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ome A Writer:寫作者的「主動閱讀法」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文◎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共同作者)
所謂的寫手,就是一份在取材中驗證自己建構的假說,並進行探究的工作。為了成為一名優秀的取材者,必須從平時就養成「觀察 → 推理 → 假說」的習慣。
那麼具體上來說,該如何才能養成主動(並伴隨著評斷)的閱讀方式呢?接觸觀察對象時,要觀察哪裡才好?該思考些什麼?接下來,要為各位介紹幾種我自己特別在意的「更主動的閱讀方式」。

如訪談般閱讀

就像閱讀一本書那樣,閱讀他人,閱讀全世界。
對於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以取材者的姿態去面對。
至於背後的基礎,還是在於「閱讀」。雖然欣賞電影或音樂也不錯,但書籍一定更容易讀。為什麼?
電影、音樂會或戲劇的長度大多是兩小時,換言之,也就是在兩小時內演出一部作品,是「時間的藝術」。一旦開始上映,就不會停頓,作品中的世界隨著時間而流逝。既無法提供觀眾停下來思考的空檔,播放時當然也沒有「暫停」鍵可按,隨著人們對聲音或影像的沉浸與投入,時間就這樣過去了。
相對的,書籍是可以毫無限制、隨時都能停下來思考的媒體,時間控制的主導權在讀者身上。就像這本書,閱讀過程中,各位想必也會停下來休息幾次,或視情況分幾天來讀吧?要在什麼樣的地方、用哪種步調、怎麼閱讀,全都是讀者的自由。我們就先以書籍為開端,學會基本的「主動閱讀法」──不光是讀(只是欣賞),而是要在閱讀中主動提問。
一、如果見到這個人,我會問他什麼?
假設你參加某場演講。開場時,主辦單位表示:
「演講結束後,我們希望安排一段問答時間。到時候會將麥克風輪流傳給所有人,請各位先想好三個問題,準備提問。」
真是一場可怕的演講。相信你會比平常更專心吧?為了不漏掉講者所說的每一句話,想必會全神貫注,洗耳恭聽吧?就算不是,應該也不可能打瞌睡。「結束後,非得問問題不可」,光是這樣的要求,就讓人無法安於被動的狀態。
平常的閱讀也這麼照做就行了。
不論作者是早就作古或語言不通的外國人,甚至是絕不可能見到面的大作家都沒關係。不論閱讀的是太宰治、海明威的作品,或手塚治虫的漫畫,放在心上的那句話都是一樣的。
「如果見到這個人,我會問他什麼?」
為什麼想寫下這本書?開頭的那段話有什麼涵義?為什麼用這種手法來表現?這段小故事是否以那起事件為範本?審判場景的臨場感非常棒,這是經過多少次怎樣的取材經驗才寫成的……像這樣,抱著閱讀完畢時將有一場「獨家專訪」等著你的心情,一邊思考眾多問題,一邊往下讀。
所謂的閱讀,就是與作者的對談。正因為有了對談,即使是同樣的一本書,一百個人也會有一百種閱讀方法。一邊思考提問,一邊閱讀,就是執行專屬於自己的「解讀之道」。
二、思考未著墨的部分,而非已寫出的內容
像訪談一樣閱讀書籍時,最先浮現在腦中的,應該就是一堆「為什麼」:為什麼選用這個主題?為什麼那樣寫?為什麼需要這段小故事……其實光做到一點,就已經算是相當主動的閱讀了。
不過在這裡,我們要更進一步思考「為什麼」。焦點不要只放在書中已存在的事物,也要思考未著墨的部分。
也就是說,超越「為什麼那樣寫」之類的提問,進一步提出「為什麼沒那樣寫」的疑問。
讀到前所未有的文章而深受感動時、發現字裡行間殘留著不協調感時、覺得說明不夠充分或過度時……不只要想「為什麼那樣寫」,而是要好奇「為什麼沒有這樣寫」。
在某種意義上,這或許是寫手才有的閱讀方式,因為背後有著「如果是我,一定會這麼寫」這一層思考。
