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漫遊陳星潔

文藝漫遊陳星潔

46 位追蹤者
我們總想探索許多的未知,而人類賦予理性與感性,從中解析文學、藝術、哲學,能讓我們用更深的層次去發現世界,開啟心靈之窗。如果,文字是有情緒的,它乘載的是一段又一段的故事 ;還有,美妙心靈協奏曲,它改變的是一雙又一雙的眼睛;看見,在生命中的答案,它建造的是一個又一個的靈魂;最終,成為改變世界的顏料。
當城市逐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心中的悸動化消散在日常的生活中,日復一日同樣的步調,準時起床準時下班、一個人的晚餐、我打開手機訊息,有這麼一點的懶散,有一點想要一個人,我關掉手機選擇不去回應,後來才知道每一個身處在城市的人們,都帶著孤獨與自己相處著或多或少而已,城市裡的孤獨,總是在不經意出現。
由新到舊
生命哲學二部曲:人與他人的生活實踐生命除了處理個人的課題,最與生活切切相關的即是人際關係的經營,阿德勒曾說「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被討厭的勇氣》給予人們勇氣成為自己,接受自己被討厭的事實,對於與人相處也給予了課題分離的重要分界,這也是本影響我非常深的書,人際關係尤關著健康的心靈,而通過人際關係,可以建立強大的內心支柱。
Thumbnail
2024-06-02
5
生命哲學三部曲:人與自己的生活實踐每天我放鬆的方式,除了看迷因外,大概最愛的就是關乎心理學、哲學的書籍、文章、學術等(好像還滿變態的,怎麼會有人放鬆方式是看這些),這幾年也逐漸從中算是找到了自我的屬性、人生的信念,及適合執行的方式,通常我看完一個理論或方向,會從生活中開始實踐,畢竟要找出自己適宜的方式,要能夠長久且穩定。
Thumbnail
2024-05-23
6
如何成為西蒙˙波娃 閱讀筆記(上)波娃在《第二性》中說到愛與奉獻的倫理學,愛這個字在男女之間存在不一樣的意義,男性在愛情中保有“絕對主權”的身份,女性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同時仍擁有其他人生追求,而女性被賦予“得有男人愛她們,她們才有價值。”愛情是女性的全部,女性被物化的程度嚴重到女性連女性也開始物化自己,許多女人不被視為主體
Thumbnail
2022-05-30
4
斯多葛學派-將哲學融合到生活實踐的古希臘智慧斯多葛講求「與自然和諧相處」通過個人的修行、反省沈思藉此達到追求德行的目的,其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即是,斯多葛認為「世界無限而時間無限」世界不斷的起滅,其中所發生的事件,每一次都會重演、重現,個體「小我」只有通過永恆的時間,才能成為內在於世界整體的一部分
Thumbnail
2022-05-25
2
女性獨立個體的自覺每個人都有女性及男性的特質,來自於個人獨立人格的發展,也是生命主體成熟的象徵。
Thumbnail
2022-05-21
5
漢娜鄂蘭-平庸的邪惡說到漢娜鄂蘭,不少人會想到那場著名的艾希曼審判,在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屠殺猶太族群,這名被稱為”納粹劊子手“的高官,艾希曼以組織和執行「猶太問題最終解決方案」而聞名屠殺、虐待及奴隸六百萬猶太族群,而在審判上艾希曼堅稱自己無罪,因他是接收蓋世太保希特勒的命令而執行
Thumbnail
2022-04-05
5
梅洛龐蒂(下)知覺的世界<知覺的世界>論知覺與藝術一講中,梅洛龐蒂指出「通過檢視知覺的世界,我們學習到,在這個世界裡,根本就不可能把物和它的顯示方式分開,誠然我再去定義桌子時,三條或四條支撐的一個平面,用來吃飯或寫字等等,我可能會覺得我就抓住桌子的本質,而不必在意桌腿的形狀、紋飾的風格等等,我只是在定義桌子,當我在知覺這張
Thumbnail
2022-03-19
6
梅洛龐帝(上)-人是身體與思維兩者不可分隔的存在哲學分為許多學派,而其中最重要的分類則為「唯物」、「唯心」這兩大學派,現象學在法國的接受始於二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演變成為法國「存在」思潮,回到事物本身是現象學一脈相承的關隘,分別在於不同現象學家對於「事物」的定義不同:胡塞爾認為是「意識」,海德格認為是「存在」,(現象學於德國發跡,當時法國
Thumbnail
2021-10-16
6
