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推行君主獨裁的原因

更新於 2024/08/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明太祖畫象, 或說有醜化太祖之嫌, 或說貼近真象, 因為太祖童年經歷苦難, 面上留有種種痕跡合乎常理。(網上擷取故宮博物館藏品圖片)

明太祖畫象, 或說有醜化太祖之嫌, 或說貼近真象, 因為太祖童年經歷苦難, 面上留有種種痕跡合乎常理。(網上擷取故宮博物館藏品圖片)


明太祖朱元璋,擁有傳奇的一生。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並起的局面下,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穩健策略,先後統一南北,最終建立新皇朝。朱元璋驅逐了元順帝,迫使其退守漠北,結束了蒙古族近百年的統治,政權重歸漢族手中。朱元璋即位後,對中央集權的政治模式進行改革,推行君主獨裁,被視為進入極權時代的標記。對明太祖朱元璋的評價,存在寬廣的討論空間,但無論持正評還是負評,朱元璋的劃時代角色,相信不會被質疑。

明太祖廢除宰相,並推行連串嚴厲的統治手段,被稱為「君主獨裁」。自秦始皇推行君主制度,推行中央集權,政治權力最終都在君主手中。(當然,君主能否運籌帷幄是另一回事。)因此,這裡的「獨裁」不是相對於民主,即使古代有開明的君主,意思只是他願意「放手」,而不是他被「束手」。所謂君主獨裁,是制度上君主不但是最高的裁決者,也成為唯一的決策者。君主是否真的可以「獨」自「裁」決所有軍國大事是另一回事,但理論上是由他來決定一切軍國大事。

明太祖為甚麼要推行君主獨裁?這是一個富討論性的題目。主流觀點,跟朱元璋的自卑感有關。朱元璋出身寒微,屬於平民百姓中的貧困戶。一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及大部分家人的性命。為了生存,朱元璋投靠皇覺寺當行童,但皇覺寺在財困下也得「裁員」,朱元璋被打發離開,淪為遊方僧。其後朱元璋投靠反元勢力郭子興,時年廿五,命運開始改變。

苦難的童年,當然沒有讀書學習的機會,甚至經歷近乎乞丐的化緣生活,培育了朱元璋的自卑性格,苦難的童年成為他飛黃騰達後的忌諱。這是合理推論,卻難以客觀引證。

其中一個引證,來自明太祖一朝的文字獄。一位杭州官員遞上賀表,當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的語句,卻被明太祖強行解說,「光」表示沒有頭髮,「生」跟「僧」近音,被認為影射他做過和尚,於是處死這位官員。然而,據學者考證,或許因誤傳而失實,這位官員徐一夔卻活到八十多歲。換言之,這類文字獄的真實性受到普遍質疑,大多據野史而流傳。

明太祖對官員極度猜疑,有文字獄不足為奇,但如果以諧音來上綱上線,似乎不是真象,也未免把明太祖的自卑感誇大至歇斯底里的地步。如果有官員刻意挖苦當今聖上,受罰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明太祖常以童年的苦難來警戒官員,反映了他沒有視童年為忌諱。回到主題,為甚麼明太祖推行君主獨裁呢?除了童年帶來的自卑感,是否也可以從另一角度理解朱元璋的童年。

明太祖頒布「大誥」, 是針對官員的法典, 也是當世的政治教本, 百姓藏有此書甚至獲罪時得以減刑。(改編自網上圖片)

明太祖頒布「大誥」, 是針對官員的法典, 也是當世的政治教本, 百姓藏有此書甚至獲罪時得以減刑。(改編自網上圖片)

朱元璋所受的苦難,不但是天災,更是人禍。官員腐敗,沒有好好處理天災帶來的社會問題,冷待水深火熱中的百姓。元朝政府受其遊牧文化影響,君主的權威不足,對官員相對放任,令貪污問題嚴重,更是百姓苦難的根源。換言之,朱元璋的苦難童年,讓他深切體會整治官僚的重要,於是從元朝的寬鬆,推至鐘擺的另一端,對官員極度猜疑。同時,朱元璋即位後,對民生非常關注。換言之,童年經歷帶來的,既有一份個人的自卑感,也是一份對時局的分析角度,於是推行君主獨裁。

