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膚之痛的英法聯軍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英法聯軍後開放的商埠
鴉片戰爭是滿清步向衰落的標記,也是中國被迫走進現代世界的起始點。這是從意義上的解說,但戰爭後,整個社會沒有太大的改變,朝廷依然陶醉於天朝大國。英法聯軍雖然被視為鴉片戰爭的延續,意義上不及鴉片戰爭的重要,卻是帶來切膚之痛,真實地改變政治及社會的面貌,並引發部分官員的反省,帶來真實而具體的改變。
簡言之,英法聯軍 (1856-1860) 由兩階段的戰役所組成,前階段被稱為修約戰役,即修訂南京條約引發的軍事衝突,廣州被佔領,聯軍直迫天津,後階段被稱為換約戰役,即交換停戰條約時,中英為登岸位置再次引發軍事衝突。由於一敗再敗,中英先後簽訂了「天津條約」及「北京條約」,內容較南京條約廣泛及深刻。
透過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列強把鴉片戰爭後取得的利益進一步堅固及擴充。第一,戰前的五口通商都位處東南沿海,遠離政治中樞,但新增開放貿易的商埠達十一個,包括長江中游的漢口及靠近京師的天津,西方商品可以傾銷全國各地。由於沿長江設有商埠,戰前英國軍艦只可以停泊在商埠,就因戰艦往來商埠而變成內河航行權,日後列強軍艦以保護國民為名游走內陸,打撃了滿清的國防能力。
其二,主權的進一步喪失。關稅協訂本來是南京條約的附則,新條約下納入正式條文,訂明一般商品值百抽五,滿清失去關稅自主權。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令滿清領土主權進一步喪失。戰前已有領事裁判權,但只限於民事糾紛,新條約下擴展至刑事訴訟,即滿清不能審理英國國民,嚴重打撃司法自主權。
鴉片合法化, 各地公開營辦煙館, 毒害漫延 (網絡圖片)
英法聯軍中戰敗,不但打撃滿清政府的威信,更具體地影響民生。其一,鴉片改稱為洋藥,成為合法商品。雖然滿清從中得到豐厚的稅收,但毒害帶來的社會代價實在無法計量。其二,條約先允許自由遊歷及傳教,後允許租買土地興建教堂,日後傳教士與民間經常發生衝突,帶來社會不安。其三,列強可以招募華工出洋,由於沒有得到妥善管理,令大量百姓被騙到外地做苦工,被稱為「賣豬仔」,製造了社會問題。這些相對於中國主權的「小事」,卻是貼身地影響百姓每天的生活。
圓明園遺跡 (網絡圖片)
關於英法聯軍的影響,有兩項值得想一想。雖然英法在戰爭中取得諸多利益,但最大的贏家或許不是英國或法國,而是俄國。俄國以調停人的角色,向滿清爭取權益,甚至以武力威迫,不但取得與英法相若的特權,更藉口勘察疆界,最終從中國的東北及西北奪取超過百萬平方公里的廣闊土地,較之九龍司一片彈丸之地,完全無法相比。
雖然英法聯軍的慘敗帶來部分官員的反思,促成洋務運動,但絕不能因而美化英法的侵略行為。英法聯軍佔領北京,燒毀圓明園,重創了滿清的尊嚴,帶來危機感。恭親王被指派留守北京議和,在危機感下,同時目睹西方武備的先進,因而推動洋務運動,學習西方。但「因」與「果」只說明事件的相關性,不能胡亂地加上價值判斷,以為有善良的「果」,「因」就可以從醜陋化為美善。因此,英法聯軍促成了洋務運動是事實,說成是戰爭的「正面」影響,需要小心解讀,如果說成「幸好慘敗」就絕不恰當了。
順道一題。聯軍進京前夕,咸豐帝出走,最後死於熱河。經過一番權力鬥爭,慈禧太后掌權,成為接下來五十年的真正執政者。這是英法聯軍帶來的一宗「意外收穫」,不是考試需要背誦的標準答案,卻帶來滿清政治的微妙變化。
avatar-img
21會員
88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ai Shi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鴉片戰爭後十四年,中英戰火再起,英法聯軍 (1856-1960) 爆發。它被稱為「聯軍」,但以英軍為主體,英將領指揮,法軍只是配角,所以討論原因時只見「英國」。英法聯軍又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意思不是為鴉片貿易而再起戰雲,而是指鴉片戰爭的延續,是為解決鴉片戰爭引起的問題而引發的軍事行動。
