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獨立個體的自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年五月美國最高法院反墮胎草案外流,不再保障「女性墮胎權」引起軒然大波, 1973年《羅訴韋德》判例,由聯邦憲法保障墮胎權,將回歸由各州政府及議員決定,保守派的「反墮胎法」將立刻申效,紐約各地的女權及人權團體站上街頭抗議,有人說是倒美國民權退了五十年,美國總統拜登則表示:「墮胎應是女性的基本權利,呼籲國會通過立法,將《羅德韋德案》法典化。」前一陣子剛好看了紀錄片《使女無懼;瑪格麗特愛特伍》,相信許多人對使女的故事這部影集並不陌生,該影集描述在基列共和國裡,男女階級分明,父權主宰了這個社會的一切,女性被嚴苛的控制著,「使女」沒有名字,她們存在的意義只是長著兩腿的子宮與職司及大主教交合,以便繁衍下一代,「使女」一詞取自創世紀30章拉結不能生育,要求丈夫雅各與自己的使女同床,以求得自己的子嗣,這部美國反烏托邦的戲劇影集,演出女性自由的稀有珍貴。
美國最高法院門前5月2日聚集了支持和反對墮胎的抗議人群,導火線則是一份被洩露到網上的高院法官意見草案
出自同名小說「使女的故事」小說家瑪格莉特出生於加拿大,1962年愛特伍進入哈佛大學就讀文學,而在當時哈佛圖書館有一項規定,部分圖書館只開放給男學生使用,當時只有個位數的女性就讀哈佛,而就算是如此高學歷的女性,未來畢業後的工作竟是“嫁人”,女性被認為是必須依靠男性才能生存, 而在20世紀60、70掀起的女權運動,開始要求“讓女性擁有自由、機會平等和控制自己的生活“,其中「按需墮胎」清楚的表達,婦女應有生殖自由和安全獲得合法墮胎的機會,不受到國家、醫療人員干預選擇其生殖狀況。女權主義激發了全世界社會結構前所未有的改變,帶來了經濟、政治和文化結果,至今2021年哈佛新生1962人,男女比例為47.4%和52.6%,這整整經過了80年,愛特伍見證了女性主義的歷程,進而寫出了這部小說,而愛特伍並不像外界所想像的不婚主義,她同時是一位母親、妻子與作家丈夫感情和睦,平常喜歡到處旅行,幽默風趣的她,還擁有詩人、評論家、社會運動提倡多重身份。
使女無懼:瑪格麗特愛特伍
到這裡可能很多人心裡想,又是一篇女權主義文章,其實不然,從我出生到現在我認為女性已在職場、家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發展至今,女性已經成為其自主的生命個體,擁有經濟、情感、生活的自主選擇,女性與男性只是生理構造上的差異,而現今的社會結構發展,大都為雙薪家庭,我身邊也不少男性朋友,也會協助家事跟家庭的維護,每個人都有女性及男性的特質,來自於個人獨立人格的發展,也是生命主體成熟的象徵。前一陣子剛好一個朋友寫了一篇文章,標題上寫著女性,被私訊說是不尊重女性的行為,當天他問著我們在座女性朋友的觀感,我回應到如當我認為我是一獨立個體“女性”就只是一種標籤的表示,比方我是原住民,但不會因為寫上我是原住民而感到歧視及反感,另一位女性朋友則更直白地說到“我就是女的啊!不然要怎麼說?”女性的確就創作、思考、情感的確是有某一些獨特特徵,在座我們都同意這一點,但就因為撰寫者是男性,人不由自主產生認知框架,同樣也發生在此時此刻。當人們陷入到自我框架的限制中,就容易產生“女性應該是什麼“、”男性應該是什麼“,進而將自己陷入了這樣的身份認知中,哲學三問,第一件事就是”我是誰“,了解自己的個人特質,只有當自己對於自己有清楚的認知跟方向,也就明白自己要去那裡不隨波逐流,獨立個體我認為是人一生所必須追求的目標,自我完善的這條路是隨時隨地且一輩子的事,為此我們都該持續為之努力邁向獨立個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當城市逐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心中的悸動化消散在日常的生活中,日復一日同樣的步調,準時起床準時下班、一個人的晚餐、我打開手機訊息,有這麼一點的懶散,有一點想要一個人,我關掉手機選擇不去回應,後來才知道每一個身處在城市的人們,都帶著孤獨與自己相處著或多或少而已,城市裡的孤獨,總是在不經意出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說到漢娜鄂蘭,不少人會想到那場著名的艾希曼審判,在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屠殺猶太族群,這名被稱為”納粹劊子手“的高官,艾希曼以組織和執行「猶太問題最終解決方案」而聞名屠殺、虐待及奴隸六百萬猶太族群,而在審判上艾希曼堅稱自己無罪,因他是接收蓋世太保希特勒的命令而執行