可以是「如果是我的話,可能會寫出那種(平庸的)文章」之類的自我檢討,也可以是「這麼寫的話,應該更有趣,也更容易懂」的提案。但無論如何,請盡可能同時思考「為什麼沒有這樣寫」的提問。
作者所採用的表現手法或用語,都是經過各種嘗試而決定的。我認為這些呈現都是正確的,但當然,它不會是唯一的正確解答,說不定有更其他貼切的表現方式,甚至也可以乾脆整段刪除。
「為什麼那樣寫?」
這種提問誰都會。這是不必動腦、最簡單,但也可說是最沒禮貌的發問。
「為什麼沒有這樣寫?」
為了提出這個問題,提問者自己必須先理解內容,因為這是在先有「如果是我會這麼寫」的前提下才會提出的問題。如果可以進一步發展為「或許你因為這樣的理由,而選擇這種呈現方式,但如果是我,應該會這麼寫」就更好了。為了豐富與作者之間的對談,請同時思考「其中沒有寫出的部分」或「應該要寫出的內容」。
三、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如何介紹給他人
假設你剛讀完一本書,朋友問你:「那本書如何?」
這時,如果你只說得出「很有趣」或「很無聊」之類的感想,不得不說,那還真是一段空虛的閱讀經驗。若能真正做到主動閱讀,應該會產生更多感受與想法才是。
我閱讀時,會一邊讀,一邊思考:「該怎麼向○○○介紹這本書?」
儘管沒人要求我非得發表什麼心得不可,但閱讀時就是會想到特定的某人,並思考「如何介紹這本書給他/她」或「要說些什麼感想」之類的問題。視情況而定(並非應任何人要求),我有時甚至會一邊讀,一邊想像自己要寫一篇書評。
比方要介紹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某位被特異思想迷惑的青年,宣稱要實現正義,因此殺害了放高利貸的貪婪老太婆。不過很不幸的,老太婆的妹妹也在案發現場。青年不由得……」你會順著故事就這樣說下去嗎?
還是會像這樣:「這是一部以青年特有的苦惱—『自己是天選之人,還是凡夫俗子?』為主題,描述理想與現實背離的作品……」針對作品的主題去說明呢?依對象與狀況不同,應該也會有不同的敘述方式。表達對一本書的感想,其實是一項「將某人寫下的話語,用自己的腦袋重新編輯、建構並語言化」的行為;了解故事梗概這種程度的事當然不用說,但如果無法做到結構性的理解(高抽象度),想盡情描述內容其實是很困難的。
即使沒有機會介紹(output)給他人,還是希望各位能在閱讀的同時,有意識地讓自己處於「要是有人問我這本書如何,也能答得出來」的狀態,這也是一種高度主動的做法。
四、將自己代換成書中人物
最後想為各位介紹享受重讀(重看)小說(電影)樂趣的方法。
國中時期,我開始用自己的零用錢買唱片—當時還沒有CD。對於兄姊口中那些對貝斯手或鼓手的評論,我一直都聽不太懂。像是披頭四,就算聽了他們的歌,也只會跟著主唱和旋律跑;吉他的聲音勉強還聽得出來,但要我分辨貝斯還是鼓聲什麼的「美妙」之處,實在難如登天。
以小說或電影來比喻,就是只知道追著主角(主唱)和梗概(旋律)跑,完全看不到其他細節的狀態。
於是有一次我做了個實驗,將同一首曲子連續聽了五遍。
先是以人聲為主,就像平常那樣聽。接著專心去聽吉他的聲音,第三遍只聽貝斯的聲音,第四遍只聽鼓聲。我集中注意力,分別聽那些聲音從喇叭的哪些地方怎樣被彈奏出來。當然,其他樂器的聲音就當成噪音無視。
像這樣,了解各項樂器的聲音後,再全部放在一起聽一次。不論是人聲、吉他、貝斯或鼓聲,都敞開耳朵去聽。
以這種主動分析的方式連續聽了幾次後,即使是頭一次聽到的曲子,鼓聲和貝斯的聲音也能和歌聲一樣,同時進入耳裡,聽見的當下就發現到「這個樂團的鼓手很棒」「低音實在太酷了!」等等。
不論小說、電影、漫畫或運動,應該都可以套用這種方法。