也有一種說法。明太祖推行君主獨裁,是針對當時的獨特政治處境。太子朱標於洪武廿五年離世,打亂了儲君的部署。皇太孫朱允炆年輕,累積的政治資本有限,加上其才智平庸,為了確保承傳的順利,於是推行君主獨裁。但要留意,大部分獨裁措施早已落實。皇太孫被立後,明太祖殺大將軍藍玉,受牽連者達一萬五千人,去除對君權的潛在威脅。明太祖也打消廢除錦衣衛的念頭,以確保君主控有的秘密警察。因此,太祖推動君主獨裁原意不是維護皇太孫,但維護皇太孫令太祖更堅定推行君主獨裁。

明太祖朱元璋推行君主獨裁,與他的童年陰影有關,從負面角度,太祖的自卑感,培育了他的猜疑心理,以君主獨裁來保護權位,另一方面,太祖總結童年經歷,採取嚴控官員,關懷百姓的國策,以達明朝的長治久安。為了保護皇太孫,太祖晚年沒有調整國策,待日後明成祖,君主獨裁更被進一步強化。

avatar-img
21會員
88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ai Shi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元朝,由蒙古族於中原建立的統一政權。由於蒙古族人口有限,面對龐大的中原人口,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維護統治。也由於蒙古族以遊牧文化管治中原的農耕文化,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方便統治。 所謂民族政策,簡單而言,即以民族作為思考政策的單位,針對民族身份而推行具體措施。如香港的家庭傭工大多為菲律賓人,但這不是民
元朝是外族統治的統一政權,雖是客觀描述,卻是重要的歷史標記。蒙古不是第一個在中原建立的外族政權。魏晉南北朝近三百年,外族先後在中原建立了多個政權,都只限於北方。氐族前秦苻堅採取統一南方的軍事行動,卻在淝水之戰受挫。鮮卑族北魏孝文帝期望推動改革,為統一南方打好基礎,但事與願違。蒙古族吞金滅宋,成為第一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歷九帝,國祚約167年,靖康之禍,宋室南遷,建立南宋,也歷九帝,國祚約152年。兩宋國祚相若,其興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何理解北宋的軍事積弱呢?北宋真宗時,遼軍南下,迫近首都汴京,真宗親征,振作士氣,加上戰事佔了上風,結果北宋成功以戰迫和,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北宋
宋初宰相趙普分析五代的時弊,認為是「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要把問題糾正過來,他建議對地方權力加以整治,「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推行這些治國措施,天下就能夠長治久安。 強榦弱枝,是北宋國策,即治國的方針,正是實踐趙普的觀點,以中央政府為「榦」,以地方政府為「枝」,地方權力由中央駕馭。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勢步向衰落。藩鎮割據,宦官之禍、外族侵擾、朋黨之爭、民亂漫延、經濟崩潰等,都被視為亡國因素。然而,安史之亂後,唐室政權仍能維持一百五十多年,較之隋朝四十多年的國祚長得多,較之北宋一百六十多年的國祚相若。因此,除了探討亡國因素外,換另一角度,唐朝為何在內憂外患下得以長期維持,也是值得
元朝,由蒙古族於中原建立的統一政權。由於蒙古族人口有限,面對龐大的中原人口,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維護統治。也由於蒙古族以遊牧文化管治中原的農耕文化,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方便統治。 所謂民族政策,簡單而言,即以民族作為思考政策的單位,針對民族身份而推行具體措施。如香港的家庭傭工大多為菲律賓人,但這不是民
元朝是外族統治的統一政權,雖是客觀描述,卻是重要的歷史標記。蒙古不是第一個在中原建立的外族政權。魏晉南北朝近三百年,外族先後在中原建立了多個政權,都只限於北方。氐族前秦苻堅採取統一南方的軍事行動,卻在淝水之戰受挫。鮮卑族北魏孝文帝期望推動改革,為統一南方打好基礎,但事與願違。蒙古族吞金滅宋,成為第一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歷九帝,國祚約167年,靖康之禍,宋室南遷,建立南宋,也歷九帝,國祚約152年。兩宋國祚相若,其興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何理解北宋的軍事積弱呢?北宋真宗時,遼軍南下,迫近首都汴京,真宗親征,振作士氣,加上戰事佔了上風,結果北宋成功以戰迫和,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北宋