<知覺的世界>論知覺與藝術一講中,梅洛龐蒂指出「通過檢視知覺的世界,我們學習到,在這個世界裡,根本就不可能把物和它的顯示方式分開,誠然我再去定義桌子時,三條或四條支撐的一個平面,用來吃飯或寫字等等,我可能會覺得我就抓住桌子的本質,而不必在意桌腿的形狀、紋飾的風格等等,我只是在定義桌子,當我在知覺這張
哲學分為許多學派,而其中最重要的分類則為「唯物」、「唯心」這兩大學派,現象學在法國的接受始於二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演變成為法國「存在」思潮,回到事物本身是現象學一脈相承的關隘,分別在於不同現象學家對於「事物」的定義不同:胡塞爾認為是「意識」,海德格認為是「存在」,(現象學於德國發跡,當時法國
「我在別人眼裡算什麼?一個可有可無、古怪透頂、令人不快的人,在社會上毫無地位,也永遠不可能有,但我希望有一天,人們通過我的作品,能夠了解這個古怪而毫無存在感的人。」
「我會持續創造自己的定義(本性或本質),你可能認為你可以用一些標籤定義我,但你錯了,因為我始終會是一個正在加工的作品,我不斷通過行動創造自身,這一點根深蒂固存在我人類際遇之中,直到死亡將其抹去為止,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
城市的孤獨是一種文明下的產物,我們擁有的越多,越覺得失落,有人迷失、有人空洞、有人隱藏,最大的共通點是我們感覺與人們隔離。一路賽跑的我們,在忙碌的一天裏,回到家中無聲的對白席捲而來,有人說每一盞的燈光下都有一個故事,不是身在其中的人永遠不懂別人的難,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個字
說到漢娜鄂蘭,不少人會想到那場著名的艾希曼審判,在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屠殺猶太族群,這名被稱為”納粹劊子手“的高官,艾希曼以組織和執行「猶太問題最終解決方案」而聞名屠殺、虐待及奴隸六百萬猶太族群,而在審判上艾希曼堅稱自己無罪,因他是接收蓋世太保希特勒的命令而執行
<知覺的世界>論知覺與藝術一講中,梅洛龐蒂指出「通過檢視知覺的世界,我們學習到,在這個世界裡,根本就不可能把物和它的顯示方式分開,誠然我再去定義桌子時,三條或四條支撐的一個平面,用來吃飯或寫字等等,我可能會覺得我就抓住桌子的本質,而不必在意桌腿的形狀、紋飾的風格等等,我只是在定義桌子,當我在知覺這張
哲學分為許多學派,而其中最重要的分類則為「唯物」、「唯心」這兩大學派,現象學在法國的接受始於二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演變成為法國「存在」思潮,回到事物本身是現象學一脈相承的關隘,分別在於不同現象學家對於「事物」的定義不同:胡塞爾認為是「意識」,海德格認為是「存在」,(現象學於德國發跡,當時法國
「我在別人眼裡算什麼?一個可有可無、古怪透頂、令人不快的人,在社會上毫無地位,也永遠不可能有,但我希望有一天,人們通過我的作品,能夠了解這個古怪而毫無存在感的人。」
「我會持續創造自己的定義(本性或本質),你可能認為你可以用一些標籤定義我,但你錯了,因為我始終會是一個正在加工的作品,我不斷通過行動創造自身,這一點根深蒂固存在我人類際遇之中,直到死亡將其抹去為止,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
城市的孤獨是一種文明下的產物,我們擁有的越多,越覺得失落,有人迷失、有人空洞、有人隱藏,最大的共通點是我們感覺與人們隔離。一路賽跑的我們,在忙碌的一天裏,回到家中無聲的對白席捲而來,有人說每一盞的燈光下都有一個故事,不是身在其中的人永遠不懂別人的難,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個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兩年前的今天,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羅訴韋德案。各州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允許墮胎。從那時候開始,墮胎不再受到聯邦法律保護。 目前的狀況是,不再保護墮胎權利的州,有些甚至在想辦法要讓婦女無法取得口服墮胎藥。 如果你認為禁絕婦女墮胎就可以解決低生育率的問題,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
Thumbnail
