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哲學三部曲:人與自己的生活實踐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每天我放鬆的方式,除了看迷因外,大概最愛的就是關乎心理學、哲學的書籍、文章、學術等(好像還滿變態的,怎麼會有人放鬆方式是看這些),這幾年也逐漸從中算是找到了自我的屬性、人生的信念,及適合執行的方式,通常我看完一個理論或方向,會從生活中開始實踐,畢竟要找出自己適宜的方式,要能夠長久且穩定,我區分出了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三大方向,這三個層面除了可以完整建構個人價值外,我覺得也幫我梳理出很多應對的要點。心理影響生理,生理影響心理,我的想法是打造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能夠讓我自由、獨立的去面對人生課題,生命就是不斷修行的過程,畢竟我們都是踏死歸去,活好當下很重要,能夠擁有樂觀、正向且能迎接挑戰,另外心靈也如同肌肉般,當不斷鍛鍊後,就能更加強壯,回歸到宗教哲學中所說,苦難的原因為何?(下一次可以很認真的講這個觀念),當心靈強壯後對於低潮跟困難也能有一個很良好的心態面對。

人與自己:個人生活建立


1.放下控制權:

生命所有都在變,永遠我們無法去控制變因,面對變因,就像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無法改變環境,我覺得放下控權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並且尊重結果的作法。


2.盡人事聽天命:

在面對所有事情時,我會在腦中開始畫分出,那些是我可以做改變的,當區分出後,就不會把太多焦點放在他人或事物身上,畢竟這都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做能做該做的,剩下都只是尊重結果。另一個部分生命只是體驗的過程,放下後會發現海闊天空。


3.自我視角打造出觀看角度

承上,生命的過程有好有壞,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的意識,人類對於世界的認知,其實都是由自我的視角所發展出來,同一件事,兩個人就有不同的解讀,所以為了讓自己自由且快樂,改變視角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


4.情緒是用來感受不用是來判斷

今年初因為一直生病,除了身體好不了外,內心真的也很憂鬱,所以我當時就決定,不在靠腰了,因為那真的會把自己往下拉下去。同時也不在生氣,因為很多時候生氣只是第一層的情緒,後面其實是受傷、丟臉、憂鬱,對於解決事情其實沒啥幫助。而且情緒會讓人很容易失焦,反而看不到事情的本質。但真的不是壓抑,壓抑情緒衝其然只能說是逃避,面對事情會產生情緒很正常,不管好的壞的情緒,都是感受世界很重要因素,但不適合去判斷,所以當情緒上來時。就先去旁邊好好消化他,去判別產生情緒的原因,找到本質,這時再來解決跟溝通。


5.延遲回應的時間

承上,很多時候不用立即去做反應(這部分我也還在努力學習),可能收到的一段話,回覆其實夾雜了很多違心之論,因為人是一個很複雜的生物,很多時候我們做出反應了,但產生這些反應的可能有很多種因素,比方想要展現自己、想要掩飾,我覺得去除外在一切,好好的面對內心,反覆推敲自己的反應及思想,回覆才會是真實且能處理。(PS 常常練習的結果,好像對於別人的話能夠直擊到實際對方沒說出口的話)。


6.活得知行合一

大概在四年前大整理自己時,我發現很擅長欺騙自己跟他人,為了解決自我的問題,唯有先保持真實的狀態,才能直擊核心,同時因為活得真實,自己對於自己能夠有很好的認識,產生正面的價值,也能夠對於自我更加踏實,真實不單是對得起自己,也讓旁人了解你,只有活成自己的樣子,才能同頻相吸。(PS 我在關係的經營上就不會這麼真實,通常都是先哄好人再來真實溝通,請不要白目到自以為真實的說出一切,關係不是講對錯是講情感)。


7.只有你自己在乎

我常舉例白色衣服這件事,沾上了污漬,說真的那是因為只有自己知道,才會一直看著那個點,把整個時間軸線拉長,把視角放大,會發現那是微乎其微的事情,而且別人根本就沒這麼在意,所以不要害怕犯錯,不要擔憂沒發生的事情,只需要確認在這當中學習到了什麼,下次避免就好。(如果碰到會打人、PUA、不尊重,麻煩立刻走人)。


8.你對別人沒這麼重要,別人對你也沒這麼重要

承上,自我的世界,是藉由自我的視角所打造出來的,所以在每個人的世界,就會有千千萬萬種的標準跟視角,有這認知後,會發現有很多東西都很正常,會被替代很正常,不選擇你很正常,討厭你很正常,不要把人生的課題放在別人身上,每個人只能肩負自己的,所以好好努力打造自己的生活及人生。


9.活在當下

作為以前常常預設立場,又很愛思考的人,我常常會忍不住作出各種計畫,從A到C後來發現,很多都是自己的妄想,活在當下是看到真實,是看到事情的全貌,人的煩惱多是沒有必要的思慮跟憂愁,沒辦法改變過去,也沒辦法預測未來,沒辦法改變別人,會發現有超多無法改變的事情,活在當下依照於此做出判斷標準,是比較實際的作法。


10.困難跟低潮是人生常態,習慣就好

聖嚴法師12字箴言遇到困難時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絕對不可能天天開party。「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用智慧把責任擔負起來,才能真正從困擾的問題中獲得解脫。」「禪的態度是:知道事實,面對事實,處理事實,然後就把它放下。」再說「睡覺時照樣睡覺,吃飯時照樣吃飯,該怎麼生活就怎樣生活。」修行不用到山上海邊,能在世間在狗屁事情仍舊保持處變不驚,內心穩定的強大內核,才是大修為。


滿慶幸自己在38歲前就已經參悟出了這些道理,現在還是不斷地在持續修行中,經過本人幾年實踐,真的活得很自由、灑脫又快樂,這些也是我經過大量閱讀靈學、哲學、心理學所整理出來的實踐方式,重申我認為人有各式各樣樣貌,我從來不覺得每個人的方式是一樣,而且每個人所認同的價值都不一樣,真的很難完全是一樣。像我適合道德經莊子、斯多葛學派、尼采超人說、阿德勒等,我認為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方法像有些人是能夠用經驗去應對,我也覺得很厲害,本文整理出來,是最近在思考,有沒有可能因為自己實踐,可能帶來些幫助或感觸,同時整理出這些準則能讓我自己在判斷上,能快速依循地圖去做思考。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成為自己,並且是個理性、成熟、獨立、對於自己負責的生命個體。

當城市逐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心中的悸動化消散在日常的生活中,日復一日同樣的步調,準時起床準時下班、一個人的晚餐、我打開手機訊息,有這麼一點的懶散,有一點想要一個人,我關掉手機選擇不去回應,後來才知道每一個身處在城市的人們,都帶著孤獨與自己相處著或多或少而已,城市裡的孤獨,總是在不經意出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