例如將電影《洛基:勇者無懼》視為女主角阿德里安的成長故事;將電影《教父》當成遭丈夫麥可玩弄的女性—凱伊的悲劇來看;以對手國支持者的角度觀看奧運比賽;以大兒子德米特里為主角來閱讀《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的故事。這並不容易。因為稍不注意,就會回到以洛基為主人翁的視角,或是不由得就開始為我方的運動員加油了。
但只要反覆練習,應該就能開始注意到先前遺漏的小細節,並發現矛盾之處,成為一種多元、俯瞰式的閱讀訓練。
好書不論讀幾次都很有趣。只不過既然要重讀,不如花點心思,用異於過去的方法來讀。尤其是那些以經典之姿流傳下來的眾多作品,都具有足夠的深度,能包容各式各樣的閱讀方法,也正等待眾人以不同的方式來解讀它們。
◎本文節錄自古賀史健:《取材.執筆.推敲:《被討厭的勇氣》作者直授,最全面的寫作指南》,究竟出版。圓神書活網博客來誠品金石堂momo讀墨電子書各大通路熱賣中。

【作者簡介】

古賀史健

撰稿人,株式會社batons代表。1973年出生於福岡,畢業於九州產業大學藝術學部。曾任職於眼鏡公司、出版社,1988年起以寫手身分獨立接案。包括譯為31國語言的全球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與岸見一郎合著)在內,著作有《古賀史健整理的糸井重里。》《20歲的自己想上的寫作課》等書。企畫執筆的書籍則有:《重新選擇我們無法選擇的。》(幡野廣志/著)《未來之課》(瀧本哲史/著)《0:歸零,重新出發》(崛江貴文/著)……相關編著書籍將近百本,累計銷量已突破1300萬冊。
2014年時,因為大幅提升商業書寫手的地位,獲得「日本商業書大賞」的評審特別獎。隔年,為了提升撰稿人書寫的專業度,成立了「writers’ campus」和株式會社batons,持續培養未來的文字工作者,為了將專業技術接棒給下一代而不斷傾注心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5會員
7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圓神出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三十歲左右,我將工作領域轉往書籍出版。原本因雜誌字數限制而不能寫的內容,一旦換成書籍,就可以盡情地寫。而且不同於雜誌在新一期出刊後,舊刊便會從書店消失的情況,書籍會一直留存下來。基於這樣的想法,我轉換了跑道。令人困擾的,是內容的賞味期限。
任何人都會在寫作(改寫)時遇到瓶頸,或遇到不管怎樣就是覺得很煩的狀況:明明該動筆了,但就是沒有靈感浮現;心情低落,什麼都不想做。許多人認為這是「幹勁」的問題。沒錯,確實是拿不出幹勁的問題。
所謂的寫手(writer,或稱撰稿人)是什麼?我們會稱呼寫什麼東西的人為「寫手」?寫文章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所謂的文章,是為了什麼目的而寫?寫作時要專注於哪一部分?從何寫起才好?
肥胖是一種健康警訊,盲目的減重不但成效差,還會復胖! 檢視個人的體質對症治療,不用執著能量守恆,吃好吃滿也能瘦! 體重上升其實只是一個身體的現象,是身體給你的警訊,在節食、健身之前,你得先找出身體失衡的根源,做出調整,減重之路才會輕鬆,而肥胖背後暗示的身體問題,也才能夠得到真正的解決。
覺得沒自信?什麼都做不好?無力改變現實? 容易陷入不安?很在意別人的評價? 不安、欠缺活力、嫉妒、焦慮、溝通障礙…… 這些全是「心理雜訊」在作怪! 找出你內在大大小小的心理雜訊,然後清理掉,生命就會開始改變! 
