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朋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論語
    看著飄落地上的紙條,我不禁發楞起來。
    那是一張很久的小紙條,被裁切的四四方方已方便隨身攜帶,表面被膠帶保護著來承載久遠的記憶。上面很簡潔,只有四大點與兩個日期: 1. 沒有時間觀念,輕重緩急 2. 換位思考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怪胎,未顧及他人眼光 4. 思考都要深思熟慮,下一步,出口前 2016年10月29日 X留 2018年改善期限
    也就是這張紙條,讓我突然想起他。
    若要說真的朋友,婚禮上會邀請當伴郎的那種,我想我就只有一個。他是我在二技結交的,雖然在五專時就常聽說他的學霸盛名,但當時的我們並不同班,只是一起做入學申請書的萍水之交,但他第一次找我合租的時候,真的深感訝異。
    當時問他緣由,他只淡淡回我一句:因為你是個好人。
    沒想到這句話在多年之後成為我的心靈支柱。當時第一次離鄉背井到外地求學的我,順理成章的讓他成為人生中第一位師傅。他自小家境清貧,因此自律甚嚴,當天上課內容必須在當天消化掉,洗澡都洗冷水,餐費一個禮拜控制在200元以內,沒事就跑圖書館,因為電費跟位置都不用錢。
    也就是他帶領我走入苦行僧般的生活,雖然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對於靈魂淬鍊的必要性,但也誤打誤撞的帶領我進入自律的世界,讓從小衣食無憂的我從新定義自律帶來的好處。
    當時在二技的時候,同期的還有五專一票過來的「朋友」,雖說是朋友,但我很少在其中感到純粹的快樂。也就是認識他之後,我才明白我對朋友的需求,也就是跟他相處的那段時間,才定義了成為我朋友的門檻。
    你對死亡有甚麼看法?
    這條門檻不但定義我對朋友的看法,在之後也成為我選擇伴侶的必要條件之一。因為只有當我們在面對生命終極結局的時候,人才能卸下他的外殼,因此我們也就能從他回答中看到他對生命態度的本來面目。
    現在再回頭看看,也是他當時不斷的深入跟我討論關於幸福、關於生死、關於情(親情/友情/愛情)等等直擊生命最深處的哲學議題,才勉強敲裂那名為「被害者心態」的自卑外殼,讓生命得以透氣與舒展。
    也就是這時,長久以來交友的挫敗感,也逐漸被他的三觀給甜蜜起來。
    而在畢業後,隨著軌道的不同,我們還是稀疏起來。但不變的是,依然可以一接電話就聊兩三小時;依然可以第一個告訴對方人生最深層的難題;依然不管多忙多遠,每年依舊可以選擇一天來聚聚。
    2019年是個令人難過的一年,也是令人蛻變的一年。在沒有他的那一年,面對巨大情感創傷而失去信念的我,依靠他留下來的習慣與課題重新站了起來。 那張紙條就是他留下來的課題,明確的指出四大缺點,並希望我能在出社會前改正,以免遭受不幸。
    後來我們在一次閒聊中聊了這個話題,並鄭重表達我的感謝。他聽完後不語許久,只是搖著手中的威士忌,「你知道我當初為什麼合租不選別人,而是選擇你嗎?」在啜飲一口後,他問到。
    「因為我是好人?」「對!真正想成為好人的人,而不是想活在道德制高點的人。」他眨了眨眼,繼續說到,「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對任何人釋出善意,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一直看到別人的好,最重要的是,我可是出了名的難搞,你卻覺得還好。這可是一個很大的優勢,我的朋友,很高興你的本質依舊如此單純。」被他誇的如此,還真的還有點害羞。「是嗎?可我覺得我已經變複雜了欸…」「不是的,你依舊保有單純,等你出社會後就知道我在說甚麼了。重要的是,我希望你可以永遠保有這個特質。」他敲了一下酒杯,「敬單純。」
    今晚,當躺在床上想著他講的那段話時,突然有點明白古人說的智慧,「若要認識一個人,你就去觀察他最親密的朋友是什麼樣子就知道了。」是啊,良禽擇木而棲,就算自己在這充滿功利社會的眼中是顯得多麼愚蠢與傻勁,但也正是我選擇了我,選擇活出自己的樣子,因此,我與他才能相遇。
    或者應該說,才能與我所羨慕的友誼相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