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擁有傳奇的一生。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並起的局面下,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穩健策略,先後統一南北,最終建立新皇朝。朱元璋驅逐了元順帝,迫使其退守漠北,結束了蒙古族近百年的統治,政權重歸漢族手中。朱元璋即位後,對中央集權的政治模式進行改革,推行君主獨裁,被視為進入極權時代的標記。對明太祖朱元璋的評價,存在寬廣的討論空間,但無論持正評還是負評,朱元璋的劃時代角色,相信不會被質疑。
明太祖廢除宰相,並推行連串嚴厲的統治手段,被稱為「君主獨裁」。自秦始皇推行君主制度,推行中央集權,政治權力最終都在君主手中。(當然,君主能否運籌帷幄是另一回事。)因此,這裡的「獨裁」不是相對於民主,即使古代有開明的君主,意思只是他願意「放手」,而不是他被「束手」。所謂君主獨裁,是制度上君主不但是最高的裁決者,也成為唯一的決策者。君主是否真的可以「獨」自「裁」決所有軍國大事是另一回事,但理論上是由他來決定一切軍國大事。
明太祖為甚麼要推行君主獨裁?這是一個富討論性的題目。主流觀點,跟朱元璋的自卑感有關。朱元璋出身寒微,屬於平民百姓中的貧困戶。一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及大部分家人的性命。為了生存,朱元璋投靠皇覺寺當行童,但皇覺寺在財困下也得「裁員」,朱元璋被打發離開,淪為遊方僧。其後朱元璋投靠反元勢力郭子興,時年廿五,命運開始改變。
苦難的童年,當然沒有讀書學習的機會,甚至經歷近乎乞丐的化緣生活,培育了朱元璋的自卑性格,苦難的童年成為他飛黃騰達後的忌諱。這是合理推論,卻難以客觀引證。
其中一個引證,來自明太祖一朝的文字獄。一位杭州官員遞上賀表,當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的語句,卻被明太祖強行解說,「光」表示沒有頭髮,「生」跟「僧」近音,被認為影射他做過和尚,於是處死這位官員。然而,據學者考證,或許因誤傳而失實,這位官員徐一夔卻活到八十多歲。換言之,這類文字獄的真實性受到普遍質疑,大多據野史而流傳。
明太祖對官員極度猜疑,有文字獄不足為奇,但如果以諧音來上綱上線,似乎不是真象,也未免把明太祖的自卑感誇大至歇斯底里的地步。如果有官員刻意挖苦當今聖上,受罰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明太祖常以童年的苦難來警戒官員,反映了他沒有視童年為忌諱。回到主題,為甚麼明太祖推行君主獨裁呢?除了童年帶來的自卑感,是否也可以從另一角度理解朱元璋的童年。
朱元璋所受的苦難,不但是天災,更是人禍。官員腐敗,沒有好好處理天災帶來的社會問題,冷待水深火熱中的百姓。元朝政府受其遊牧文化影響,君主的權威不足,對官員相對放任,令貪污問題嚴重,更是百姓苦難的根源。換言之,朱元璋的苦難童年,讓他深切體會整治官僚的重要,於是從元朝的寬鬆,推至鐘擺的另一端,對官員極度猜疑。同時,朱元璋即位後,對民生非常關注。換言之,童年經歷帶來的,既有一份個人的自卑感,也是一份對時局的分析角度,於是推行君主獨裁。
也有一種說法。明太祖推行君主獨裁,是針對當時的獨特政治處境。太子朱標於洪武廿五年離世,打亂了儲君的部署。皇太孫朱允炆年輕,累積的政治資本有限,加上其才智平庸,為了確保承傳的順利,於是推行君主獨裁。但要留意,大部分獨裁措施早已落實。皇太孫被立後,明太祖殺大將軍藍玉,受牽連者達一萬五千人,去除對君權的潛在威脅。明太祖也打消廢除錦衣衛的念頭,以確保君主控有的秘密警察。因此,太祖推動君主獨裁原意不是維護皇太孫,但維護皇太孫令太祖更堅定推行君主獨裁。
明太祖朱元璋推行君主獨裁,與他的童年陰影有關,從負面角度,太祖的自卑感,培育了他的猜疑心理,以君主獨裁來保護權位,另一方面,太祖總結童年經歷,採取嚴控官員,關懷百姓的國策,以達明朝的長治久安。為了保護皇太孫,太祖晚年沒有調整國策,待日後明成祖,君主獨裁更被進一步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