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5/09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租借法案」放血俄羅斯:美國正在烏克蘭營造「兩股勢」

4月28日,美國眾議院通過烏克蘭版的「租借法案」(稱「Ukraine Democracy Defense Lend-Lease Act of 2022」),此法案旨在簡化美國向烏克蘭出借或出租軍備的行政流程,適用時間為2022與2023財政年度。
早在4月6日,美國參議院便一致通過此案,眾議院亦以417票贊成、10票反對的壓倒性票數過關。此案預計送交白宮,待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簽署後即可生效。
而烏克蘭版「租借法案」的醖釀,具有兩層直觀意義。第一,「租借法案」(Lend-Lease)之名的選擇,訴諸了意識形態戰線。美國之所以援引二戰時期法案替其命名,便是有意將俄烏衝突塑造為新世紀「反法西斯戰爭」,並讓美國等援烏陣營身披「正義」光環,以反襯俄羅斯的「侵略」陰影。雖說「民主兵工廠」的輸出武器或將流入亞速營之手,沉浸歷史情境者卻未必能甄別其中荒謬。
第二,如若烏克蘭版「租借法案」生效,便能對美國「將現役裝備輸出烏克蘭」之舉,提供賬面名目與法律意義的事後追認,以及持續此舉的未來依據。畢竟美國政府與軍火商的採購合約早已註明,購入軍火是供美軍所用,如今其目的轉變,自要有新法案充作背書。
而再結合戰場情勢深入分析,便可窺見美國此時推出「租借法案」,具有兩重戰略意義。
校正對俄羅斯的戰前評估
首先,美方發現自己對烏克蘭輸送軍火,並未受到俄羅斯的強硬反制或實質擊打,故其食髓知味,有意拉昇軍事援烏力道。細究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國對烏克蘭的軍火輸出模式,約可分為兩大階段。
首先是2月25日至4月13日,此時的美方援烏軍備以單兵不對稱武器為主,包括25日宣布的3.5億美元軍備、3月12日宣布的2億美元軍備、3月16日宣布的8億美元軍備援助計劃。據白宮消息,截至3月16日,美國一共援助烏克蘭600套毒刺系統、約2,600套標槍系統、5架Mi-17直升機、3艘巡邏艇、4套反火砲和反無人機系統跟蹤雷達、4套反迫擊砲雷達系統、200個榴彈發射器和彈藥、200支霰彈槍、200挺機槍、近4,000萬發小武器彈藥、超過 100 萬發手榴彈和砲彈、70輛悍馬和其他車輛,以及數量不詳的安全通信、電子戰探測系統、防彈衣、頭盔和其他戰術裝備、軍用醫療設備、爆炸物處理和排雷設備、衛星圖像和分析能力等。
而3月16日當天,美國再加碼軍事裝備援助,包括2,000套標槍反坦克武器、1,000套輕型反裝甲武器、6,000套AT4反裝甲系統、800套毒刺防空系、100架彈簧刀無人機、100個榴彈發射器、5,000支步槍、1,000支手槍、400挺機槍、400支霰彈槍、超過2,000萬發小武器彈藥、25,00套防彈衣、25,000頂頭盔、激光制導火箭(APKWS)。
然而4月13日起,援助進入第二階段。美國於當日宣布對烏輸出18門M777榴彈砲,配有40,000發火砲彈藥,又於4月21日宣布再援助72門,配有144,000發彈藥。上述90門M777乃美國援烏至今的最重型裝備,是射程24公里的牽引式重砲,雖說面對機械化程度較高、配備自行榴彈砲的俄軍而言,此數量的M777無法扭轉頓巴斯戰局,卻可在美國輸出的「數字化砲兵指揮系統」作用下,對俄軍造成一定損耗與傷害。
綜上所述,美國的軍事援助力道與其對烏克蘭的戰情研判類似,經歷了從悲觀到「發現機會」的起伏。觀察美國面對俄烏衝突的姿態,早在戰爭爆發前,其便呼籲公民儘速離開烏克蘭,更着手規劃撤離駐基輔大使館;戰爭爆發之初,其援助又以不對稱作戰武器為主,足見美國原本研判,烏克蘭政府或將在開戰不久後旋告崩潰,且俄軍極可能在短時間內結束戰爭,並掌握極大戰場優勢。在此局面下,美國沒有太多軍事介入空間,更沒有必要承受與俄交火的可能風險。
故開戰之初,美國一面節制投入烏克蘭的軍事資源,一面旁觀俄軍反應,即便送往烏克蘭的軍備不過「妝點門面」,其仍錙銖必較。然當美國發現俄軍進展不如預期,自己想像的「鋼鐵洪流」場景並未出現,且烏克蘭展現了強烈的抵抗意志,西方的軍事援助又未招致俄方強力反擊時,華盛頓開始了某種「軍事冒險」,也就是在不直接派兵的原則下,拉昇軍事援烏等級。
形塑「東歐阿富汗」放血俄羅斯