從主播臺到斜槓創業── 提問力給了我人生自由選擇權,帶我走上身心富足之路 我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會以提問為業。 二○一六年,我因為需要照顧孩子,不得不離開主播臺。還記得那一天,我播完新聞,頂著濃妝,在人聲嘈雜的電視臺,怯怯地找新聞部主管談離職。
三十歲左右,我將工作領域轉往書籍出版。原本因雜誌字數限制而不能寫的內容,一旦換成書籍,就可以盡情地寫。而且不同於雜誌在新一期出刊後,舊刊便會從書店消失的情況,書籍會一直留存下來。基於這樣的想法,我轉換了跑道。令人困擾的,是內容的賞味期限。
任何人都會在寫作(改寫)時遇到瓶頸,或遇到不管怎樣就是覺得很煩的狀況:明明該動筆了,但就是沒有靈感浮現;心情低落,什麼都不想做。許多人認為這是「幹勁」的問題。沒錯,確實是拿不出幹勁的問題。
所謂的寫手(writer,或稱撰稿人)是什麼?我們會稱呼寫什麼東西的人為「寫手」?寫文章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所謂的文章,是為了什麼目的而寫?寫作時要專注於哪一部分?從何寫起才好?
肥胖是一種健康警訊,盲目的減重不但成效差,還會復胖! 檢視個人的體質對症治療,不用執著能量守恆,吃好吃滿也能瘦! 體重上升其實只是一個身體的現象,是身體給你的警訊,在節食、健身之前,你得先找出身體失衡的根源,做出調整,減重之路才會輕鬆,而肥胖背後暗示的身體問題,也才能夠得到真正的解決。
覺得沒自信?什麼都做不好?無力改變現實? 容易陷入不安?很在意別人的評價? 不安、欠缺活力、嫉妒、焦慮、溝通障礙…… 這些全是「心理雜訊」在作怪! 找出你內在大大小小的心理雜訊,然後清理掉,生命就會開始改變! 
從主播臺到斜槓創業── 提問力給了我人生自由選擇權,帶我走上身心富足之路 我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會以提問為業。 二○一六年,我因為需要照顧孩子,不得不離開主播臺。還記得那一天,我播完新聞,頂著濃妝,在人聲嘈雜的電視臺,怯怯地找新聞部主管談離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正如本文所述,「懷疑」是閱讀時不可或缺的存在。讀者不是無條件對於作者的想法照單全收,而是提出嶄新的「問題」,然後進行腦力激盪。 《我們為甚麼要閱讀?》一書,是由日本商學院講師兼作家荒木博行所寫的。他在學校負責線上課程規劃,以及論述經營戰略。他在二零一八年出版了《一目了然的商業書圖鑑》,從此「閱讀」
Thumbnail
檢視閱讀的目的 讓讀者有能力判斷這本書的整體 判斷是否值得深讀,進入分析閱讀階段 檢視略讀的步驟 閱讀書名頁或序 釐清本書類別 了解作者動機 閱讀目錄 了解本書架構 檢閱索引 依靠常識找出重點詞彙 閱讀出版者的介紹 通常作者會在此摘要書的內容 判斷是否想更仔細讀這本書 在
寫短文是為了與有趣的想法邂逅,然後把有趣的想法在自己的腦中過一過。 讀書讀到一段有意思,如果沒有寫作,那留下的印象少, 其實跟沒讀書一樣。 而避免這樣徒勞無功的秘訣,就是利用山口拓郎說的,要將自己的意見「具體化」。
Thumbnail
要怎麼偷得像是自己的原創,那當然得要有獨特的觀點,經典公式或套路嫁接上來後才能培育出新枝。張國立的創作方法,就是大量閱讀與筆記,從自己原本的興趣得到靈感,試著融合兩者,最後產出原創故事。 我曾經當過資深創作者張國立的編輯。記得每次跟他見面討論新作主題時,他必然會拿出一個小本子。上面密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書籍《深讀的技術》,提供了各章節的重點摘要與作者的心得感想。同時分享了另外兩本有關讀書方法的好書。內容涵蓋主動型讀書法、被動型讀書法、讀完後如何與書相處等多個主題。
Thumbnail
《深讀的技術》的作者秋滿吉彥從不喜歡閱讀,到作為長壽節目《用100分鐘了解名著》的製作人,以自身經驗帶領由開始讀書到步步走入深讀的世界。比起硬技巧分享,作者以他個人深讀過或有重大意義的書作例子,令技巧更具體。同時讀起來也容易有共鳴,然後開始行動。在讀完這本書後,我立刻把技巧用在了之後閱讀的兩本書中。
