自己的軍旅生涯(當然也有少數同時擁有的女性,但比例實在是少到很可憐)。
這兩個原因存在已經很糟了,但更糟的是部隊對於這件事的習以為常,導致部隊中的「玻璃天花板效應」往往比其他職場更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