宋初宰相趙普分析五代的時弊,認為是「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要把問題糾正過來,他建議對地方權力加以整治,「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推行這些治國措施,天下就能夠長治久安。 強榦弱枝,是北宋國策,即治國的方針,正是實踐趙普的觀點,以中央政府為「榦」,以地方政府為「枝」,地方權力由中央駕馭。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勢步向衰落。藩鎮割據,宦官之禍、外族侵擾、朋黨之爭、民亂漫延、經濟崩潰等,都被視為亡國因素。然而,安史之亂後,唐室政權仍能維持一百五十多年,較之隋朝四十多年的國祚長得多,較之北宋一百六十多年的國祚相若。因此,除了探討亡國因素外,換另一角度,唐朝為何在內憂外患下得以長期維持,也是值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歷史上的大帝國,到鼎盛之時,有時不會繼續擴張,相反地,反而有可能主動立下規矩,禁止本國擴張。 例如羅馬帝國的創始人屋大維,明確為後繼者提比留立下指示:「帝國版圖應限於既有疆界之內」。 或者明太祖朱元璋在局勢大定之後,直接頒布十五個周遭鄰國為「不征之國」,並且斥責後代子孫不可妄興刀兵。
Thumbnail
《權力與王座》是一本深入探討中世紀歷史的書籍,著重於介紹各種文化層面及時代重要人物。書中內容包括主權國家、修士與騎士文化、商人、建築工、航海家、宗教革命等內容,對於理解中世紀歷史有很大的幫助。
Thumbnail
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武則天的預言後,不知如何面對,聽完李淳風的分析後,決定臣服於命運,扮演好皇帝的角色,順其自然。
元朝時,中國曾入侵日本,結果發生了神風。 日本天皇萬世一系。 失去政權三百年還發生大政奉還。
Thumbnail
從1081年開始,拜占庭帝國迎接了一個中興時代:科穆寧王朝(Komnenos dynasty)。如先前【不該致命的戰敗:曼齊刻爾特戰役如何使拜占庭走向衰落和十字軍】所說,在1071年的曼齊刻爾特戰役使帝國走向崩潰的境地。但從科穆寧王朝皇帝,阿歷克塞一世(Alexios I)開始,拜占庭逐步穩定局勢、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Thumbnail
劉病己在收回權力後繼續了霍光的執政思路,在不折騰的大綱領下繼續零敲碎打的給老百姓活路。 霍光和宣帝執政的近四十年裡,史稱「昭宣之治」,和「文景之治」並列成為了漢朝的兩大治世。 被夾在中間的武帝看到後人的歷史評價不知會作何感想。 因為後人並沒有給他這個偉大光榮正確動人的五十四年來個「啥啥之治」。
Thumbnail
次世代抑或飛鳥時代、年下組的優勢與宿命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歷史上的大帝國,到鼎盛之時,有時不會繼續擴張,相反地,反而有可能主動立下規矩,禁止本國擴張。 例如羅馬帝國的創始人屋大維,明確為後繼者提比留立下指示:「帝國版圖應限於既有疆界之內」。 或者明太祖朱元璋在局勢大定之後,直接頒布十五個周遭鄰國為「不征之國」,並且斥責後代子孫不可妄興刀兵。
Thumbnail
《權力與王座》是一本深入探討中世紀歷史的書籍,著重於介紹各種文化層面及時代重要人物。書中內容包括主權國家、修士與騎士文化、商人、建築工、航海家、宗教革命等內容,對於理解中世紀歷史有很大的幫助。
Thumbnail
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武則天的預言後,不知如何面對,聽完李淳風的分析後,決定臣服於命運,扮演好皇帝的角色,順其自然。
元朝時,中國曾入侵日本,結果發生了神風。 日本天皇萬世一系。 失去政權三百年還發生大政奉還。
Thumbnail
從1081年開始,拜占庭帝國迎接了一個中興時代:科穆寧王朝(Komnenos dynasty)。如先前【不該致命的戰敗:曼齊刻爾特戰役如何使拜占庭走向衰落和十字軍】所說,在1071年的曼齊刻爾特戰役使帝國走向崩潰的境地。但從科穆寧王朝皇帝,阿歷克塞一世(Alexios I)開始,拜占庭逐步穩定局勢、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Thumbnail
劉病己在收回權力後繼續了霍光的執政思路,在不折騰的大綱領下繼續零敲碎打的給老百姓活路。 霍光和宣帝執政的近四十年裡,史稱「昭宣之治」,和「文景之治」並列成為了漢朝的兩大治世。 被夾在中間的武帝看到後人的歷史評價不知會作何感想。 因為後人並沒有給他這個偉大光榮正確動人的五十四年來個「啥啥之治」。
Thumbnail
次世代抑或飛鳥時代、年下組的優勢與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