這本書跟[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同一個作者,不過是比較早的作品。我是想試試「作者月」,如果讀同一個作者的書,會不會比較了解作者的想法。再來就是覺得自己閱讀的速度不快,還要一邊輸出寫筆記,寫出來的也很凌亂,想知道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的方法,筆記整合或是增加思考...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
Thumbnail
本文介紹不同類型書籍的閱讀方法與注意事項,包括實用書、想像文學和歷史書的閱讀要點,深入探討實用性書籍的目的、方法以及影響,想像文學帶來的好處,以及歷史書的史實性問題以及閱讀歷史所能帶來的智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正如本文所述,「懷疑」是閱讀時不可或缺的存在。讀者不是無條件對於作者的想法照單全收,而是提出嶄新的「問題」,然後進行腦力激盪。 《我們為甚麼要閱讀?》一書,是由日本商學院講師兼作家荒木博行所寫的。他在學校負責線上課程規劃,以及論述經營戰略。他在二零一八年出版了《一目了然的商業書圖鑑》,從此「閱讀」
Thumbnail
檢視閱讀的目的 讓讀者有能力判斷這本書的整體 判斷是否值得深讀,進入分析閱讀階段 檢視略讀的步驟 閱讀書名頁或序 釐清本書類別 了解作者動機 閱讀目錄 了解本書架構 檢閱索引 依靠常識找出重點詞彙 閱讀出版者的介紹 通常作者會在此摘要書的內容 判斷是否想更仔細讀這本書 在
寫短文是為了與有趣的想法邂逅,然後把有趣的想法在自己的腦中過一過。 讀書讀到一段有意思,如果沒有寫作,那留下的印象少, 其實跟沒讀書一樣。 而避免這樣徒勞無功的秘訣,就是利用山口拓郎說的,要將自己的意見「具體化」。
Thumbnail
要怎麼偷得像是自己的原創,那當然得要有獨特的觀點,經典公式或套路嫁接上來後才能培育出新枝。張國立的創作方法,就是大量閱讀與筆記,從自己原本的興趣得到靈感,試著融合兩者,最後產出原創故事。 我曾經當過資深創作者張國立的編輯。記得每次跟他見面討論新作主題時,他必然會拿出一個小本子。上面密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書籍《深讀的技術》,提供了各章節的重點摘要與作者的心得感想。同時分享了另外兩本有關讀書方法的好書。內容涵蓋主動型讀書法、被動型讀書法、讀完後如何與書相處等多個主題。
Thumbnail
《深讀的技術》的作者秋滿吉彥從不喜歡閱讀,到作為長壽節目《用100分鐘了解名著》的製作人,以自身經驗帶領由開始讀書到步步走入深讀的世界。比起硬技巧分享,作者以他個人深讀過或有重大意義的書作例子,令技巧更具體。同時讀起來也容易有共鳴,然後開始行動。在讀完這本書後,我立刻把技巧用在了之後閱讀的兩本書中。
這本書跟[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同一個作者,不過是比較早的作品。我是想試試「作者月」,如果讀同一個作者的書,會不會比較了解作者的想法。再來就是覺得自己閱讀的速度不快,還要一邊輸出寫筆記,寫出來的也很凌亂,想知道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的方法,筆記整合或是增加思考...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
Thumbnail
本文介紹不同類型書籍的閱讀方法與注意事項,包括實用書、想像文學和歷史書的閱讀要點,深入探討實用性書籍的目的、方法以及影響,想像文學帶來的好處,以及歷史書的史實性問題以及閱讀歷史所能帶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