而這一舉措,主要是為第二重戰略目標服務:讓俄軍在推進過程蒙受損失,甚至因此放緩攻勢,並炮製「俄羅斯正在重蹈阿富汗困境」的趨勢與認知氛圍。如前所述,美國所援軍備其實並不足以扭轉戰場形勢,卻能在北約提供情報資訊、數字化指揮系統的輔助背景下,讓烏軍擁有一定反擊能力,並對推進緩慢的俄軍形成一定殺傷。
而只要戰爭時程不斷延長、烏克蘭的抵抗意志未消,俄羅斯便無法宣告特別軍事行動結束,俄軍的傷亡也將持續積累。長此以往,俄羅斯民眾眼下對普京(Vladimir Putin)的高漲支持恐將動搖,克里姆林宮統治集團也可能為此嚴重分裂,部分受普京調度、羈靡的西羅維基(Silovik,泛指軍警情報等強力部門)、商業寡頭、技術官僚等,也恐將甩脱此一體系束縛,醖釀後普京時代的「新政治安排」,導致俄羅斯原有的政治調控體系失靈,爆發政壇動盪。
簡言之,美國之所以拉昇軍事援烏層級,為的不是烏克蘭的勝利,更不為驅逐俄軍或助烏克蘭收復克里米亞、頓巴斯;華盛頓的真正盤算,是以烏克蘭為舞台,持續軍援為手段,美俄博弈為目標,營造兩股戰略態勢:第一,烏軍擁有西方支援,並非軟柿子而是硬骨頭;第二,俄軍將在此重演蘇聯的阿富汗困境,深陷痛苦的戰爭泥淖。
而不論此一操作的真實效果為何,烏克蘭是否真能借外界的再武裝,脱胎換骨,俄軍又是否將如前所述,深陷戰爭泥潭並被嚴重放血,美方都將持續「營勢」,即便不能百分之百達到上述目標,也要在全球媒體、社群網路形塑「普遍認知」,也就是營造「烏克蘭正在成為新阿富汗」的大眾印象,並讓此一輿論風向捲回俄羅斯境內,影響民意與部分另有盤算的莫斯科要員,進而對普京政權釜底抽薪。
然而「營勢」雖是某種程度上的「小題大作」,卻不可能持續「無中生有」,否則將反噬過往投入,美國的軍援實效如此,烏克蘭的實際戰況亦然。眼下美國正面臨高通脹等經濟問題,卻還要花費預算援助戰場遠在千里之外的烏克蘭,長此以往恐將引發內部雜音,形成預算阻力。雖說眼下「租借法案」已過,但其更多是對相關軍援的事後追認,美方能否「慷慨解囊」直至2023年,還是未定之天。
且即便美國克服內部阻力持續軍援,裝備能否運抵烏軍之手也是問題。俄羅斯在戰爭第一階段時,尚會顧慮兩國談判等「政治因素」,未重點打擊烏克蘭火車站與橋樑,以至於外國軍備從利沃夫等地持續湧入,輸往戰場前線;但第二階段頓巴斯戰役開始後,俄軍便不再自縛手腳,開始針對前述目標進行打擊,導致不少烏軍補給滯後。在此情況下,極難隱匿的90門M777能否全數運抵前線,仍需觀察。
而論及烏克蘭戰況,美國雖企圖營造「俄羅斯重蹈阿富汗覆轍」的氛圍,卻未必能符合現實戰況發展。第一階段俄軍直插基輔,並非純粹的戰術失誤,而是某種「軍事機會主義」冒險,也就是其欲以相對低成本的軍事行動,恐嚇基輔簽署城下之盟。但從結果來看,烏克蘭的抵抗意志顯然超乎俄軍想像,故會有第二階段軍事行動,也就是轉往頓巴斯進行大型會戰。而此一動作大幅改變了衝突樣貌。
首先俄軍必須面對烏克蘭自2014年起持續加固的烏東防線,與烏克蘭精兵正面展開慘烈對決,即便拿下馬裏烏波爾,展開兩翼卷擊,仍有許多近似「亞速鋼鐵廠」的軍事堡壘等着俄軍;但另一方面,俄軍如今戰線、補給線皆大幅縮短,倒是頓巴斯烏軍陷入後勤吃緊的窘境,且俄方面對烏東防線的硬骨頭,為減少傷亡與損耗,選擇了「呆仗」模式,意即先以火力開路、再讓重兵跟進。此一作法導致烏軍初期用於基輔戰區的小分隊戰術失靈,故也只能被迫與俄軍展開正面消耗戰。
在此情況下,博弈兩端開始了雙層耐力賽。首先是俄烏雙方,眼下兩國皆付出重大傷亡,但以雙方軍力差距而言,除非北約願持續且大量援助烏克蘭「實用」重武器,例如至少要是M777等級以上,而非德國除役已久的庫存「獵豹」防空坦克,這才有可能對戰局起到關鍵扭轉作用,否則結果大概率會是烏軍經歷血腥奮戰後,仍遭俄軍寸寸奪佔領土。
第二則是美俄兩強。美國眼下雖拉昇軍事援烏力道,卻未必能夠久持,也恐怕難再提升援助的軍備等級,畢竟烏克蘭勝率之低,各國心中有數,且美國目標不過是讓俄羅斯久陷於此,進而動搖普京政權;然若莫斯科能以相關戰果說服國內民眾,同時維穩政局,則美國的如意算盤可能落空。換言之,不僅美國會「營勢」,俄方也將積極「營勢」,只能俄軍持續掌控戰場主動,即便進展緩慢,其都有機會塑造「時間在我們一方」、「反納粹持久戰正在進行」的氛圍,避免內部動盪。
從「租借法案」的出台,外界得窺美國在烏克蘭戰場的真實盤算。但衝突發展能否盡如其意,恐怕尚需時間檢驗。
原文發表網址: 「租借法案」放血俄羅斯:美國正在烏克蘭營造「兩股勢」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768115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