尼采&梵谷-痛苦並快樂的活在每一天「我在別人眼裡算什麼?一個可有可無、古怪透頂、令人不快的人,在社會上毫無地位,也永遠不可能有,但我希望有一天,人們通過我的作品,能夠了解這個古怪而毫無存在感的人。」
Thumbnail
2021-08-29
6
存在主義 自由來自選擇跟責任「我會持續創造自己的定義(本性或本質),你可能認為你可以用一些標籤定義我,但你錯了,因為我始終會是一個正在加工的作品,我不斷通過行動創造自身,這一點根深蒂固存在我人類際遇之中,直到死亡將其抹去為止,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
Thumbnail
2021-07-31
4
在孤獨的城市與自己相處城市的孤獨是一種文明下的產物,我們擁有的越多,越覺得失落,有人迷失、有人空洞、有人隱藏,最大的共通點是我們感覺與人們隔離。一路賽跑的我們,在忙碌的一天裏,回到家中無聲的對白席捲而來,有人說每一盞的燈光下都有一個故事,不是身在其中的人永遠不懂別人的難,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個字
Thumbnail
2021-07-04
3
卡穆異鄉人|現代性荒誕世界作者卡穆在1940年3月的一條筆記中就反覆提及自己在人群中感到陌生,感到自己距離生活何其遙遠,而在卡穆筆下以道德標準及社會觀感建置的理性世界,提出道德和倫理的挑戰
Thumbnail
2021-06-26
5
對於確診者,該建立更多支持與理解病毒從來不會因為所謂的職業、生活情況而有所區分,就算是長照未出門的老年人都會染疫了,就拿人性來說,不管任何人,對烙印的恐懼害怕也不比其阿公店的人少
Thumbnail
2021-06-06
2
令人討厭的松子一生| 愛的本質「我做了這麼多,我拋下一切,我的人生都給了你,你要回饋我。」這種以價值交換的愛是真的愛嗎?這種依戀的愛是真的愛嗎?這種愛的交換也存在現代許多親情、愛情、友情的現象。
Thumbnail
2021-04-11
8
從上流戰爭看哲學| 陷在階層意識的人們盧卡奇對物化社會理論解釋:社會為物體所創造的特質,變成商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化約為物品價值;人與自身的關係變成物品價值的關係;個人與作為整體的社會之間亦以物品價值來連繫。
Thumbnail
2021-02-24
6
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歌手鮑勃·迪倫,這17分鐘的吟唱,唱出60年代的歷史記憶這首非比尋常的歌曲,被媒體及評論家驚歎為”史詩級散文詩”伴隨鋼琴和小提琴的聲音,鮑勃.迪倫以他低沉沙啞的嗓音悠悠的吟唱,這首如無意識流般的散文詩,以諾大的篇幅,將美國1960年代的文化片段,一句句巨細靡遺帶我們回到塵封的美國往事,由於歌詞存在大量歷史故事的文獻式引用,引發了歐美媒體和粉絲的歷史考據。
Thumbnail
2021-02-20
5
從Sweet Home看見哲學|我們可否抹滅情感功利主義哲學家約翰穆勒說:只有對一部分人的行動加以限制,才能使大家生活的自由自在。
Thumbnail
2021-02-17
4
太宰治|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我偽裝成騙子,人們就說我是個騙子。我充闊,人人以為我是闊佬。我故作冷淡,人人說我是個無情的傢伙。然而,當我真的痛苦萬分,不由得呻吟時,人人卻認為我在無病呻吟。                                                   
Thumbnail
2021-02-17
7
安東尼葛姆雷| 存在即是藝術,沉浸在身體與空間之間人類,希望我們直視現實,當我們去掉了這些進步的假像,我們究竟是什麼,我是說,我們需要變成什麼。 ——安東尼·葛姆雷 Antony Gormley
Thumbnail
2021-02-16
9
約翰伯格《我們在此相遇》生與死的終極命題我們並非向死而生,而是踏死而來,最終回歸到原點。生,只是我們擁有的一次機會。也是因為有生死的存在,記憶才擁有了價值。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Thumbnail
2021-02-16
2
約翰·伯格 | 如果說我的故事講得還行,那是因為我善於傾聽如果每一天我們可以將自己沉浸在各種各樣普通又或者特別的故事中,也許約翰作為一個講故事的人所做的就是認清圍繞在人們身邊的這些故事,讓他們看見這些故事,並且只是簡單地指出那些對讀者健康有益的故事。
Thumbnail
2021-02-15
1