今日美中關係處於新冷戰,美國仍拒絕"脫鉤",可以1990年代美國大眾文化的"與敵同眠"主題況之。女人與男人發生性關係,早上起來告“強姦”的案件集中在那個年代,卻非宗教保守主義的反性,乃是女權與"父權社會"的鬥爭。美國的偉大制度"異性戀羅曼史"因此淪為殺戮戰場。美國倡議"全球化"亦違反原意,成為戰場。
Thumbnail
此文想法源於Women's Day|我有一個 “女子” 故事想說,一起來分享! 兩位不同年齡的女子想法語錄~曾經的她也是一名自由的女子
Thumbnail
《為幸褔而生》一書,作者劉宗坤介紹其中有關美國墮胎權和平權措施的著名案件,這些案件牽涉到女性爭取權益和學生爭取公平入學的權利問題。法律是為了保障所有人追求幸福的權利,推薦給關心社會議題的讀者。
Thumbnail
現代社會多主張性別平權、兩性對等,卻難以徹底擺脫父權主義根深蒂固的觀念。女性要不斷努力反叛傳統觀念,男性則需意識到自身的傳統思想與行為。本篇文章探討了由傳統家庭觀念至當代家庭處處可見的「父權主義」思考。
Thumbnail
《芭比》和《可憐的世界》透過電影敘事,探討了性別觀念和男女角色在父權社會下的困境,以及女性主義對性別框架的質問和解構。 本文從電影中的角色與情節,揭露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該成為女性主義者。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望對個人的認同的深遠影響,以及在華人文化中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作者分享了對於自我認同和性別平等的反思,並提倡所有生命應該被平等對待。
林蔚昀的三首詩作描繪女性生育後的境遇,闡述女性如何在父權文化中遭致「母職」期待的綑綁。〈責任制〉道出母職工時不由自己決定、不受法律保障,成為「母親」連薪水都沒有,而是一生的職責。〈自己的房間〉描繪女性在心靈、物理上皆因穿戴了「母親」身分,而幾乎失去「自我」的存在。〈恐怖片〉則控訴女性在
Thumbnail
兩年前的今天,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羅訴韋德案。各州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允許墮胎。從那時候開始,墮胎不再受到聯邦法律保護。 目前的狀況是,不再保護墮胎權利的州,有些甚至在想辦法要讓婦女無法取得口服墮胎藥。 如果你認為禁絕婦女墮胎就可以解決低生育率的問題,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
Thumbnail
今日美中關係處於新冷戰,美國仍拒絕"脫鉤",可以1990年代美國大眾文化的"與敵同眠"主題況之。女人與男人發生性關係,早上起來告“強姦”的案件集中在那個年代,卻非宗教保守主義的反性,乃是女權與"父權社會"的鬥爭。美國的偉大制度"異性戀羅曼史"因此淪為殺戮戰場。美國倡議"全球化"亦違反原意,成為戰場。
Thumbnail
此文想法源於Women's Day|我有一個 “女子” 故事想說,一起來分享! 兩位不同年齡的女子想法語錄~曾經的她也是一名自由的女子
Thumbnail
《為幸褔而生》一書,作者劉宗坤介紹其中有關美國墮胎權和平權措施的著名案件,這些案件牽涉到女性爭取權益和學生爭取公平入學的權利問題。法律是為了保障所有人追求幸福的權利,推薦給關心社會議題的讀者。
Thumbnail
現代社會多主張性別平權、兩性對等,卻難以徹底擺脫父權主義根深蒂固的觀念。女性要不斷努力反叛傳統觀念,男性則需意識到自身的傳統思想與行為。本篇文章探討了由傳統家庭觀念至當代家庭處處可見的「父權主義」思考。
Thumbnail
《芭比》和《可憐的世界》透過電影敘事,探討了性別觀念和男女角色在父權社會下的困境,以及女性主義對性別框架的質問和解構。 本文從電影中的角色與情節,揭露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該成為女性主義者。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望對個人的認同的深遠影響,以及在華人文化中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作者分享了對於自我認同和性別平等的反思,並提倡所有生命應該被平等對待。
林蔚昀的三首詩作描繪女性生育後的境遇,闡述女性如何在父權文化中遭致「母職」期待的綑綁。〈責任制〉道出母職工時不由自己決定、不受法律保障,成為「母親」連薪水都沒有,而是一生的職責。〈自己的房間〉描繪女性在心靈、物理上皆因穿戴了「母親」身分,而幾乎失去「自我」的存在。〈恐怖片〉則控訴女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