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王國」有兩種語境意義

第一種是描述由國王統治的實體,國王領土自然稱為王國,例如英格蘭王國和法蘭西王國

第二種是描述在一定範圍中,擁有一定自主權力的實體,例如「家裡就是我自己的小王國」

公視劇《斯卡羅》的故事主體斯卡羅,是位於瑯嶠的聯盟酋邦,在維基或許多文獻中,常通稱為斯卡羅王國。有人認為這種稱呼不精準,因為首領正式稱謂並非國王。但若是第二種廣義語境,稱之為王國的確說得通

從更大尺度來看,過去台灣不只高地酋邦是王國,連平原也是王國林立

除了大肚和大龜文這些已被通稱為王國的勢力以外,閩越和客家的大姓邦主統治範圍也是王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罩霧林家。通過戰爭兼併、土地購買與商業貿易,這些平原王國的實權與影響力,不會比卓杞篤還少

下圖是1444年的中西歐地圖。各個勢力犬牙交錯的封建關係,正是18、19世紀台灣的真實樣貌。在20世紀之前,台灣就是這麼一個邦國林立的世界

raw-image


avatar-img
戰國福摩薩的沙龍
88會員
14內容數
從海國興起到戰國對峙 從動盪年代再到邦國共榮 有如福摩薩史詩的台灣歷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戰國福摩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915年的噍吧哖戰爭是台灣人以中封建形式動員的最後一場戰鬥,這轉捩點可視為台灣版西南戰爭。我們可以從這場戰爭,大概知道19世紀的領主合戰是怎麼動員的,也可以一窺19世紀社會的宗教因素
1600到1900年發生在台灣的攻城戰約90場上下
沙丘香料與家族鬥爭,與台灣歷史有什麼關係呢? 這要講到台灣歷史上,一個堪比沙丘香料的物資--樟腦
1915年的噍吧哖戰爭是台灣人以中封建形式動員的最後一場戰鬥,這轉捩點可視為台灣版西南戰爭。我們可以從這場戰爭,大概知道19世紀的領主合戰是怎麼動員的,也可以一窺19世紀社會的宗教因素
1600到1900年發生在台灣的攻城戰約90場上下
沙丘香料與家族鬥爭,與台灣歷史有什麼關係呢? 這要講到台灣歷史上,一個堪比沙丘香料的物資--樟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