鴉片貿易是英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所採取的手段。嘉慶年間,鴉片的輸入量急速增加,至道光年間,鴉片幾乎成為輸入中國的唯一「商品」,每年進口超過三萬商,無數國民染上毒癮。
鴉片戰爭由鴉片問題引致,這個答案清晰不過。至於鴉片戰爭前,中英兩國的關係緊張,是一個不相干的話題嗎?這就值得學習者細心想一想。 中英在貿易觀念及外交觀念的差異,跟戰爭沒有直接關係,這是準確的描述,簡單來說,沒有政權會單純為了文化差異而開戰。不過,中英差異也不能說跟戰爭沒有關係。
清初的統治政策,是高壓與懷柔並用,以產生剛柔並濟的效果,既震懾反抗勢力,又爭取漢族認同。針對被統治者的特性,滿清分別為百姓和士人設計相應的高壓政策和懷柔政策,以達到鞏固統治的效果。
雍正一朝的張廷玉、鄂爾泰,乾隆一朝的傳恆、和珅,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都是擁有軍機大臣身分的清初大臣。 軍機處的前身是南書房。這本來是皇帝學習的地方,康熙帝順勢親自選拔翰林學士在此當值,以「南書房行走」職銜,充當皇帝的智囊,形成君臣密議朝政的模式。
滿清入關後,為了鞏固政權,於是推行高壓與懷柔政策,一方面以武力強權來鎮懾百姓,另一方面以利誘手段來收買民心。偏重於高壓,或許會重蹈大元速亡的覆轍,偏重於懷柔,或許難以駕馭文化水平較高的漢族,於是滿清採用剛柔並濟的統治手段。
鴉片戰爭後十四年,中英戰火再起,英法聯軍 (1856-1960) 爆發。它被稱為「聯軍」,但以英軍為主體,英將領指揮,法軍只是配角,所以討論原因時只見「英國」。英法聯軍又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意思不是為鴉片貿易而再起戰雲,而是指鴉片戰爭的延續,是為解決鴉片戰爭引起的問題而引發的軍事行動。
鴉片貿易是英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所採取的手段。嘉慶年間,鴉片的輸入量急速增加,至道光年間,鴉片幾乎成為輸入中國的唯一「商品」,每年進口超過三萬商,無數國民染上毒癮。
鴉片戰爭由鴉片問題引致,這個答案清晰不過。至於鴉片戰爭前,中英兩國的關係緊張,是一個不相干的話題嗎?這就值得學習者細心想一想。 中英在貿易觀念及外交觀念的差異,跟戰爭沒有直接關係,這是準確的描述,簡單來說,沒有政權會單純為了文化差異而開戰。不過,中英差異也不能說跟戰爭沒有關係。
清初的統治政策,是高壓與懷柔並用,以產生剛柔並濟的效果,既震懾反抗勢力,又爭取漢族認同。針對被統治者的特性,滿清分別為百姓和士人設計相應的高壓政策和懷柔政策,以達到鞏固統治的效果。
雍正一朝的張廷玉、鄂爾泰,乾隆一朝的傳恆、和珅,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都是擁有軍機大臣身分的清初大臣。 軍機處的前身是南書房。這本來是皇帝學習的地方,康熙帝順勢親自選拔翰林學士在此當值,以「南書房行走」職銜,充當皇帝的智囊,形成君臣密議朝政的模式。
滿清入關後,為了鞏固政權,於是推行高壓與懷柔政策,一方面以武力強權來鎮懾百姓,另一方面以利誘手段來收買民心。偏重於高壓,或許會重蹈大元速亡的覆轍,偏重於懷柔,或許難以駕馭文化水平較高的漢族,於是滿清採用剛柔並濟的統治手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兵荒马乱事维艰,百万苍生若倒悬。往日繁华都市里,疮痍满目少人烟。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Thumbnail
中國近代戰敗後,其內政受到列強極大的干預和限制。這被近現代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恥辱。這帶來兩種主要的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一種意識到應該向更發達的國家學習,主要就是向西方國家學習,學習它們先進的技術;以追趕上發達國家,從而擺脫列強對中國事務的干預和影響。這種反應首先表現在清王朝1861年至1895年間開展的
Thumbnail
總督府町,一個充滿權力紛爭之地,因為對岸清廷長期對內、外戰爭,原來具領導地位的清廷已無權力, 這塊高砂已是落入日人的領土任人宰割,沒有實權傀儡政府成為各個軍閥的利用對象,在這之前為清廷都沒有勝算了早早撤軍了, 只留下地方角頭抗日,先是台灣民主國的成立,後為北部簡大獅(1898)、中部柯鐵虎,南部
