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臟上工作可能鬆開內部長存的緊張與情緒

在內臟上工作可能鬆開內部長存的緊張與情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腹腔的內臟常常是種種情緒與壓力積累的地方,也是我們在因應強烈的環境事件時,最常直面承受的緩衝器。只要回想一下那些緊張的時刻,我們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是什麼,大概就會知道「緩衝器」的意思:

「我的胃好像揪成一團。」

「我緊張到肚子都縮起來。」

「我的太陽神經叢好像一直在緊縮。」

從功能面來看,腹腔的內臟主要負責的是消化、分解、排毒、吸收、排除與儲存。腹腔承載著我們生活作息的種種後果,我們吃東西吃太快時,胃就必須承擔這些食物的重量;長期飲食的不平衡,可能會造成胰臟、肝臟或腎臟等處的過度負擔等等。

當我們感受一下腹腔的內臟時,往往我們經驗到的第一個感覺是緊張,也可能是疲累感。不同的器官可能會伴隨著不同的最開始感受,除了根本感覺不到的模糊感,以及疼痛的感覺以外,我聽過的感覺有:

  • 胃:負擔很大的感覺/喉部深處的奇怪騷動感/火燒心/躁動或緊張感
  • 肝:厚重感/疲累感/緊張感
  • 胰:累/整條胰腺好像塞著/棉亙背部的緊抓感
  • 脾:一感覺就想睡覺的強烈疲累
  • 大腸:在十二指腸或轉折處的緊縮感/很沉重
  • 膽:強烈的刺激感/「像海膽一樣」
  • 小腸:「好像完全沒聲音」/脹熱感
  • 腎:很活躍,好像安靜不下來

在頭薦骨的工作中,碰觸到內臟時出現某些怪異的、強烈的情緒,是滿常見的情形。某些關注嬰幼兒發展的人已經發現,在孩子還沒有發展出完整的自我感前,他們通常會採用某些方式,好讓自己避開強烈的、持續的刺激,比如說退縮(disengagement)或轉過頭去。

然而,在沒有自我感緩衝時,這些刺激所帶來的體感,會直接地被儲存在身體中-特別是內臟。腹腔的內臟常儲存,或者有關聯的感受包含但不限於:

  • bipolar的兩極:躁與鬱
  • 生氣或憤怒
  • 恐懼
  • 煩躁
  • 憂慮
  • 容易受驚
  • 速度很快的感覺
  • 不耐煩

在個案中,這些感覺可能重新浮到檯面上來,也有可能直接在過程中消融。

我們也常發現,腹腔的器官強烈地連動著下半身的肌肉與組織。除此之外,器官與腦部也有著直接的連結-器官的感受會直接透過神經系統傳回腦部,腸神經系統也可能在腸道運作不良的情況下,影響整個生理系統的回饋。

簡而言之,內臟緊密地牽動著鄰近的所有組織,同時,內臟本身也常是張力的聚合處。我們不協調的內感受,也有一部份源於內臟。然而,腹腔的器官卻不是那麼容易被感知到,我們對腹腔器官的感受,通常只侷限在痛、緊、脹等等的不適感。

當我們鬆開這裡一層一層的張力時,也可能鬆開那一層一層的緊張與強烈感受。器官本有的細緻層次,以及各自本質性的特質,才可能更容易地展現出來。

有興趣的話,歡迎預約

腹腔器官的正面,腹膜與器官筋膜在圖中被剝除

avatar-img
羅大軒的沙龍
17會員
28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的路是種人生的冒險。我們偏離了傳統的工作,偏離了有穩定指標的評估方式,並且轉向不確定的懷抱。 這是一條富含非傳統挑戰的道路,諸如推出產品的方式、建立流程、稅務、現實評估,或者在現實中的困境與自己的想像中達到某種平衡的結果。 有些前輩已在前面走過,這個專題則是一個整理,也是一個試著書寫我自己行於此的過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羅大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戀愛是如此普遍而常見,這件事似乎具有一種呼喚的特性,似乎有一種拉力或渴望存在,讓我們不斷地朝那個地方尋去。我們尋找,卻又會在戀愛可能出現時開始遲疑。戀愛對我們來說似乎是那麼矛盾:我們對此充滿憧憬,裡面卻又似乎充滿矛盾。 羅伯特‧強森的《戀愛中的人》,是一本從榮格取向出發,從崔斯坦和伊索德的故事,來試
在傳統佛教裡,一種主要鍛鍊注意力的方式是奢摩它(śamatha)。透過帶領者介紹的方式,不同的修驗者大體上在走奢摩它之路時,會經驗到大體上類似的經驗。雖然說這些經驗並不具必然性-亦即,不一定會經驗到這些;然則,這些經驗通常有個出現的次序。 會這樣講,主要與猴子本身的特性有關。
讓整個情況變得再更複雜一些的因素是,追逐快樂或開心的行為,常常伴隨著「希望能透過這種方式,好讓自己不用去感覺那些過往的煩躁、苦痛與不適」。我們生命中好像已經有太多的苦難、哀痛、苦痛與心碎。這些過往太過沉重,至少我們透過某些方式,還能夠暫時從這些苦痛與心碎中脫身一會。 喜悅似乎是我們遺忘許久的神話。
戀愛是如此普遍而常見,這件事似乎具有一種呼喚的特性,似乎有一種拉力或渴望存在,讓我們不斷地朝那個地方尋去。我們尋找,卻又會在戀愛可能出現時開始遲疑。戀愛對我們來說似乎是那麼矛盾:我們對此充滿憧憬,裡面卻又似乎充滿矛盾。 羅伯特‧強森的《戀愛中的人》,是一本從榮格取向出發,從崔斯坦和伊索德的故事,來試
在傳統佛教裡,一種主要鍛鍊注意力的方式是奢摩它(śamatha)。透過帶領者介紹的方式,不同的修驗者大體上在走奢摩它之路時,會經驗到大體上類似的經驗。雖然說這些經驗並不具必然性-亦即,不一定會經驗到這些;然則,這些經驗通常有個出現的次序。 會這樣講,主要與猴子本身的特性有關。
讓整個情況變得再更複雜一些的因素是,追逐快樂或開心的行為,常常伴隨著「希望能透過這種方式,好讓自己不用去感覺那些過往的煩躁、苦痛與不適」。我們生命中好像已經有太多的苦難、哀痛、苦痛與心碎。這些過往太過沉重,至少我們透過某些方式,還能夠暫時從這些苦痛與心碎中脫身一會。 喜悅似乎是我們遺忘許久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