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事持續延長 烏克蘭新兵招募陷入多重難題

2024/01/0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自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將屆兩年,雖然成功擋下直逼基輔的俄軍並且沒收了普丁在東北部與南部的戰果,但是去年夏天烏克蘭宣稱的反攻沒能獲得具體進展。隨著戰事延長,一個可預期的難題逐漸浮上檯面:人力資源。

 

英國經濟學人近日報導烏克蘭新兵上前線的慘烈例子:20人的排在頓巴斯不到一周,已有3人陣亡、3人重傷,隊伍迅速縮減到。沒有實戰經驗的志願者,以為自己會被分派到無人機或砲兵等遠距部隊,然而在西歐接受一個月的基本訓練後,他們直接被送去前線的突擊隊。

 

這些新兵之中就有受訪者表示,他盡一切努力要調離前線,他表示自己不是不愛國,但應該要真的能夠作出貢獻:「不能把人的生命這樣抹消」。折損的慘狀反映的是前線亟需人力,人口三倍於烏克蘭的俄羅斯還不需要全面動員也能打對自己更有利的消耗戰(嚴重時日亡千人);去年秋季普丁已經簽署法令增兵17萬人,基輔的軍事評論家和情報單位皆認為,大選過後他會擴大動員。

 

此外,從開打以來無論是徵召或志願服役的烏軍,絕大多數都持續待在前線,沒有論替和休息的機會;疲勞、退役遙遙無期和來自家人的情緒,都會對士兵造成壓力。加拿大CBC新聞採訪一位軍人的太太,她表示希望烏克蘭贏,但不能只有同一群人在付出,她的先生從無戰鬥經驗如今卻要領導一個排、兒子的婚禮也只能在城市的廢墟中視訊觀禮。

 

來自這些家屬的心聲聚集成兩次在基輔的抗議活動,他們集合了兩萬五千人連署的請願書給總統澤倫斯基,這樣的活動在摧毀俄軍初期戰果的2022年是無法想像的,更別說目前實行的戒嚴法也禁止示威活動。無法輪休不僅因先天人口條件,也由於許多人嘗試躲避兵役,和動員上既有的法規限制。

 

按目前的法規,18-60歲男性限制出境(特殊狀況如單親和運動員不在此列),但徵召範圍只在27-60歲,27歲以下只能志願服役。與醫護相關的女性在2023年也被要求登記服役,因此也受到出境限制。此外,30歲以上繼續教育深造者也可免於徵召。

 

過去十個月已有四萬三千名烏克蘭國民遭到拒絕出境。根據路透社報導,過去專抓菸草走私犯的西南邊境守衛稱已有六千人因為想違法出境遭到逮捕,有十九人在這些抓捕過程中溺斃。而想以高等教育為名逃避兵役者可能也不少,因為在戰爭開始的那一年,25歲以上註冊大學的人數就比前一年多了五萬五千人。

 

也或許因此某些招募人員使出各種手段徵召:大街上逮人、在捷運和檢查哨發放徵集令叫人們去報到。甚至社群媒體上會看到招募官抓人或威脅平名的影片(俄羅斯似乎也有類似難題和狀況),經濟學人的報導中提到有從村莊被無預警動員的烏克蘭長者,連自己的假牙都來不及拿。

 

然而如果理解到抵抗全面入侵的情況下,顧不及適才適所(有些線上報名的志願者在面談時了解到可能會上前線就打了退堂鼓),以及除役可能遙遙無期的情況下,多少會出現這種抗拒心理。即使已遭查辦,徵召單位本身的貪腐事件,也可能助長了人們心中的不平衡。此外人們還有另外一種理由:需要有人工作、繳稅、維持經濟運作。

 

在一些軍事專家眼裡,這些人是搞不清楚輕重緩急。國防部的發言人Illarion Pavliuk也曾分析:由於軍隊獲得成功,不再有先前那麼強烈的存亡危機感,大眾會覺得有別人能夠替他們擔。面對這些困難,軍方和立法者並非沒有反應。國防部從去年九月就開始調整動員策略,包括:盡可能按意願分派職務、考量職業發展、擴大人力數據登記、建立明確輪調和役期、保證資深人員培訓、強制徵召改為密集訓練。不過這些策略性的調整在當前的艱困情況下能否落實,仍有待觀察。

 

另一方面,據CBC十二月初的報導,與澤倫斯基親近的資深議員David Arakhamia將起草修改動員法令,處理戰鬥人員未經輪替的狀況、考慮讓重返家園的戰俘免除兵役,也預計調整動員年齡的相關規定,預計年底前完成。筆者截稿前尚未查到立法新進度的英語報導。

 

雖然這樣的立法非常符合軍隊指揮者的迫切渴望,澤倫斯基的極端主義喊話也經常令基層士兵懊惱。但據政府高層消息來源指出,這位素人總統其實對於採取強力措施有所遲疑,一方面基於政治考量避免刺激人民,另一方面他也希望烏克蘭人自己能做出正確的決定,而不是以獨裁者的姿態強迫他們接受。

 

尊重意願或許並不只是政治問題,軍事專家和媒體都非常關注由平民出身的亞速旅改組的烏克蘭第三獨立突擊旅,他們以能完善執行任務、裝備能力精良、耗損率低著稱。即使需要數個月的嚴密訓練,該部隊仍不斷增員,每月也有許多青少年申請希望加入(即使他們不招收未成年人)。

 

雖然該部隊有其特殊性,恐怕無法適用於整個國家的徵召與佈署,但是對基層而言,手下的士兵是否基於充分資訊和意願恐怕仍是至關重要的。一位受傷正在後方療養的中尉十一月受訪時表示,他看過很多只是出於浪漫想像或為了讓履歷更好看而來到烏克蘭戰場的外國傭兵,他們大都待不下去。他對既有的召集令布達方式提除質疑,話語間也道盡當前的現實與無奈:

 

作為排長,我怎麼會想要一個不想參軍的兵?我當不會給那些人(逃避兵役者)很高的評價,但是每個人有自己的路要走。沒有置身他人的處境,你也很難下判斷。不是每個人都能打仗,有些人需要守住那個所謂的「經濟戰線」;但是我們確實陷在這個戰爭裡,而我們需要換班。
介紹與轉譯國際新聞的深度報導,填補即時新聞、熱門話題與主流論述的遺漏之處,尋找對臺灣社會具有啟發性的資源。希望這些故事不只帶來另類觀點,也能作為對爆炸資訊的修補淨化。這樣說恐怕已經很冒犯人,只好先道歉。視野有限,敬請賜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