Thumbnail
貓奴的代表就是民國時期的那些風雲人物,被記上一筆的成為一方歷史,被民間八卦的便成為風雲傳奇。
我曾說過,九一八事變后,國軍被共黨與日寇兩面夾擊。全面抗戰開始后,日寇與共黨仍然兩面夾擊國軍。共黨為了擴張地槃,攻擊國軍。國軍反擊,替共匪解圍的是正是日寇。下面我以共黨公開文件證明,請看以下兩例: 1、民國 30 年(1941 年)1 月 13 日,毛匪、朱德等致電劉少奇、陳毅:“據去春晉東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台灣教科書及老師過去撒了個大謊言, 說美國將參加八國聯軍侵華所得到的賠款捐還給中國, 成立清華大學, 讓50-70年代的學生都對美國感恩戴德. 事實上美國並沒有退回庚子賠款。而是美國多要了錢(不知道是故意算錯?還是不小心的?),向中國拿了超額的賠款,但美國並沒有主動退回這筆不義之財, 而是等到清廷駐
中華民國解除戒嚴。一九九六之後發生了什麼事? 當有心人成了天成的眷屬! 並非天成。是自己願成或不願而已。
Thumbnail
一、關於法軍攻打台灣的理由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政治的延伸,必須要理解法軍攻打台灣的理由,才能正確的解讀法軍的行動方針。事情發生在1884年,法國在普法戰爭戰敗之後背負了大量的戰爭賠償(50億法郎,約等於今天1.15兆新台幣,大概是把現代台灣一年的財政收入全部噴光。根據俾斯麥的計算
Thumbnail
兵荒马乱事维艰,百万苍生若倒悬。往日繁华都市里,疮痍满目少人烟。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Thumbnail
中國近代戰敗後,其內政受到列強極大的干預和限制。這被近現代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恥辱。這帶來兩種主要的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一種意識到應該向更發達的國家學習,主要就是向西方國家學習,學習它們先進的技術;以追趕上發達國家,從而擺脫列強對中國事務的干預和影響。這種反應首先表現在清王朝1861年至1895年間開展的
Thumbnail
總督府町,一個充滿權力紛爭之地,因為對岸清廷長期對內、外戰爭,原來具領導地位的清廷已無權力, 這塊高砂已是落入日人的領土任人宰割,沒有實權傀儡政府成為各個軍閥的利用對象,在這之前為清廷都沒有勝算了早早撤軍了, 只留下地方角頭抗日,先是台灣民主國的成立,後為北部簡大獅(1898)、中部柯鐵虎,南部
Thumbnail
貓奴的代表就是民國時期的那些風雲人物,被記上一筆的成為一方歷史,被民間八卦的便成為風雲傳奇。
我曾說過,九一八事變后,國軍被共黨與日寇兩面夾擊。全面抗戰開始后,日寇與共黨仍然兩面夾擊國軍。共黨為了擴張地槃,攻擊國軍。國軍反擊,替共匪解圍的是正是日寇。下面我以共黨公開文件證明,請看以下兩例: 1、民國 30 年(1941 年)1 月 13 日,毛匪、朱德等致電劉少奇、陳毅:“據去春晉東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台灣教科書及老師過去撒了個大謊言, 說美國將參加八國聯軍侵華所得到的賠款捐還給中國, 成立清華大學, 讓50-70年代的學生都對美國感恩戴德. 事實上美國並沒有退回庚子賠款。而是美國多要了錢(不知道是故意算錯?還是不小心的?),向中國拿了超額的賠款,但美國並沒有主動退回這筆不義之財, 而是等到清廷駐
中華民國解除戒嚴。一九九六之後發生了什麼事? 當有心人成了天成的眷屬! 並非天成。是自己願成或不願而已。
Thumbnail
一、關於法軍攻打台灣的理由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政治的延伸,必須要理解法軍攻打台灣的理由,才能正確的解讀法軍的行動方針。事情發生在1884年,法國在普法戰爭戰敗之後背負了大量的戰爭賠償(50億法郎,約等於今天1.15兆新台幣,大概是把現代台灣一年的財政收入全部噴光。根據俾斯麥的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